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007:天幕坠落》中的色彩艺术探析
刘媛媛
007系列电影树立了经典性的“特工电影”类型,以《007:天幕坠落》为例,剧本将危机设置在“军情六处”,此时的007在挺身而出的时刻遭遇了同事的枪击,因为流落于某个小镇而遭受到“本领”与“忠诚度”的怀疑,影片基本剧情以考验邦德对M女士的忠诚度与007获得再度认可为主要旨归。以下就从诠释学的角度对“Skyfall”作有关色彩艺术运用方面的探析。
一、 诠释学的基本理论说明
诠释学属于哲学范畴,其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构建一个“循环论证”。比如,要对《007:天幕坠落》中的色彩艺术运用进行全面阐释与探析,就需要将整个影片中的语言运用、剧情、场景、人物、事件、地点等进行全面的对接、融合,从而在多个层面形成一个基于色彩艺术运用中心的阐释系统,并使其色彩艺术运用与其中的各个电影文本构成要素形成一定的互证,从而完成整体上的循环论证,或者实现对于色彩艺术运用的整体阐释。
二、《007:天幕坠落》中的色彩艺术运用诠释
色彩属于一种隐性语言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可以形成一定的画面感,以达到营建氛围与环境的作用,并由此提升剧情的冲击力。同时,这种隐性语言也直接给观看者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令其眼睛所直视的观感与听觉、想象力实现一种对接式的融合。根据现代电影艺术中的色彩应用实践经验分析,色彩是通向电影文本综合表达的一个重要纽带,其作用显现在帮助观者建立一起完整的观景感受,并在完全独立的影视文本中实现对于虚拟世界的观摹。以下就从《007:天幕坠落》的片头、剧情发展过程、人物方面运用诠释学的理论对其中的色彩艺术运用进行全面探析。
(一)以片头为例的诠释
在《007:天幕坠落》中由于剧情的设置与背景音乐“Skyfall”本身在框架结构与对位艺术中增添了一种阴郁的情绪,电影一开场就给观者一种将要展开“猜测”的基调。为了配合这种剧本的基调与情绪的引导,以及对观看者形成一种压抑,以便铺垫下文剧情发展中可以得到情绪释放的突破点,以及引入剧情。该影响在吸取007系列片头开场白的引导经验基础上,增加了“撕裂感”,并且利用剧情中的不同地点,分别应用了“沉郁色系”正的“墨色”“黄红相间”。譬如,一开始便应用向观看者辐射、释放、冲击的视觉表达手法,将浓郁的重色调以类似泼墨、重影、分裂中的由重到轻、不同剧情中可能出现的人物、场景的经典化色系代表性传达。再如,出现几条黄色略带泛红的龙在片头中的出现就标示着其中剧情预设的中国,而剧情本身則设置了澳门、上海两个地点。因而可以看出《007:天幕坠落》这部影片对于色彩艺术的运用与剧情设置中,既纯熟地运用了西方艺术中的“剪影”艺术,也吸收了中国艺术中的色彩表达法,如墨色方面的浓郁、轻淡,尤其是对于以龙为主的黄,对于所谓的大红喜庆色的“淡化处理”均显示了制作者对于色彩艺术语言的谙熟与高超的技巧性。
(二)以剧情为例的诠释
剧情中的色彩艺术运用,重点在于场景的氛围营造、所处地点的整体环境设计,以及对于剧情发展需要下的“背景”添加。譬如,在中国澳门的场景中,主要是为了突出赌场中的氛围,以及其中暗藏的鱼龙混珠、潜在的调查证据,或猜测、或推理、或抓住知情者,均需要一番神秘意境的创设。因而影视文本中就选取了一种清淡的东方唯美场景的制作,其中将赌场中的重要色调设置在与夜晚的神秘相对应的暗系色彩,但在这种暗系色彩中又通过灯笼、灯光、东方文化中的那种深远悠静之感受,将各种表面的色彩淡化处理与深藏于其中的危机重重的重色调实施了较好的转换,当那条“食人巨怪”出现时,其整体上的色调突然为之一变,聚集于这个“斗争”“残酷”“败者将被活食”剧情设置下,色调马上转换到了“凝重”情绪与紧张场面之间的“暗中略带泛红”的杀机描绘。再如,在这部影片剧情转换到海上时,则以隆重的黑夜与大海的咆哮预示着未来的“黑中带蓝”,这种色系的运用既有画面感,更多的是将绘画艺术中的“暗袭”与“危险难以预料”进行传导式的牵引。当剧情发展到“荒岛”之时,虽然给予了全面的“亮色系”表达,然而从色彩艺术的运用角度观察,它依然秉承其系列中的经典色系,即“亮黄与空旷相间”,拟造成一种宏大表现力。每每这种色彩出现时,总是给人营造出一种人之渺小、建筑物、空间、天地之自然苍茫的感受,因而能够将人带入到一种期待状态,即认为在这种场景之后,必要会发生重大的与之宏大背景相一致的“大阴谋”“大事件”;随后果然出现了剧情的高潮,即军情六处的被炸、地铁将被施以炸毁的威胁等。而且在这个剧情延展中色彩的运用艺术提升到了聚集的点状、块状化模式;对于伦敦地铁图的表现,全部应用红色系以预示危险迫在眉睫,而且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紧张感顿时在色彩的冲击之下与不间断的闪出中令观看者感受到不安、精神发生紧张感,想象力中逐渐出现可能的各种危机画面。此时由于斗争状态的急剧高涨,画面速度加快、其中的清晰度逐渐被模糊,更多的场景更迭中的色彩尽可能显示一种快速出击中“硝烟”色,使观看者感受到硫磺的味道,以便中嗅出结局的恐怖。另外,结尾部分设置相对较长,其中的等候与英国地理中的那种乡间自然纯然一体,其中的色调显出浓雾感,画面清晰度增加,却形成了一种朦胧里的黑暗基调,为后面的战斗提供了场景方面的氛围预设。整个战斗场面在黑夜与黎明之间展开,其中有剧情中的思忖、准备,也有等候过程的那种焦灼与战斗的无畏感,所以在色彩艺术运用方面,制作者尽量展现了那种自然的纯色。依据对摄影师的采访,可以了解到最后的战斗场面中,主要应用技术手段对其拍摄中的自然色彩实施了高分辨率下的调整,使画面感更加浑然一体,提升整体上的表达力。
(三)以人物为例的诠释
007系列中的人物设置中,邦德与邦女郎就如同“肯德基套餐”一般牢固地拼在一起,在邦德与邦女郎之间无需情感铺设,只需要提醒观看者这种“英雄美人”之间的火花来自于一种“英雄崇拜”原理下的合理事件。[1]从影片的角度观察,可以在这个路线中吸引更多的眼球。然而这个方面处理在系列影片中前期多采用明色系,到《量子危机》《天幕坠落》与《幽灵党》中均采用了暗色系,它旨在将其中的邦女郎作为一个隐藏的“线索”而出现,与以前007系列中的“花瓶”完全不同。比如,邦德的女同事、小镇上的邦女郎、澳门赌场中的邦女郎,于《天幕坠落》中在肤色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在每段艳情发生时均实施了模糊处理。至于邦德在每次出现时往往会设置黑暗灯光之下的“黑影”,这种剪影式的手法运用最符合西方社会与文化中对于“英雄”“特工”等类型的内心期待与联想,尤其是剪影艺术在17、18世纪的成熟与大量应用,使西方文学评论者从中发掘出了一种“轮廓理论”,即对于某个人物的突显重点不在于说明他干了什么,而是采用外围攻势通过作品、事件、人物关系、个人经历、趣闻轶事等构建一个关于中心人物的大致轮廓,为观看者造成一种整体印象,也还原出一个完整的人物,从而突出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参看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序言部分)。因而在《007:天幕坠落》中,制作团队便将这种轮廓理论与剪影艺术进行了融合性的运用,通过其中的暗色系轮廓设置,从观众接受美学的角度为其营造了关于人物的“想象空间”,打通了影片深入人心的通道。从007系列的《量子危机》《天幕坠落》《幽灵党》,可以集中地对这种色彩运用艺术与人物构建理论进行对应式的分析,并突出这种色彩运用艺术在人物造型方面的具大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观察,值得国内一些影片加以借鉴。值得一提的是张艺谋执导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对于这种理论的应用往往偏向于突显氛围、营建场景;尤其是对于中国人的想象中的那种“暗色”与“危机”融合得不够,未能使剧情在色彩艺术运用中获得提升[2];缺少对人物的进一步创制,因此场景方面虽然赢得了一定的赞许,但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色彩运用依然值得学习与借鉴。
结语
《007:天幕坠落》在007系列电影中比较成熟,重点是完成了场景、剧情、人物、色彩等各个层面的重新设置,可以将其视为007系列的转折点与升级优化版。在特工类型电影中所有的电影剧情均比较一般;但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可以见出人物性情,满足观者的好奇、想象、刺激、冒险、正义等多种欲求,因而观者如云,特工类型的电影也长演不衰。通过运用诠释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对这部电影的解读可以理解到色彩艺术的运用在电影制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对观者造成一种视觉冲击后的联想功能的重要途径。但在实践中要求一定的技术支持、场景制作、环境与氛围营建,尤其需要按照重点将人物、剧情发展、事件的突出性等进行全面的对接分析;每一个部分只有与色彩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契合,或者称之为一般意见中所欣赏的“恰到好处”,才能更好地把握到色彩艺术作为一种隐性的电影语言的作用、功能,以及它能够产生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栗月静.007归来福尔摩斯复活-影子写手只能靠的传和续集招摇撞骗,以死去作家为招牌赚钱?[J].世界博览,2012(20):82-83.
[2]卢菲.电影艺术中的色彩力量[J].湖南社会科学,2014(z1):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