基于接受理论的档案概念社会化现象透视

    万恩德

    

    摘要:档案概念社会化实质上是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接受的双重建构性过程,接受主体不断从自身视界出发进入到档案概念视界中,形成新的主体视界和客体意象;这种新的客体意象作为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分散性和片面性,档案学界应对其进行系统化、抽象化以形成关于客体意象的理性认识,既能对档案概念的社会化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又可以提高档案学界解释社会档案现象的生命力。

    关键词:档案概念社会化接受理论

    Abstract: The socialization of archival concepts is one dual constructive process. The subject form new subjective vision and objective image by entering the vision of archival concepts from personal vision. As a perceptual knowledge of archival concepts, this new objective image is inevitably dispersed and one-sid? ed. The archival community should form rational knowledge about objective image by making it sys? tematic and abstraction. It not only leads the direc? tion of archival conceptssocialization correctly, but also improves the strength of explanation about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archive.

    Keywords: Archival concepts; Socialization; Re? ception theory

    概念、理论的社会化是每个学科、领域都会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档案学领域也不例外。档案概念的社会化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一是其他社会分工系统对档案概念的使用,如健康檔案、客户档案、信用档案等都是档案概念在其他社会分工系统的社会化。以民生档案为例,它是党和政府各部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形成的真实记录,是档案概念在政府工作中的社会化使用。二是媒体对档案概念的使用,主要表现为档案类的电视节目(BTV《档案》,央视《国宝档案》等)、广播电台(柳州市《社会档案》)、电影(《探灵档案》)、游戏(《魔兽世界档案》)、微信、博客、论坛、书籍(《未来档案》)。如柳州市广播电台对《社会档案》栏目的定位是“立足本土,秉承纪实”,讲述曲折的法治故事,报道权威的法治资讯,透析复杂的法理人情,力求以强烈的现场感和故事性打动观众。[1]三是社会民众生活中的档案概念使用,主要表现在社会公众将“档案”直接等同于“人事档案”,档案概念的内涵缩小和异化。从上述三个层面的档案概念的使用来看,这种档案概念的使用实质上已经抛弃了档案概念作为科学概念的逻辑内涵和外延,而仅选取档案的部分特征或属性实现使用主体某种特定的目的。

    笔者以“档案”和“泛化”或“社会化”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到有效文献11篇,最早关注档案概念社会化现象的是四川大学黄存勋教授,他在1999年的《“档案泛化”论驳议》中指出:以提前归档、口述档案、实物档案为代表的档案泛化现象不符合档案的原始记录性特征,与人们对档案及相关事物关系的正确认识相悖,使档案概念的外延变得难以捉摸。[2]2012年徐欣云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档案社会化现象进行详细研究,从基础维、现象维、分析维三个维度对社会化现象进行分析,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后现代主义、儒家文化等思想的文化碰撞视角分析档案概念社会化的原因。[3]归吉官对档案泛化的历史渊源和现状进行阐释,提出要辩证地看待档案泛化现象的社会意义,[4]冯占江也认为档案界应该正确地把握分析这一现象,因势利导,推进档案学理论与实践工作的不断融合;[5]而任汉中则更多强调档案概念泛化的消极意义,提出别把“档案”一词当做狗皮膏药。[6]由此可见,档案界对于档案概念社会化的研究还停留在对错之分,对于档案概念社会化的过程及其动因、规律性、社会接受性的分析以及学界的二次阐释却涉及很少。笔者试图将档案概念社会化视为档案概念被社会大众接受的过程,从接受学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探究档案概念接受过程的动因、结构及影响因素。

    一、档案概念社会化是档案概念的社会接受过程

    (一)接受活动和档案概念接受

    胡木贵和郑雪辉在《接受学导论》中认为:接受,是关于思想文化客体及其认知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其标志是人们通过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对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合。[7]胡燕在其博士论文《走向公众—档案接受理论研究》中首次将接受理论应用于档案学研究,认为档案接受是指在一定的接受环境条件作用下,档案接受主体出于自身的需要,通过接受中介和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档案客体进行反映、认知、理解以及行为选择与表现的过程。[8]档案概念社会化的实质就是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的个性化接受,即社会大众基于自身的需要、知识结构、喜好等因素,对档案概念进行理解、择取、解释和整合的过程,是接受主体对档案概念的一种感性认识。

    (二)接受主体与档案概念客体建立联系的条件

    接受活动并不是自然发生的,其作为社会性活动需要特定的触发机制和动力机制。在档案概念的接受活动中,概念客体的客观存在性是接受活动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接受主体的需求与概念客体价值的匹配关系则是接受活动的触发机制和动力机制。

    1.档案概念接受活动的客观基础。胡木贵在其《接受学导论》中提出:思想文化客体之所以能够和接受主体发生联系,成为接受对象,必须具备客观性和价值可能性。[9]档案概念是人们在档案工作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虽然其形成过程具有主观性,但一经形成,便以档案认知成果的形式存在,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档案概念并不是存在于人的脑海之中,而是借助一定的物理形态——论文、专著、报纸等形式反映出来。因此,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档案概念都具备作为接受客体所必需的客观性。

相关文章!
  • 新形势下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

    尹桂斌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79-01摘 要 党建与思政政治工作的落实对于企业内部构建良好的工作风

  • 闲适一番

    刘国昌酷暑熬人,给老友发个微信问候问候。老友很快回复:“一坐,一茶,一书,一花——闲适消暑。”看了老友的回复颇感欣慰,不由得点了个赞。老

  • 罗杰斯预言:全球经济两三年内

    美国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认为,全球经济在未来2-3年内都会面临严峻的局面。而一直都很看好中国的罗杰斯,此次也认为中国经济将会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