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新模式
陈真 王钊
摘 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已制约实验室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实验室信息化建设需求与日俱增。通过分析当前实验室管理现状,结合当今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出了“信息化平台”和“规范化”实验室管理新模式,并应用于实际实验室建设中。实践证明,管理新模式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实验室信息化水平、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师生。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82,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49-02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构建数字化校园,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得以不断完善提高。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成果来自科研、来自于实验室大平台,建立优良的实验室才真正有助于达到一流大学的标准。高校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已逐渐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高校实验室管理整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创新水平和管理水平。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是突破高校实验室传统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充分发挥实验室功效的必然趋势。
一、实验室管理现状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院电子信息专业实验室作为本院重要的实践教学和科研场所,主要承担了面向全院开设的省级精品课“微机原理”实验课程、单片机课程设计和本系学生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但是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多为验证性实验,其目的仅仅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从中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方法、技能,因而不能满足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需求,而且传统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水平低,造成目前实验室管理面临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管理工作量大,重复性工作比重大,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实验室信息化水平所限,给学生提供的实践环境(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维护系统和硬件实验箱等)都需要人工逐台安装调试、更新,以满足实验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的不同需求,实验室管理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手段。
二是信息化实验室建设面临难题。
高校信息化建设对实验室管理的要求更加全面。一方面要求实验室能为学生提供可靠、稳定的实验环境,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实验室建设与时俱进,满足信息化发展的社会需求。传统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二、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提出
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科研、教学领域必须建设协作创新、交流共享、高效灵活的信息化实验室。实验室建设的新理念正推动着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发展。本文在认真分析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以及实践教学、教改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新模式。
在强调“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校实验室建设必须做到:一方面以创建符合高校发展要求的实验室体系为根本目标,建立“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努力推动教学、科研资源的优化整合,推进实验教学、科研成果的融合转化,推动高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改变传统实验室繁杂、盲目的管理方法,建立“规范化”管理模式。
1.“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实验室已从以理论验证为主的单科型实验室向综合型的现代化实验室方向发展。通过“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营造研究性的学习和科研氛围,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使实验室变为学生创新实践的“信息化平台”。旨在实现学生在信息化实验室里就有机会学习和了解使用最新技术、接触最先进的设备,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在信息化实验室里能充分利用各类实验资源和工具开展创新性科研和教学工作。
2.“规范化”管理模式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简单的信息化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通过“规范化”实验室管理模式,促进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系统化,有利于资源的合理调配,加强信息化实验室之间的联系,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面临的新问题,系统地更新管理手段,改进和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实施
1.“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的实施
以本院电子信息专业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主要承担了省级精品课“微机原理”实验课程、单片机课程设计和学生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的实施,一方面将现有实验资源实现了科学、合理的共享,另一方面为循序渐进的课程学习体系的形成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支撑。
“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下的实验资源是多门课程和不同教学任务共享的,学生在实验室可以通过先修实验课程,初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操作经验,而后通过后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实践,并最终实现个性化创新。信息化实验室“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下的资源和体系可以不断更新完善,以满足教学、科研和创新不同阶段、不同目标的需求。
2.“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实施
以本院电子信息专业实验室为例,每学期至少要承担近600名学生32学时的“微机原理”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所需软件环境和硬件实验箱维护任务繁重,通过“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秩序井然有序,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施的管理规范如下:
第一,针对不同人员制定各自遵守的规章制度,保证正常的实验室管理秩序。学生有保护实验资源和环境卫生的职责,授课教师有监督和指导学生的职责,实验室管理人员有维护和监控的职责,各尽其责。
第二,引进先进信息化管理技术更新现有“规范化”管理手段。如使用硬盘保护卡保证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不被破坏,应用网络进行软件维护、大大减少实验室维护的工作量等措施。
第三,针对不同教学、实践任务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对于实验课程的“规范化”以加强“预习环节”的具体做法是:实验课程中,每一项实验在“进入界面”指定的预习题目必须解答,只有答对才能进入实验“操作环节”,实验预习环节的题目针对本次实验目的、内容设计,通过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来了解其是否有能力独立完成本次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效率和学习效果。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规范化”以加强“师生互动”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创建QQ群或QQ群讨论组,方便教师和学生讨论,相互监督、共同提高,及时发现进展情况。
参考文献:
[1]尹智宏.如何设计全新的现代“开放共享”实验室[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171-179.
[2]杨宇科,杨开明.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0):204-209.
[3]孙霄兵.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4-6.
[4]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5]陈祖新,孙跃,余晓伟.浅谈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219-221.
[6]黄炳辉.教学与科研融合视角下的实验室内涵建设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15-17,21.
[7]付庆玖,韩振.高等教育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4-16,33.
[8]司道文,孙金莲,孙红.改革操作性实验的考核机制,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147-149.
[9]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10]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 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29-31.
[11]龚克.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12.
[1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13]杨克领.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措施[J].电子设计工程,2012(15):41-43.
[14]傅翼丰,涂毅.浅析学校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运行模式[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9):153-154.
(编辑:王天鹏)
摘 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已制约实验室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实验室信息化建设需求与日俱增。通过分析当前实验室管理现状,结合当今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出了“信息化平台”和“规范化”实验室管理新模式,并应用于实际实验室建设中。实践证明,管理新模式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实验室信息化水平、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师生。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82,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49-02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构建数字化校园,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得以不断完善提高。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成果来自科研、来自于实验室大平台,建立优良的实验室才真正有助于达到一流大学的标准。高校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已逐渐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高校实验室管理整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创新水平和管理水平。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是突破高校实验室传统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充分发挥实验室功效的必然趋势。
一、实验室管理现状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院电子信息专业实验室作为本院重要的实践教学和科研场所,主要承担了面向全院开设的省级精品课“微机原理”实验课程、单片机课程设计和本系学生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但是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多为验证性实验,其目的仅仅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从中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方法、技能,因而不能满足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需求,而且传统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水平低,造成目前实验室管理面临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管理工作量大,重复性工作比重大,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实验室信息化水平所限,给学生提供的实践环境(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维护系统和硬件实验箱等)都需要人工逐台安装调试、更新,以满足实验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的不同需求,实验室管理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手段。
二是信息化实验室建设面临难题。
高校信息化建设对实验室管理的要求更加全面。一方面要求实验室能为学生提供可靠、稳定的实验环境,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实验室建设与时俱进,满足信息化发展的社会需求。传统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二、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提出
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科研、教学领域必须建设协作创新、交流共享、高效灵活的信息化实验室。实验室建设的新理念正推动着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发展。本文在认真分析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以及实践教学、教改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新模式。
在强调“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校实验室建设必须做到:一方面以创建符合高校发展要求的实验室体系为根本目标,建立“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努力推动教学、科研资源的优化整合,推进实验教学、科研成果的融合转化,推动高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改变传统实验室繁杂、盲目的管理方法,建立“规范化”管理模式。
1.“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实验室已从以理论验证为主的单科型实验室向综合型的现代化实验室方向发展。通过“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营造研究性的学习和科研氛围,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使实验室变为学生创新实践的“信息化平台”。旨在实现学生在信息化实验室里就有机会学习和了解使用最新技术、接触最先进的设备,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在信息化实验室里能充分利用各类实验资源和工具开展创新性科研和教学工作。
2.“规范化”管理模式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简单的信息化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通过“规范化”实验室管理模式,促进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系统化,有利于资源的合理调配,加强信息化实验室之间的联系,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面临的新问题,系统地更新管理手段,改进和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实施
1.“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的实施
以本院电子信息专业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主要承担了省级精品课“微机原理”实验课程、单片机课程设计和学生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的实施,一方面将现有实验资源实现了科学、合理的共享,另一方面为循序渐进的课程学习体系的形成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支撑。
“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下的实验资源是多门课程和不同教学任务共享的,学生在实验室可以通过先修实验课程,初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操作经验,而后通过后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实践,并最终实现个性化创新。信息化实验室“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下的资源和体系可以不断更新完善,以满足教学、科研和创新不同阶段、不同目标的需求。
2.“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实施
以本院电子信息专业实验室为例,每学期至少要承担近600名学生32学时的“微机原理”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所需软件环境和硬件实验箱维护任务繁重,通过“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秩序井然有序,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施的管理规范如下:
第一,针对不同人员制定各自遵守的规章制度,保证正常的实验室管理秩序。学生有保护实验资源和环境卫生的职责,授课教师有监督和指导学生的职责,实验室管理人员有维护和监控的职责,各尽其责。
第二,引进先进信息化管理技术更新现有“规范化”管理手段。如使用硬盘保护卡保证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不被破坏,应用网络进行软件维护、大大减少实验室维护的工作量等措施。
第三,针对不同教学、实践任务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对于实验课程的“规范化”以加强“预习环节”的具体做法是:实验课程中,每一项实验在“进入界面”指定的预习题目必须解答,只有答对才能进入实验“操作环节”,实验预习环节的题目针对本次实验目的、内容设计,通过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来了解其是否有能力独立完成本次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效率和学习效果。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规范化”以加强“师生互动”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创建QQ群或QQ群讨论组,方便教师和学生讨论,相互监督、共同提高,及时发现进展情况。
参考文献:
[1]尹智宏.如何设计全新的现代“开放共享”实验室[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171-179.
[2]杨宇科,杨开明.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0):204-209.
[3]孙霄兵.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4-6.
[4]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5]陈祖新,孙跃,余晓伟.浅谈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219-221.
[6]黄炳辉.教学与科研融合视角下的实验室内涵建设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15-17,21.
[7]付庆玖,韩振.高等教育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4-16,33.
[8]司道文,孙金莲,孙红.改革操作性实验的考核机制,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147-149.
[9]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10]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 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29-31.
[11]龚克.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12.
[1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13]杨克领.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措施[J].电子设计工程,2012(15):41-43.
[14]傅翼丰,涂毅.浅析学校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运行模式[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9):153-154.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