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群体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引导作用研究
肖晶++徐泽文
摘 要:校友群体是支持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基数庞大、阅历丰富和教育背景相似等特点,在每年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能够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价值取向有效发挥引导作用。本文详细阐述校友群体参与职业发展辅导的优势,将校友群体的引导作用归纳阐述为观念引导、素质引导和榜样引导三个方面,并就如何有效发挥校友群体的价值引导作用,从项目操作层面提出可执行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校友群体;价值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
校友群体是高校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社会资源,在财政支持、教学科研、形象建设、就业安置等方面均作出突出贡献。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趋向多元的就业取向,笔者认为,应当充分认识到校友群体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方面的积极引导价值。
校友群体参与学生职业发展的优势
在高校就业工作中,校友群体通常作为实习机会与就业信息的重要来源,主要与高校就业部门对接,因为未建立它与在校学生直接沟通的机制,对于高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影响甚微。然而实践证明,校友因其特殊的教育背景和群体特征,对于高校扩大就业工作队伍,丰富职业辅导内涵,引导学生就业创业,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庞大的群体基数:邀请对象全面丰富
高校经过多年发展,校友通常遍布全国各地,从事各种岗位的工作,既有所在行业领域的精英分子,也有初入社会的职场新秀,他们大都关心母校、学院的建设发展,也愿意受邀参加相关的学生职业发展辅导活动。在开展类似职业发展辅导活动或课程时,不仅可以选取从改革开放初到近期刚毕业各个时期的校友代表,而且校友的岗位单位也可涵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机构、社会团体等主要求职方向,从而给予在校学生直观认识特定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机会,同时也能让在校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对行业领域有所了解。
2.丰富的职场阅历:分享内容充实有用
校友群体普遍都在职场打拼多年,在奋斗的过程中既有过成功也有过挫折,由此积累的人生感悟和职场经验,对于想要了解行业特点、规划职业发展的毕业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所有校友也都有求职或创业的经历,部分校友甚至参与过所在单位的人事招聘工作或所创业的公司正在开展招聘活动。在相关活动中,他们或是结合自身的求职实例经验,或是解读所在单位企业的招聘标准,亦或是直接组织模拟面试,并现场点评,这样交流的形式和内容比单纯的求职技能培训讲解更加生动有效,并能有效缓解在校学生面对就业时的紧张情绪,坚定求职应试的信心。
3.相似的教育经历:互动交流存在共鸣
校友的特殊身份,决定了这个群体与在校学生有着最为相似的教育经历,不仅所处的教育环境大致相同,而且接受的培养模式也基本一致。因此,吸纳校友尤其是参加工作不久的校友参与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能更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求职时的心理活动与求职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职场经历,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建议,及时弥补大学生求职时可能存在的短板。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史上最难就业年”“史上更难就业年”等网络热词频频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不争的事实。同时,在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出台一系列支持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的背景下,每年真正选择创业的大学生仍是少数,创业并成功的学生更是寥寥。这其中固然存在社会转型、市场竞争等客观外在因素,但也与大学生群体价值取向中的错误与偏差息息相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选择盲目,从众择业忽视长远规划
根据教育部门对高校历年毕业生去向的调查统计,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等热门单位的就业比例始终居于前列。这一现象虽然受到专业特征、职业规模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在对职业选择成因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毕业生大多受社会环境、家庭意愿等外在影响,更多考虑工作稳定、薪资待遇等因素,而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未来发展等缺乏清楚的认识和长远规划:一方面,人为地造成部分岗位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却在入职后发现实际工作与自身兴趣特长大相径庭,失去奋斗动力,或者短期内频繁更换工作。这些现象和矛盾的发生,都与大学生择业过于盲目,缺乏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密不可分。
2.求职准备不足,盲目乐观缺乏抗压能力
就业求职是个人能力意向与机构单位的需求相匹配的过程,也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功就业不仅取决于社会发展、经济形势、企业绩效等客观因素,同时也与个人的教育背景、专业能力、性格特征等密不可分。每个因素都有可能单独或共同对就业结果产生重大影响,需要高校学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提前的应对。然而在现实中,大学生却往往并未做好准备,在求职过程中易产生错误认识。一方面,部分毕业生对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认识不够,存在盲目乐观自信的情况,对理想岗位的条件待遇要求过高,但同时自身的技能素养准备不足,很难满足用工单位的招聘条件,因此在应聘考试中屡屡碰壁;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存在信心不足、抗压能力弱的情况,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挑战和挫折时,丧失斗志、内心慌乱,不能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并寻找对策,最终入职的单位与当初的心理预期相差悬殊。这两种情况都反映出大学生在就业中缺乏足够的心理与技能准备,对困难与挫折认识不到位,归根结底还是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3.岗位条件挑剔,基层创业存在畏难情绪
当前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成长环境优越,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对于职业岗位普遍有较高的期待,尤其青睐工作稳定、起薪较高且处于一线城市的工作机会,而对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的热情则相对不足。虽然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出台大量激励政策,如国家规定选聘到农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提供补贴资金,同时在国家公务员招考中给予优惠等,但基层就业通常待遇薪酬相对较低,工作居住环境也不如一线城市,升职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因此多数高校学生没有将基层就业列为首选。自主创业则面临类似的困境,同样是国家大力倡导,同样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但相较政府机关、国有企业等岗位工作,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尤其对于非商科背景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系统理论学习和可资借鉴的创业案例,在周围同学普遍选择就业的情况下,另辟蹊径自主创业需要很大的勇气。
校友群体对择业创业的价值引导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上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可以借助校友群体的力量,以分享心得、介绍经验等方式,从高校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上纠正错误观念,发挥引导作用。总结起来,校友群体发挥的作用可以归纳为观念引导、素质引导和榜样引导三个方面。
1.观念引导:立足长远,规划职场蓝图
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的校友代表,能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为学生剖析和比较不同行业以及特定职业的发展路径,帮助他们掌握行业形势,了解职业特点,进而引导在校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转变盲从短视的价值取向,注重结合个人的兴趣与能力,立足于今后长远的职业发展。
一方面,通过邀请不同领域的校友代表,分别介绍各自的职业特点,为学生提供对不同行业进行横向比较的机会。例如:专门邀请在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校友,介绍工作情况和岗位要求,同时就两类性质企业之间的区别展开交流。再如:邀请政府不同机关单位的校友共同参加活动,为学生介绍党政机关工作的共性与差异性。另一方面,职业发展辅导应当对特定职业的发展路径同样予以关注。通过邀请处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校友参与活动,帮助学生纵向了解职业发展各个阶段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而让他们对特定职业有更完整和清晰的认识。
2.素质引导:分享经验,培育扎实素养
正如上文所述,校友群体都曾有求职经历,甚至部分负责单位的招聘工作,因此对于求职应聘的考核要求以及求职者常见的心态,有着直观的感触和体会。在职业发展辅导中,通过鼓励校友分享自己的求职经历,特别是介绍自己求职过程中遇到过的挫折与坎坷,以及自己曾经采取过的应对方法,从而帮助应届毕业生提前调整心态、积极准备,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失去信心。同时,邀请校友在条件允许时组织模拟面试或针对性地传授经验。例如: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前,专门邀请曾亲历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校友返校提供指导,就如何打破申论传统的模版思维和行测考试注意要领分享经验;在企业校招旺季,邀请担任过企业人力资源的校友“一对一”指导学生开展无领导小组讨论;以及邀请从事礼仪学研究的校友分享职场礼仪规则与心得等。
3.榜样引导:前人引路,带动基层就业
关于基层就业,学生主要担心的是待遇条件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为此,在开展辅导时应邀请基层工作的校友参加座谈活动:一方面,解读国家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则以校友的经历生动说明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广阔发展机会。此外,对于已有基层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通过活动直接与相关校友建立联系,得到校友的帮助和指导。自主创业方面,毕业生通常会面临更多的未知挑战,职业发展辅导时,应当有针对性地邀请不同领域自主创业的校友,介绍在各自领域进行创业的风险与机遇,同时以自身成功的创业经历给予在校学生以精神鼓舞和榜样示范。此外,搭建校友与在校生沟通的平台,客观上也能起到创业孵化器的作用,通过活动平台为学生的创业策划提供路演机会,吸引校友群体尤其是从事投资行业校友的关注,从而提供完善建议甚至是直接投资。
发挥校友群体引导作用的建议
1.收集学生需求,规划主题具有系统性
发挥校友群体的价值引导作用,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尤其以毕业生的需求为导向。一方面,深入了解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需求,保证相关活动的主题具有实效性,有助于解决毕业生的困惑。问题的收集可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个别谈话交流等多种形式,同时也应重视采纳往届学生和其他在校学生的建议意见。另一方面,应当系统全面地安排整个求职季的活动主题,不仅兼顾不同择业意向学生的多元需要,活动内容广泛适用于各个行业领域,而且引导在校学生重视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扎实提升就业竞争力。为此,开展活动时应当既要有职业观念的引导,也要有求职技能的传授,同时还应注重对创业经历的分享。
2.及早引入理念,安排内容具有针对性
校友群体参与职业发展辅导活动,应当重视毕业生与非毕业生的差异与特点,针对性地安排互动交流的内容,既要回应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的现实需求,更应立足于构建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的总体需要。一方面,应当把握好就业工作的阶段特征以及毕业学生的心理变化,针对性地安排活动内容。例如:在求职初期,多数毕业生处在观望状态,可以多邀请优秀校友代表,对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加以引导;而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交流的重点则应为职场心得或工作经验,帮助毕业生尽快适应融入职场环境。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应当尽早介入,面向非毕业生群体同步开展相关的行业介绍类活动,尤其注意结合校友的亲身经历,使校友群体的积极影响能够辐射全体在校学生,从而引导在校学生及早重视职业规划,思考个人就业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3.坚持价值引导,邀请校友具有代表性
校友群体直接参与高校就业工作,最为重要的就是发挥校友群体对在校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受邀的校友应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首先,应当重视校友的行业代表性,根据历届学生的就业去向邀请相关行业的校友,对于就业的主流方向,更应适当侧重。其次,应当注意校友的年龄差异性,既要邀请相关领域的资深校友交流人生感悟,解读职业特色,也要邀请初入职场的年轻校友分享职场故事,传授求职经验。最后,应当强调校友经历的典型性,尤其对于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来说,校友的相关经历应当既符合职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其经验和经历又能被在校学生所学习借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高校的就业工作可以与校友工作相互配合,充分利用校友工作部门建立的数据库,与拟邀请的校友代表保持长期联系,从而为校友群体在职业发展辅导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盖世洲,刘雅宁,李蔚娅.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2]李阳.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3]沈扬,李芳.校友资源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6).
[4]王辉.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及其引导策略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0).
[5]闫祖书,王晓娟,刘亦仓.利用校友资源 服务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2).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责任编辑:翟 迪]
摘 要:校友群体是支持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基数庞大、阅历丰富和教育背景相似等特点,在每年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能够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价值取向有效发挥引导作用。本文详细阐述校友群体参与职业发展辅导的优势,将校友群体的引导作用归纳阐述为观念引导、素质引导和榜样引导三个方面,并就如何有效发挥校友群体的价值引导作用,从项目操作层面提出可执行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校友群体;价值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
校友群体是高校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社会资源,在财政支持、教学科研、形象建设、就业安置等方面均作出突出贡献。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趋向多元的就业取向,笔者认为,应当充分认识到校友群体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方面的积极引导价值。
校友群体参与学生职业发展的优势
在高校就业工作中,校友群体通常作为实习机会与就业信息的重要来源,主要与高校就业部门对接,因为未建立它与在校学生直接沟通的机制,对于高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影响甚微。然而实践证明,校友因其特殊的教育背景和群体特征,对于高校扩大就业工作队伍,丰富职业辅导内涵,引导学生就业创业,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庞大的群体基数:邀请对象全面丰富
高校经过多年发展,校友通常遍布全国各地,从事各种岗位的工作,既有所在行业领域的精英分子,也有初入社会的职场新秀,他们大都关心母校、学院的建设发展,也愿意受邀参加相关的学生职业发展辅导活动。在开展类似职业发展辅导活动或课程时,不仅可以选取从改革开放初到近期刚毕业各个时期的校友代表,而且校友的岗位单位也可涵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机构、社会团体等主要求职方向,从而给予在校学生直观认识特定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机会,同时也能让在校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对行业领域有所了解。
2.丰富的职场阅历:分享内容充实有用
校友群体普遍都在职场打拼多年,在奋斗的过程中既有过成功也有过挫折,由此积累的人生感悟和职场经验,对于想要了解行业特点、规划职业发展的毕业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所有校友也都有求职或创业的经历,部分校友甚至参与过所在单位的人事招聘工作或所创业的公司正在开展招聘活动。在相关活动中,他们或是结合自身的求职实例经验,或是解读所在单位企业的招聘标准,亦或是直接组织模拟面试,并现场点评,这样交流的形式和内容比单纯的求职技能培训讲解更加生动有效,并能有效缓解在校学生面对就业时的紧张情绪,坚定求职应试的信心。
3.相似的教育经历:互动交流存在共鸣
校友的特殊身份,决定了这个群体与在校学生有着最为相似的教育经历,不仅所处的教育环境大致相同,而且接受的培养模式也基本一致。因此,吸纳校友尤其是参加工作不久的校友参与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能更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求职时的心理活动与求职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职场经历,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建议,及时弥补大学生求职时可能存在的短板。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史上最难就业年”“史上更难就业年”等网络热词频频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不争的事实。同时,在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出台一系列支持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的背景下,每年真正选择创业的大学生仍是少数,创业并成功的学生更是寥寥。这其中固然存在社会转型、市场竞争等客观外在因素,但也与大学生群体价值取向中的错误与偏差息息相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选择盲目,从众择业忽视长远规划
根据教育部门对高校历年毕业生去向的调查统计,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等热门单位的就业比例始终居于前列。这一现象虽然受到专业特征、职业规模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在对职业选择成因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毕业生大多受社会环境、家庭意愿等外在影响,更多考虑工作稳定、薪资待遇等因素,而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未来发展等缺乏清楚的认识和长远规划:一方面,人为地造成部分岗位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却在入职后发现实际工作与自身兴趣特长大相径庭,失去奋斗动力,或者短期内频繁更换工作。这些现象和矛盾的发生,都与大学生择业过于盲目,缺乏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密不可分。
2.求职准备不足,盲目乐观缺乏抗压能力
就业求职是个人能力意向与机构单位的需求相匹配的过程,也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功就业不仅取决于社会发展、经济形势、企业绩效等客观因素,同时也与个人的教育背景、专业能力、性格特征等密不可分。每个因素都有可能单独或共同对就业结果产生重大影响,需要高校学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提前的应对。然而在现实中,大学生却往往并未做好准备,在求职过程中易产生错误认识。一方面,部分毕业生对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认识不够,存在盲目乐观自信的情况,对理想岗位的条件待遇要求过高,但同时自身的技能素养准备不足,很难满足用工单位的招聘条件,因此在应聘考试中屡屡碰壁;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存在信心不足、抗压能力弱的情况,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挑战和挫折时,丧失斗志、内心慌乱,不能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并寻找对策,最终入职的单位与当初的心理预期相差悬殊。这两种情况都反映出大学生在就业中缺乏足够的心理与技能准备,对困难与挫折认识不到位,归根结底还是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3.岗位条件挑剔,基层创业存在畏难情绪
当前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成长环境优越,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对于职业岗位普遍有较高的期待,尤其青睐工作稳定、起薪较高且处于一线城市的工作机会,而对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的热情则相对不足。虽然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出台大量激励政策,如国家规定选聘到农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提供补贴资金,同时在国家公务员招考中给予优惠等,但基层就业通常待遇薪酬相对较低,工作居住环境也不如一线城市,升职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因此多数高校学生没有将基层就业列为首选。自主创业则面临类似的困境,同样是国家大力倡导,同样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但相较政府机关、国有企业等岗位工作,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尤其对于非商科背景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系统理论学习和可资借鉴的创业案例,在周围同学普遍选择就业的情况下,另辟蹊径自主创业需要很大的勇气。
校友群体对择业创业的价值引导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上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可以借助校友群体的力量,以分享心得、介绍经验等方式,从高校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上纠正错误观念,发挥引导作用。总结起来,校友群体发挥的作用可以归纳为观念引导、素质引导和榜样引导三个方面。
1.观念引导:立足长远,规划职场蓝图
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的校友代表,能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为学生剖析和比较不同行业以及特定职业的发展路径,帮助他们掌握行业形势,了解职业特点,进而引导在校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转变盲从短视的价值取向,注重结合个人的兴趣与能力,立足于今后长远的职业发展。
一方面,通过邀请不同领域的校友代表,分别介绍各自的职业特点,为学生提供对不同行业进行横向比较的机会。例如:专门邀请在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校友,介绍工作情况和岗位要求,同时就两类性质企业之间的区别展开交流。再如:邀请政府不同机关单位的校友共同参加活动,为学生介绍党政机关工作的共性与差异性。另一方面,职业发展辅导应当对特定职业的发展路径同样予以关注。通过邀请处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校友参与活动,帮助学生纵向了解职业发展各个阶段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而让他们对特定职业有更完整和清晰的认识。
2.素质引导:分享经验,培育扎实素养
正如上文所述,校友群体都曾有求职经历,甚至部分负责单位的招聘工作,因此对于求职应聘的考核要求以及求职者常见的心态,有着直观的感触和体会。在职业发展辅导中,通过鼓励校友分享自己的求职经历,特别是介绍自己求职过程中遇到过的挫折与坎坷,以及自己曾经采取过的应对方法,从而帮助应届毕业生提前调整心态、积极准备,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失去信心。同时,邀请校友在条件允许时组织模拟面试或针对性地传授经验。例如: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前,专门邀请曾亲历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校友返校提供指导,就如何打破申论传统的模版思维和行测考试注意要领分享经验;在企业校招旺季,邀请担任过企业人力资源的校友“一对一”指导学生开展无领导小组讨论;以及邀请从事礼仪学研究的校友分享职场礼仪规则与心得等。
3.榜样引导:前人引路,带动基层就业
关于基层就业,学生主要担心的是待遇条件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为此,在开展辅导时应邀请基层工作的校友参加座谈活动:一方面,解读国家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则以校友的经历生动说明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广阔发展机会。此外,对于已有基层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通过活动直接与相关校友建立联系,得到校友的帮助和指导。自主创业方面,毕业生通常会面临更多的未知挑战,职业发展辅导时,应当有针对性地邀请不同领域自主创业的校友,介绍在各自领域进行创业的风险与机遇,同时以自身成功的创业经历给予在校学生以精神鼓舞和榜样示范。此外,搭建校友与在校生沟通的平台,客观上也能起到创业孵化器的作用,通过活动平台为学生的创业策划提供路演机会,吸引校友群体尤其是从事投资行业校友的关注,从而提供完善建议甚至是直接投资。
发挥校友群体引导作用的建议
1.收集学生需求,规划主题具有系统性
发挥校友群体的价值引导作用,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尤其以毕业生的需求为导向。一方面,深入了解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需求,保证相关活动的主题具有实效性,有助于解决毕业生的困惑。问题的收集可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个别谈话交流等多种形式,同时也应重视采纳往届学生和其他在校学生的建议意见。另一方面,应当系统全面地安排整个求职季的活动主题,不仅兼顾不同择业意向学生的多元需要,活动内容广泛适用于各个行业领域,而且引导在校学生重视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扎实提升就业竞争力。为此,开展活动时应当既要有职业观念的引导,也要有求职技能的传授,同时还应注重对创业经历的分享。
2.及早引入理念,安排内容具有针对性
校友群体参与职业发展辅导活动,应当重视毕业生与非毕业生的差异与特点,针对性地安排互动交流的内容,既要回应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的现实需求,更应立足于构建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的总体需要。一方面,应当把握好就业工作的阶段特征以及毕业学生的心理变化,针对性地安排活动内容。例如:在求职初期,多数毕业生处在观望状态,可以多邀请优秀校友代表,对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加以引导;而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交流的重点则应为职场心得或工作经验,帮助毕业生尽快适应融入职场环境。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应当尽早介入,面向非毕业生群体同步开展相关的行业介绍类活动,尤其注意结合校友的亲身经历,使校友群体的积极影响能够辐射全体在校学生,从而引导在校学生及早重视职业规划,思考个人就业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3.坚持价值引导,邀请校友具有代表性
校友群体直接参与高校就业工作,最为重要的就是发挥校友群体对在校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受邀的校友应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首先,应当重视校友的行业代表性,根据历届学生的就业去向邀请相关行业的校友,对于就业的主流方向,更应适当侧重。其次,应当注意校友的年龄差异性,既要邀请相关领域的资深校友交流人生感悟,解读职业特色,也要邀请初入职场的年轻校友分享职场故事,传授求职经验。最后,应当强调校友经历的典型性,尤其对于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来说,校友的相关经历应当既符合职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其经验和经历又能被在校学生所学习借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高校的就业工作可以与校友工作相互配合,充分利用校友工作部门建立的数据库,与拟邀请的校友代表保持长期联系,从而为校友群体在职业发展辅导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盖世洲,刘雅宁,李蔚娅.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2]李阳.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3]沈扬,李芳.校友资源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6).
[4]王辉.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及其引导策略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0).
[5]闫祖书,王晓娟,刘亦仓.利用校友资源 服务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2).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