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WL模式剖析及其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的运用
骆艺 马雪 肖俊杰
摘? 要 概述KWL模式,提出KWL模式在化学课堂的具体构建流程,并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进行教学流程设计,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KWL教学模式;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7-0072-04
1 引言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已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学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分析、探索并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这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间合作与交流,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而KWL是一种可以构建高效化学课堂、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中学生自主学习具有积极作用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教学理念十分契合。KWL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思考并提问,节省了教学时间,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本文通过建立KWL表格、设计KWL模式的一般流程、并将KWL模式应用到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探索如何将KWL模式与化学课堂有效结合,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2 KWL教学模式概述
KWL教学模式是美国唐娜·奥格尔(Donna M.Ogle)在1986年提出的一种以图式理论为基础来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策略,最初主要运用于欧美语言教学[2]。KWL三个字母分别代表教学的三个步骤:K代表已知(Know),表示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回忆旧知等途径已经知道的知识;W代表想知(Want),表示学生通过学习想要获取的知识;L代表习得(Learned),表示学生学习后收获的知识。
“已知—想知—习得”三个步骤最终以KWL表格的形式反映,如表1所示。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已有经验或学习需求出发,通过顺应、同化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最终帮助学生建立并发展新的认知。
3 KWL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中的构建
KWL表格的建立? 由于学生对KWL教学模式比较陌生,教师在教学前应介绍和指导学生如何填写KWL表格。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从已知、想知、习得三个方面对铁及其化合物进行填写,如表2所示。
KWL模式教学流程
1)课前:引入主题,自主学习。建构主义发展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习新知识前,学生头脑里就具有与该知识有关的基本图式[3]。教师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解释说明后,学生就可以进行“头脑风暴”或自主学习,写出已知信息。但是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有些问题通过自主预习或同学交流等方式也不能解决,因此需要向教师寻求帮助。这时学生对未知问题充满求知欲,写下想知内容后向教師及时反馈。
2)课中: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教师明白学生的需求之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合该内容的教学方式来解答学生的未知问题。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增强,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直接向教师提出问题,面对面进行交流,从而及时解决疑惑。
3)课后:归纳总结,巩固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课后通过复习、作业等形式进行自我反思,完成L栏内容,并将KWL表格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反思教学。学生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完善表格,从而体验知识的“已知—未知—习得”过程。
KWL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4? KWL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为例,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来展现KWL模式的优势,从“已知”“想知”变成“习得”,引导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具体授课过程如下。
课前:引入主题,自主学习? 教师确立内容:回忆初中学习的四大基本反应分别是什么?关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你知道什么?学生填写K栏内容,回忆知识并写出已知:复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得到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失去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试图让学生回忆旧知,激起学生兴趣。
教师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学生完善K表格、提出问题: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的区别是什么?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怎样发生的?
【设计意图】熟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激起学生求知欲。
教师明确学生需求,根据学生反馈,发现学生的主要疑惑,从而调整教学。学生预习后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将问题反馈给教师,做到课前互动。
课中: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教师进行课堂引入,在课堂开始引入一个谜语:前世海上生,身体满晶莹,三餐不离它,遇水无踪影。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解答谜底:NaCl。教师提出:“既然大家猜出是氯化钠,那氯化钠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带着这个疑惑开始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进行内容精讲,给大家展示几个化学方程式,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判断它们是什么反应?
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根据初中知识判断反应类型,分别是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回忆已学知识,引入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教师提问:由以上方程式,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学生回答:C+O2===CO2,反应物C得氧,发生氧化反应;2HgO===2Hg+O2↑中HgO失氧,发生还原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2CuO+C===2Cu+CO2↑这个反应,提问:大家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C得氧,CuO失氧,这个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还原反应。教师小结:既有氧化反应又有还原反应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反应类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教师提问:2CuO+C===2Cu+CO2↑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能不能分析一下各物质的化合价呢?物质化合价是如何变化的呢?学生标注化合价,得出氧化铜化合价降低,碳元素化合价升高。
教师提问:再分析下面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合价:
学生思考发现,方程式中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比较发现Fe+CuSO4===FeSO4+Cu没有氧的得失,但化合价变化了。
【教师小结】在一个化学方程式中,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设计意图】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知从得失氧转变为化合价升降。
教师提问:根据这个特征,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判断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分析化合价,得出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与课堂引入呼应,用化学知识解决谜底,激起好奇心。
教师进行过渡:2Na+Cl2===2NaCl中,Na从0价变成+1价,化合价升高;Cl从0价变成-1价,化合价降低,为什么化合价会升高或降低呢?学生讨论,得出化合价变化可能和原子结构有关。
【设计意图】从化合价变化角度向学生提问,进而探索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师引导:Na原子的原子结构是什么?Cl原子的原子结构是什么?学生写出Na和Cl的原子结构。教师讲述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学生学习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知道电子转移是发生氧化還原反应的本质。
教师小结:Na与Cl2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易失电子,被氧化;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电子,被还原,因此可以从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两个方面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以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师让学生比较四大基本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学生思考并积极讨论,得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对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存在疑惑。
教师讲解复分解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用图3所示关系图表示。
【设计意图】分析比较四大基本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促进学生思考,有利于知识衔接,提高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知水平。
教师引导: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呢?学生用图形表示,见图4。教师让学生思考分解反应、化合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通过举例,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反应:
学生回答:①都是分解反应,②都是化合反应。有的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举例让学生思考化学反应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表示出各反应间的关系,见图5。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教师布置作业,安排课后习题: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氧化还原反应?思考H2+Cl2===2HCl是什么反应?氢与氯的电子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认真做习题,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检测学习效果。为学习电子偏移做铺垫。
课后: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批改作业,检验学习效果。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复习知识,总结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如铁生锈、苹果变黄等。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习题,巩固练习所学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表格,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教学。学生归纳总结,完成L栏:不是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都是得氧失氧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升降,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氧化还原反应与其他反应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向教师反馈,做到师生互动。
5 结语
KWL是一种“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帮助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已知—未知—习得”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提问、引导等方式展开教学,避免了向学生强行灌输知识。学生经过思考,打破并重建新旧知识的联系,思维逐渐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学生也在提问过程中增强学习的主体性,提升了学习兴趣,调动了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习和课堂效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师生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晓峰,等.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M]//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一卷,2016:11.
[2]左曼君,范丽仙,王重力,等.基于KWL模式培养学生分层提问能力[J].中学生物教学,2018(10):26-28.
[3]李悦,冯晓东.运用KWL模式,构建高效生物课堂[J].中学生物教学,2016(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