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精准扶贫研究
许加星 高猛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新时代国情特征的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把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实现乡村全面脱贫的有效举措。文章在阐述精准扶贫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精准扶贫的现状,分析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提出完善精准扶贫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 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1 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的概念最先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六个精准的要求,即“扶持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1]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2 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2.1 促进农村发展的关键
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大,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行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5年来,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持续增收,农民生活状况持续得到改善,农村社会文化持续发展,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得到了落实,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2.2 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大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乡村振兴战略其实就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准备。在建设小康的道路上,我国“三农”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一个短板,必须要补齐这个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小康社会,更好的建设现代化国家,只有乡村振兴,才能解决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只有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
3 精准扶贫的成就
3.1 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2012年到2017年,五年间我国贫困人口减少了6853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370万人;贫困县的数量减少了150多个;贫困地区农民纯收入增幅比全国农民收入增幅高2.5个百分点,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3.2 构建了全社会攻坚的强大合力
攻坚脱贫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全社会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多主体进行扶贫。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把贫困人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他们对政府与政策更加有了信心,贫困地区的扶贫潜能得到了挖掘,全社会扶贫合力得以形成,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得到了增强。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和地方脱贫的有机统一,脱贫攻坚才能形成真正的强大合力。[2]
4 精准扶贫实施存在的困难
4.1 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的二元化结构,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存在巨大差距,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为了生计与发展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农村缺少有效劳动力与人力资源,使得精准扶贫的工作难以开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得农业生产失去了活力,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问题,或是一些丧失劳动力的群体滞留在农村,这些已经严重制约了精准扶贫的实施。由于有效劳动力的外移,导致精准扶贫的贫困户识别具有很大的难度,信息传递失真或者不及时,都使得贫困户的识别发生偏差。另外,空心化也让精准扶贫的某些项目无法实施,没有有效的劳动力参加,就算项目再好也是枉然。比如有些农民的土地被集中规划,大机械、大规模生产,由于农村空心化,劳动力外移导致部分规划无法或者很难展开,这样有些项目就会搁置,从而造成了资源浪费。
4.2 贫困农户的内生动力不足
精准扶贫的对象是贫困户,如果贫困户自身抗拒扶贫的话,再多的政策计划也是没用的。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思想观念的影响。具体来说,贫困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等,导致与现代经济社会有些脱节,这里的贫困户比较保守甚至有得过且过的思想,他们不敢想,认为自己想也是白想。此外,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伤害了群众的自尊心,为了精准识别贫困户,强行给群众戴上“贫穷”的帽子,一些群众就会觉得自己的尊严受损,从而抵制精准扶贫。当然也存在这种情况,因为国家与政府的政策对贫困户的倾斜,大量资源的投入,不同的帮扶对象有不同的政策,这就导致部分帮扶对象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而采取各种方式爭抢贫困名额,出现不需要帮扶的群众得到了贫困名额,而真正贫困的群众则被遗漏的现象。另外,贫困户的自主性与参与性不高,导致对贫困户的识别工作难以展开,从而加深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难度。
4.3 扶贫干部作风不实
扶贫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也影响着精准扶贫的实施。为了更好的实施精准扶贫,国家对贫困地区下派驻村干部,这样有利于扶贫项目开展,为贫困群众带来更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出现扶贫干部私自挪用、私吞和骗取国家下派的扶贫资金,严重损坏群众利益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扶贫工作的时候就指出,我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一些扶贫款项被各级截留,移作他用。扶贫款项移作他用,就像救灾款移作他用一样,都是犯罪行为。还有骗取扶贫款的问题。对这些乱象,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坚决反对、坚决杜绝。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3]
4.4 返贫现象突出
我国扶贫的成就很明显,但是扶贫的质量却有待考量。每年有些看似成功脱贫的地区或者贫困人口,因为一些意外而迅速返贫。因病致贫、返贫是返贫正常出现的类型,因天灾返贫的也是其中之一。近年来,我国很多贫困地区都或多或少存在返贫的现象,这些地区大多数集中在边疆地区,据统计我国西部地区返贫率高达20%以上,其原因在于缺乏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恶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这些地区与贫困人口抵御灾害的能力弱,所以返贫现象频繁。这都是精准扶贫实施不到位,扶贫质量差。正如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所说,真正的贫困不会轻易返贫的,如果容易返回,那实际上并没有摆脱贫困,是别人帮的。如果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让贫困地区的生产或者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地区的人口有了固定的收入,公共服务建设到位了,就不会轻易出现返贫的情况。
5 乡村振兴视角下精准扶贫的措施
5.1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精准扶贫不仅要精准脱贫,而且扶贫的质量还要跟得上,为了有效防止返贫的出现,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来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點,同样,产业也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要想高质量、持续扶贫脱贫,就必须加大产业扶贫的力度。大力发展贫困地区产业,利用市场机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全面减贫。产业脱贫是通过实施工业项目来为贫困家庭创造“血液”,以确保贫困家庭完全摆脱贫困。首先,夯实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坚持农业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坚持科技兴农,善于运用高科技来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坚持加强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建设,保证农业产业的正常运作。其次,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脱贫政策。各个地区的特色条件不同,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来确定扶贫措施。再次,运用电商渠道来解决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在“互联网+”的时代,电商扶贫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这就要求做好贫困地区网络线路建设,还要做好群众互联网销售的技能训练工作。另外,异地扶贫搬迁也是精准扶贫额有效措施,要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关键就是要有后续产业,让群众有固定的工资收入,才能让贫困户脱贫。[4]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住房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还要发展后续产业,才能保证持续的脱贫。
5.2 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
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了精准扶贫的实施。要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结合扶贫、扶志、应急救援和内生贫困相结合,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技能开发和生产工人的业务能力,实现持续稳定的脱贫。[5]通过教育改变群众的观念,善于利用一些典型成功案例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到扶贫中,发挥群众的创造性,使他们积极配合扶贫干部的工作。要对群众的生产技能与技巧进行培训,为他们创造就业的机会;还要贯彻落实义务教育,不能让孩子因为贫困而得不到教育。
5.3 完善精准扶贫考核评估体系
精准扶贫需要受到监督,才能使得扶贫工作持续有效的进行下去。这就要求在中央的领导下落实政策的每一步,充分发挥党中央的指挥作用。对于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出现的腐败现象,要严厉打击,完善惩罚机制,对于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不能容忍,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公开透明扶贫资金的运作程序。完善精准扶贫的考核评估体系,要引进第三方评估主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科研院校的专业作用,其中社会监督也不可缺少,大众媒体的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方式。运用考核评估系统可以有效防止扶贫工作的懈怠,减轻基层的工作负担。
5.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精准扶贫的必要措施。加强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建设,是防止返贫的重要举措。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养老体系,让贫困群众无后顾之忧,减少因病返贫的情况,增加人民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要建立一个合作机制,把政府和社会力量结合起来,因为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要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的力量,使贫困家庭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和教育资源,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建设。
参考文献:
[1] 汪三贵, 刘未. “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精准扶贫系列论述探析[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40- 43.
[2] 国家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就“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答记者问[DB/OL]. http://www.xinhuanet.com 2018-03/07/.
[3] 习近平. 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4] 黎沙. 我国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对策研究[D]. 南京大学,2016.
[5] 佚名.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 农村工作通讯, 2018(3).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新时代国情特征的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把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实现乡村全面脱贫的有效举措。文章在阐述精准扶贫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精准扶贫的现状,分析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提出完善精准扶贫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 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1 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的概念最先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六个精准的要求,即“扶持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1]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2 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2.1 促进农村发展的关键
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大,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行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5年来,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持续增收,农民生活状况持续得到改善,农村社会文化持续发展,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得到了落实,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2.2 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大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乡村振兴战略其实就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准备。在建设小康的道路上,我国“三农”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一个短板,必须要补齐这个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小康社会,更好的建设现代化国家,只有乡村振兴,才能解决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只有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
3 精准扶贫的成就
3.1 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2012年到2017年,五年间我国贫困人口减少了6853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370万人;贫困县的数量减少了150多个;贫困地区农民纯收入增幅比全国农民收入增幅高2.5个百分点,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3.2 构建了全社会攻坚的强大合力
攻坚脱贫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全社会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多主体进行扶贫。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把贫困人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他们对政府与政策更加有了信心,贫困地区的扶贫潜能得到了挖掘,全社会扶贫合力得以形成,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得到了增强。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和地方脱贫的有机统一,脱贫攻坚才能形成真正的强大合力。[2]
4 精准扶贫实施存在的困难
4.1 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的二元化结构,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存在巨大差距,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为了生计与发展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农村缺少有效劳动力与人力资源,使得精准扶贫的工作难以开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得农业生产失去了活力,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问题,或是一些丧失劳动力的群体滞留在农村,这些已经严重制约了精准扶贫的实施。由于有效劳动力的外移,导致精准扶贫的贫困户识别具有很大的难度,信息传递失真或者不及时,都使得贫困户的识别发生偏差。另外,空心化也让精准扶贫的某些项目无法实施,没有有效的劳动力参加,就算项目再好也是枉然。比如有些农民的土地被集中规划,大机械、大规模生产,由于农村空心化,劳动力外移导致部分规划无法或者很难展开,这样有些项目就会搁置,从而造成了资源浪费。
4.2 贫困农户的内生动力不足
精准扶贫的对象是贫困户,如果贫困户自身抗拒扶贫的话,再多的政策计划也是没用的。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思想观念的影响。具体来说,贫困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等,导致与现代经济社会有些脱节,这里的贫困户比较保守甚至有得过且过的思想,他们不敢想,认为自己想也是白想。此外,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伤害了群众的自尊心,为了精准识别贫困户,强行给群众戴上“贫穷”的帽子,一些群众就会觉得自己的尊严受损,从而抵制精准扶贫。当然也存在这种情况,因为国家与政府的政策对贫困户的倾斜,大量资源的投入,不同的帮扶对象有不同的政策,这就导致部分帮扶对象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而采取各种方式爭抢贫困名额,出现不需要帮扶的群众得到了贫困名额,而真正贫困的群众则被遗漏的现象。另外,贫困户的自主性与参与性不高,导致对贫困户的识别工作难以展开,从而加深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难度。
4.3 扶贫干部作风不实
扶贫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也影响着精准扶贫的实施。为了更好的实施精准扶贫,国家对贫困地区下派驻村干部,这样有利于扶贫项目开展,为贫困群众带来更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出现扶贫干部私自挪用、私吞和骗取国家下派的扶贫资金,严重损坏群众利益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扶贫工作的时候就指出,我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一些扶贫款项被各级截留,移作他用。扶贫款项移作他用,就像救灾款移作他用一样,都是犯罪行为。还有骗取扶贫款的问题。对这些乱象,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坚决反对、坚决杜绝。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3]
4.4 返贫现象突出
我国扶贫的成就很明显,但是扶贫的质量却有待考量。每年有些看似成功脱贫的地区或者贫困人口,因为一些意外而迅速返贫。因病致贫、返贫是返贫正常出现的类型,因天灾返贫的也是其中之一。近年来,我国很多贫困地区都或多或少存在返贫的现象,这些地区大多数集中在边疆地区,据统计我国西部地区返贫率高达20%以上,其原因在于缺乏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恶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这些地区与贫困人口抵御灾害的能力弱,所以返贫现象频繁。这都是精准扶贫实施不到位,扶贫质量差。正如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所说,真正的贫困不会轻易返贫的,如果容易返回,那实际上并没有摆脱贫困,是别人帮的。如果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让贫困地区的生产或者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地区的人口有了固定的收入,公共服务建设到位了,就不会轻易出现返贫的情况。
5 乡村振兴视角下精准扶贫的措施
5.1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精准扶贫不仅要精准脱贫,而且扶贫的质量还要跟得上,为了有效防止返贫的出现,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来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點,同样,产业也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要想高质量、持续扶贫脱贫,就必须加大产业扶贫的力度。大力发展贫困地区产业,利用市场机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全面减贫。产业脱贫是通过实施工业项目来为贫困家庭创造“血液”,以确保贫困家庭完全摆脱贫困。首先,夯实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坚持农业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坚持科技兴农,善于运用高科技来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坚持加强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建设,保证农业产业的正常运作。其次,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脱贫政策。各个地区的特色条件不同,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来确定扶贫措施。再次,运用电商渠道来解决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在“互联网+”的时代,电商扶贫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这就要求做好贫困地区网络线路建设,还要做好群众互联网销售的技能训练工作。另外,异地扶贫搬迁也是精准扶贫额有效措施,要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关键就是要有后续产业,让群众有固定的工资收入,才能让贫困户脱贫。[4]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住房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还要发展后续产业,才能保证持续的脱贫。
5.2 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
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了精准扶贫的实施。要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结合扶贫、扶志、应急救援和内生贫困相结合,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技能开发和生产工人的业务能力,实现持续稳定的脱贫。[5]通过教育改变群众的观念,善于利用一些典型成功案例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到扶贫中,发挥群众的创造性,使他们积极配合扶贫干部的工作。要对群众的生产技能与技巧进行培训,为他们创造就业的机会;还要贯彻落实义务教育,不能让孩子因为贫困而得不到教育。
5.3 完善精准扶贫考核评估体系
精准扶贫需要受到监督,才能使得扶贫工作持续有效的进行下去。这就要求在中央的领导下落实政策的每一步,充分发挥党中央的指挥作用。对于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出现的腐败现象,要严厉打击,完善惩罚机制,对于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不能容忍,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公开透明扶贫资金的运作程序。完善精准扶贫的考核评估体系,要引进第三方评估主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科研院校的专业作用,其中社会监督也不可缺少,大众媒体的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方式。运用考核评估系统可以有效防止扶贫工作的懈怠,减轻基层的工作负担。
5.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精准扶贫的必要措施。加强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建设,是防止返贫的重要举措。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养老体系,让贫困群众无后顾之忧,减少因病返贫的情况,增加人民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要建立一个合作机制,把政府和社会力量结合起来,因为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要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的力量,使贫困家庭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和教育资源,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建设。
参考文献:
[1] 汪三贵, 刘未. “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精准扶贫系列论述探析[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40- 43.
[2] 国家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就“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答记者问[DB/OL]. http://www.xinhuanet.com 2018-03/07/.
[3] 习近平. 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4] 黎沙. 我国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对策研究[D]. 南京大学,2016.
[5] 佚名.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 农村工作通讯, 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