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为学生撑起一片晴朗高远的天空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除了其工具性内容以外,还蕴涵着浓郁的人文性精神内容,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人文精神的主旨,在语文教改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此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 教育理念
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到底教给了学生什么?掩卷沉思:语文是什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统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语文是文字的,语文又是文学的。文字之美需要美的载体,美的教育方法。语文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一种孤寂的乡愁;语文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种忠贞不渝的情爱;语文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一种故知相逢的惊喜。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挚爱;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是离不开名著的双眸。语文又好似江南美女,她的闭月羞花让人陶醉,她的举手投足令人折腰,她的温婉丰厚的底蕴令人叹服。总之语文是一种厚重的内涵、是一种浪漫的情怀、是一种深沉的博大……
语文课该怎样上?多少质问、多少感叹,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曾经本着实用主义的语文教学、为考试而教这一主旨把语文肢解成许多碎片、讲解成冷冰冰的知识。回顾过去的每一节课,不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词语解释,就是分层次、讲段落、讲主旨。谈不上文学作品欣赏,也欣赏不了,更谈不上美感!我感到带有功利性的语文教学、标准的考试,其实是对语文教育的犯罪,使语文沦落为各种试卷中的“筛选信息”,沦落为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的是哪一项。我拼命地教、唯命是从地教,竭尽全力的让大脑的步调紧紧地跟住高考。《新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方面:其中第一方面就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人文,简而言之,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对什么是人文性,至今还是见仁见智,如果用语文课程标准界定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我们还是可以清晰的体会到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的,他应该是爱国主义感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文化智慧、对当代文化生活的关注、对多种文化的尊重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等等。把这些人文性列为教学目标是育人的需要。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既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能力,又要致力于育人,用人文精神熏陶感染学生,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开始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还语文课一个晴朗高远的天空。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还得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学生去朗读、去感悟、去说、去讨论。例如学到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作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野草》中的散文《雪》,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如何培养学生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人文性的目标,就摆在了我们面前。首先可以让学生初读课文、在朗读中强调朗读停顿,注重体会作者感情。然后放映课件:江南的雪、北方的雪,这些不同雪景的图片、同时配以不同的音乐,音乐前半部轻松欢快、优美抒情,后半部激越悲壮,然后学生自读、并选择自己认为好的段落反复高声朗读、互相评论、互相示范,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内容和朗读技巧的感受。再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例如:你能感受到在描写南方雪景中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吗?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讨论后每组就一两个重点的问题在全班交流,并互相补充。最后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展开想象,以“雪”为话题,开展课堂口头作文活动。这种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注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既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又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让语文课为学生撑起一片晴朗高远的天空吧!
★作者简介:邓莉萍,贵州省安顺市三中教师,语文教研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