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构建逻辑

陈万球 何雨歆
摘 要:网络社会已经成为新时期党治国理政的新领域和新空间,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迫切需要推进网络治理体系现代化。网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构建,可以从网络问政科学化、网络参与民主化、网络治理法治化、舆情监控系统化、网络治理国际化等方面入手。网络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激烈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制高点。
关键词:网络治理;现代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D6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8)05-0073-05在当代中国社会,互联网成了最便捷最重要的传播媒体形态,一方面,极大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工作生活;另一方面,如何构建公平、法治、民主、生态的网络社会,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治理,由传统治理走向现代化治理,也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推进网络治理体系现代化。
按照塞缪尔·亨廷顿的表述:“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里的变革。”[1](P25)网络治理指的是“在国家和国际层次上的一系列机制,旨在将有利于网络空间与网络互动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安排制度化,加强网络安全,将网络干扰和破坏减至最小,并部署有助于人类福祉的网络场所”。[2]网络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五化”:网络问政科学化、公民参与民主化、网络治理法治化、舆情监控体系化、网络治理国际化。
一、基础:网络问政科学化
网络政治体系包含网络社会治理及其相关制度的基本形式,它规定网络社会的基本制度,支配国家的网络社会生活,是网络社会文明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对网络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都进行了艰辛探索,逐步建立起一套包括立法规划、行政管理、市场调控、技术管制、公共监督、行业自律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问政制度,中国网络社会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催生执政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互联网的自发性、虚拟性、匿名性、多元性、无界性等特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网络治理制度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3](P51-52)这为我国网络治理明确了方向。
网络问政科学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否透明有序。随着互联网及电子政务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纷纷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主动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官方论坛、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等社交媒体发布信息,将党务和政务信息化、透明化。通过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一方面加强自身组织、制度和行为的可视度,增强了党和政府同社会公众的联系,提升了执政党的合法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为整个社会提供了更便捷、更多元的优质服务,使政府治理逐渐从传统的“行政管理”转向“公共管理”。
网络问政与决策是否科学有效。当下通过网络手段了解民情、熟悉民意,已成为执政方式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和战略选择。习近平强调:“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发挥集中统一领导作用,制定实施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4](P199)任何现代化的政治体系,都要让所有参与者能够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和影响力,让一切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公共事务的探讨和决策,以跨越部门和地域利益,打破既得利益的障碍,促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网络问政制度的创新是否与时俱进。世界风云变幻,科技日新月异,时代突飞猛进,如今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甚至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现代社会生产技术水平越高,各行业之间壁垒越深,社会分层越复杂,社会分工越精细,对政治决策和执行的需求也就越高。所以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推进网络问政体制的完善与创新。一方面,通过制度设计和创新,加强信息化基础服务建设,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确保人民充分行使各项权利;另一方面,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力度,对違法犯罪行为绝不姑息。面对社会移动互联、共享经济、人工智能技术等空前发展的形势,健全各项网络问政制度,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网络治理主体认同感,进一步确保党和政府行为的公正民主、公开透明和为民服务。
二、动力:网络参与民主化
“民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5](P3)总体来说,建构以民主属性为基础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不仅能够吸纳公民组织参与国家治理进程、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最大限度发挥公共利益,又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促进社会公平、推动政治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民,让公民更多参与国家民主建设,也是评估网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尺度。
网络治理民主化发展水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考量:
一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社会安定密切相关,一方面,网络以传播内容广、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便捷等优点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技术基础,成为民众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能够减少政府行政成本,也是数据收集的新途径;另一方面,网络参与呈网络状的传输模式可以整合网络民意,引发权力结构的调整及话语权的改变,影响现代政府的治理环境和模式,成为社会不安定要素的制造者和催化剂。正如习近平所言:“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6]
二是网上政务信息公开的程度。列宁说:“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7](P131)网上政务公开是政府通过网络途径主动将有关行政信息、行政事务向公众公开,使之能积极有效地参与行政活动与廉政建设,维护自身利益和公共权益,并监督行政权力运行的过程。网上政务公开既是网络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推动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也是促进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打通全网监督的“大动脉”。习近平指出:“要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6]在实践中,就是要加快政府电子政务网站建设,创新改进网上宣传,秉持“公开是惯例,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突破“不公开是常态,公开是找麻烦”的模式,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公众号平台等多种表达方式,充分表达参与者的政治意愿与诉求,不断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感染力。
三是网络政府建设的力度。网络政府包含兩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把现实中的政府搬到互联网上,通过互联网空间建立网络上的政府,无论8小时之外还是节假日,只要公众需要,政府网站随时随地能够提供对公民有效的公共服务,打造不下班的、全年无休的政府;二是指利用网络所具有的超链接和交互性等特性,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打破政府等级科层结构,建立开放、协调、共享的网络化政府结构,发挥其巨大整合的功能,促进基本服务均等化。要看到这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把网络上的政府建设好了,使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才能更为高效地适应网络社会的治理需要;只有高效动态的网络型政府结构作为后台支持,发挥互联网技术的整合、跨界、协调作用,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网络政府建设。
三、保障:网络治理法治化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正身处大变革和大转型时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由网络所引发的利益纠纷与冲突日益增多,而法律领域却仍然存在空白。法律作为网络社会治理的动力,应该充分发挥其在立法、执法、司法层面的推动和保障作用。目前,网络社会安全治理中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和网络犯罪现象,对法治中国建设提出挑战,都需要政府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予以管理。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4](P198-199)这是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新要求。
网络治理法治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科学立法。政府施行网络治理要发挥立法的先行作用,靠立法引导改革,通过建立新的法律制度把网络治理纳入到法治化的正确轨道中,化解网络风险。习近平指出,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确保网络社会各项活动得以合法有序进行。需要加快信息网络传播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制定,不断完善依法治国与依法治网的制度支撑体系。同时,依法保障互联网用户权益,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完善网络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的法律机制和程序。实现网络社会安全治理,就要保障公民财产权、隐私权、知情权、监督权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
政府主体守法用法。法律法规实施的便民利民性最终有赖于具体执法者的执法观念与能力。各级政府要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网络治理重要性的敏感度,理解、剖析、研究、判断、处理网络治理难题时要知法守法,不贪赃枉法。同时,不断提高地方党政领导法律意识和互联网治理意识以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互联网思维推动改革的能力,使其成为干部政绩考核和职位晋升的重要指标。在触及发展的问题上,政府要以服务为主,搭建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平台,做到“不缺位”;在有关安全的问题上,政府应当明确界限,知法守法用法,做到“不越位”。
公正司法。为了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目标落到实处,要健全司法责任制改革。要提升司法审判工作的正规化和制度化水平。加大对侵害网络权利的执法力度,着力防范公共权力侵犯网络权利,提供相关的行政和司法救济手段,维护网民权益。同时,提升司法人员网络治理的理论储备知识,坚持网络执法司法公正,形成打击网络非法犯罪活动的高压形势,关心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警惕互联网风险的蔓延,用法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利器:舆情监控系统化
我们党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只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方能永葆基业常青。要保持冷静理性的头脑,必须清醒地看到激烈的政治现代化变革引发的社会动荡对我们构成严重威胁,所以,政府不仅要加深对“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认识,更要深化对“稳定是中国当前最大的政治”的理解,面对互联网发展给国家和社会安定带来的威胁和挑战,增强互联网意识以及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方式的自觉性,收集、分析、利用好大数据,建立大数据治理体系,发挥其在社会综合治理中的创新作用。
网络治理体系系统化有以下两项重要指标:
一是网络舆情大数据监管体系的建立。网络舆情即公众基于自身的教育背景、经济能力等,在互联网平台对所关注的事件发表言论、表明态度、阐发政治主张的总和。网络舆情反映出大多数人意见的集合,有舆情的特殊性,同时也具有互联网平台的诸多特征。从消极意义上来说,网络信息的传播如互联网用户之间的相互攻击、辱骂和诽谤等具有不可控性和无边界性,一旦形成不良的网络舆情,容易突发网络暴力,从而影响到网络环境的有序化;人肉搜索、网络监控等,更有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并给另有图谋的人创造机会,使舆论恐慌;部分网民在使用互联网与他人沟通过程中,因为个性冲动,易于将简单的言语冲突上升为人身攻击,并在短时间内集中造成网络舆情,进一步引发社会矛盾。所以,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的目标,政府部门继续原来的忽视网络舆情,逃避公共监督管理的方式就不可取,必须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积极响应公众监督,认真听取民声民意,建立网络舆情大数据监管体系。
二是把握好网络空间中社会思潮运行的力度和效应。一般看来,“社会思潮在网络运行中表现出非线性特征、社会关联性强劲、具备多种对立项的思想框架日益清晰、海内外联动机制已经形成、碎片化和吸附性同时并存、网络思潮的共振非常频繁有力等特点。”[8]网络思潮的这些特点给社会稳定造成新的巨大威胁,如何正确引导确保网络空间清朗,也给国家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加强对网络思潮深层次系统研究、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能力和理论深度、完善迅捷强大的反应机制以提升灵活有效的反应能力,这些将有利于立足于国家总体安全建立应对设计和安排的治理体系,切实维护社会安定。
五、布局:网络治理国际化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的“地球村”,催动了人类的一场集体迁徙,推进了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但是网络世界不是没有国家的存在,同样要讲主权、安全、利益;不是没有法律的存在,同样要讲法治、民主、透明。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国际社会应该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9]所以,对于网络空间建设,既重视信息主权,也强调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建设,也是网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网络治理国际化首先要求國际社会合作互助,构建合作性网络空间国际秩序。习近平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0]只有坚持“开放始终是发展的命脉”,才能把握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实质。面对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局面,要坚持人类共同利益原则、遵循主权平等原则、充分发挥国际法的作用,构建网络空间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要坚持以促进多极化发展为目的,成立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组织,发挥政府在国际互联网治理中作为公共利益的守夜人和维护者的主导作用。
网络治理国际化还要求积极应对网络空间新局面,创新以移动互联网终端、大数据系统、智慧社会以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努力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用技术捍卫网络空间主权,加快我国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习近平指出,“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加快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加快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加快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加快提升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11]国际上,西方国家在网络空间安全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给我国的网络空间安全带来严峻挑战。我们应当提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认清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的推动作用,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保障网络安全,加快网络强国建设。
网络治理国际化要求政府完善升级中国网络外交战略,提升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的能力与作用。由于英语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且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拥有先发优势,从而较早在国际关系领域开展网络外交,主导国际规则制定,掌控网络世界话语权。由于自身和外部环境原因,中国网络外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面对巨大的国际压力和挑战,想要迎头赶上并超越,就要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网络外交创新意识,更紧密地将信息技术培训、海外援助项目、青年学习交流项目、孔子学院汉语推广等与外交工作有机结合,不断抢占网络外交的制高点。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探寻网络外交的新思路,构建和完善网络外交运行的新途径,开启中国外交战略新布局。
时不我待,不用扬鞭自奋蹄。从制度建设、网络民主政府建设、法治建设、大数据监控体系建设、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建设入手,推动网络治理体系现代化,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凝心聚力。
参考文献:
[1]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 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 Nazli Choucri and Daniel Goldsmith.“Lost in Cyber- space:Harnessing the Internet,International Relation- sand Global Security[J].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 tists,March 2012,Vol.68,Issue2,p.72.
[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王卓君,孟祥瑞.全球视野下的国家治理体系:理论、进 程及中国未来走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4,(11):3.
[6]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4-26(02).
[7]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 刘东超.网络思潮给国家安全带来新挑战[J].红旗文 稿,2017,(7):10-11.
[9] 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12-17(02).
[10] 习近平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N].人民日报, 2014-11-20(01).
[1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 调 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 朝着建设网络 强国目标不懈努力[N].人民日报,2016-10-10(01).
相关文章!
  • 坚持“文化+”导向推动井研文化

    罗玉田摘 要:井研县将“文化牌”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各领域,以“文化+城市”“文化+旅游”“文化+农业”等文化新业态为抓手,多轮驱动文化事业和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日本安全政策取向及对东北亚的

    吕耀东<br />
    【摘要】日本安全战略调整及政策走向,已成为影响东亚和平稳定及地区安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新安保法”已成为日本实现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