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陕西音乐教育探析
摘 要:“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中央的顶层设计,陕西音乐教育应该借此东风,结盟、联合其他音乐院校,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运用后现代教育手段,革新教育技术,用新时代教育理念指导音乐教育,扎根、挖掘陕西地方音乐,走出一条独特的具有陕西特点的音乐教育之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陕西音乐教育;文化战略;陕西民间音乐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由此形成了一个文化振兴的系列工程。其中,中国教育“走出去、请进来”,并逐步走向世界教育的舞台中央。“一带一路”是中国教育与国际先进教育进行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径,是一种顶层设计,旨在高层次、高深度、宽领域地推进国家之间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诚如2019年3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言:“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加快教育的对外开放、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成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要走在其他行业的前面。
“一带一路”加速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化,也给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需要多元文明、多元教育体制的交流、互鉴与并存,需要超越隔阂的包容精神,需要接纳差异的海涵,甚至需要化解冲突的智慧。音乐教育作为文化复兴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音乐,自中古以来就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基因,借国家战略之机遇,乘现代教育之东风,必定大有可为。这种高等音乐教育的交融,一方面可以实现音乐理论、音乐技术、音乐表演等方面的相互学习和创新发展,提升音乐创作的品质,扩大音乐创作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音乐文化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1 借助“一带一路”,参加音乐教育联盟
2017年5月,“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正式成立,来自沿线国家11所音乐学院和中国9所音乐学院的20位院长共同发出联盟宣言。利用这个平台加强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推进音乐教育国际化视野的拓展,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听到中国的音乐。同时,也让国人看到国家音乐教育的发展,听到不同国家尤其是丝路沿线的异国音乐。联盟组织了11国音乐展演、9国“音乐工作坊”、“一带一路”乐器展,从学术交流到艺术赏析,从文化沟通到情感互动,共同构建“乐相融”“心相通”的文化之路。两年来,联盟各校组织优秀教师、学生进行访学、交流,促进了音乐舞蹈专业水平的提高,并在办学理念、项目管理、学校组织管理方面不断优化,实现了教学、科研、管理的质与量的全面提升。
然而,陕西音乐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还非常滞后。国际化音乐教育要求借助国家改革之大局,全方位服务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目前,陕西音乐教育体系中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少、规模小、质量差,仅有的个别案例,层次也非常低,碩士、博士等高层次、高学历的中外合作音乐教育几乎为零,反映了国际合作的匮乏与不足。要力争与丝路沿线、欧美国家的高水平音乐学院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引进优质音乐教学资源,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不仅在规模上做大,还要在合作的深度上有质的飞跃。近年来,欧洲经济发展停滞,不少大学谋求开拓中国市场,有不少意大利、俄罗斯、白俄罗斯高校来陕西宣传招生,同时与陕西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培养本科生、硕士生等。陕西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市场很大,随着交流、合作的深入,应该在更多方位、层次上提升国际音乐教育“请进来、走出去”的质量与水平。
积极参与省际、校际合作也是陕西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目前,国内常见的高校联盟有C9联盟、卓越大学联盟等,大多是参照国际美国常春藤联盟、美国大学协会、英国罗素大学集团、德国精英大学和TU9等模式组建的,盟校内部可以互认学分,互相开放课程,努力实现资源共享。这种模式极大促进了校际交流,有效避免学术的近亲繁殖。音乐教育也可如此,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三校联合举办“川陕鄂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五项全能展演交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持续了20余年,三校学生进行声乐演唱、钢琴独奏、钢琴伴奏、合唱指挥、舞蹈等的全面比拼,相互学习、相互竞争。2016年4月,陕西高等学校音乐教育联盟成立,14所高校成为初始联盟成员。联盟以西安音乐学院为核心,定期组织音乐教育专业技能比赛、学术交流、音乐会等活动,形成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2 革新音乐教育理念,实现与时俱进
现代音乐教育日新月异,尤其是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极大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首先,视听媒体不断更新,改变了音乐的存储方式。从留声机唱片、电影胶片、录音机磁带、电脑软盘开始,音乐的存储利用磁盘、磁条记录;而CD、VCD、DVD光盘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音频、视频文件的存储方式,音乐、舞蹈的信息可以大规模、小空间存放,而且携带方便;随着芯片、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U盘、硬盘的升级换代又取代了光盘,成为新的、更大容量的存储方式,一个T、数十T的硬盘可以装下一个大图书馆的全部藏书。于是电脑的软驱消失了,光驱也鲜有使用。一个偌大的收录机变成了口袋里随手可装的MP3、MP4、录音笔、手机、随身听,不但质量轻、体积小,而且音质好、效果优、出错率低、稳定性强、价格低。人类科技呈几何数据的发展,彻底更新了人们对于音乐存放的认知。
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进一步改变了音乐教育的格局。与现代社会的物质产品作为商品、公路铁路为交通命脉不同,地球村、互联网、文化商品化是后现代最重要的标志,音乐艺术也成为商品,并建立了明晰的产权保护规则。在教育技术方面,由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电化教学成为现代教学技术的开端,而信息社会Word、Excel、PPT、Frontpage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几乎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手写备课、授课模式,互联网网课、慕课、音乐上传下载、视频音频编辑剪辑等技术,使得音乐教育者成为跨时空、跨学科的全面性人才。但是,信息社会对音乐教育的负面影响也如影随形,教师会过度依赖电子产品、电子教学手段,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养成惰性;一些学生也会因此投机取巧,不能扎扎实实地苦练基本功。近年来的晚会假唱就是信息社会对于音乐异化的集中体现。
当前,“一带一路”的提出,如何更新音乐教育理念,实现与世界先进音乐教育同步的“与时俱进”,才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归宿。从传统教育方式到科技器材引入的现代教育方式,再到网络化、数据化、信息化的后现代教育方式,每一次教育方式的革新都是理念的升级换代。欧洲著名的文艺复兴首先是思想的复兴,文艺教育思想的革新带动了整个社会所有领域思想的改变,科学技术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飞跃。可见,要实现“一带一路”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从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文化思想理念的革新出发。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怕失败、坚定改革,是音乐教育的必由之路。
3 挖掘陕西民间音乐,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现代音乐教育模式,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20世纪音乐教育体系化、规范化的发展,使得中国音乐教育加快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但同时,它也带来了音乐教育的诸多现实问题与危机,如技术理性盛行、音乐文化观念的匮乏、音乐生活世界的失落、多元色彩的缺席及对话的缺失等。随着人类社会向后工业时代迈进以及社会文化思想的转型,西方现代认识论哲学也日益受到反思与批判。[1]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想对音乐艺术“欧洲中心论”的一种批判,突出强调“边缘文化”。[2]传统的作曲方法、曲式学、音乐形态都面临被解构、重构的挑战,“在后现代哲学语境下,对于所谓‘审美本质的任何认定都天然地具有了局限性,并不具备普遍的意义”,[3]美與审美都可以被重新定义。民间音乐,特别是东方民间音乐要树立文化自信,坚定信念走自己的路,充分发挥“边缘文化艺术”的价值,特别是在丝绸之路沿线民间音乐艺术的发掘与编创方面,必定大有可为,也必有所为。
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倡议,又是文化倡议。陕西音乐文化借“一带一路”之东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一方面向世界宣传陕西地方音乐文化,讲好陕西故事、陕西历史,展示陕西蓬勃发展的局面,为陕西未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吸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音乐元素、文化营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丰富陕西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的内涵,拓宽音乐学家、作曲家、表演艺术家的视野,继承中古时期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优良传统,重振陕西音乐创作的辉煌。
陕西民间音乐艺术资源极为丰富,陕北积累了千年半游牧文化的信天游、爬山调、二人台、道情戏,高亢、悠远的陕北民歌唱响了全中国;关中平原的秦腔、碗碗腔、眉户戏、阿宫腔、华阴老腔皮影戏、西府曲子等民间小调展现了十三朝古都皇城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碰撞与交流;婉转动听的紫阳民歌倾诉着秦巴爱情,汉江号子回响在高山峡谷之中,安康花鼓子演绎着几百年汉江的文化记忆。这些民间音乐艺术是先人遗留的瑰宝,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一带一路”给了陕西民间音乐走出乡村,走向城市,走上世界舞台的机会。陕西著名作曲家赵季平的电影音乐大多取材于民间音乐,让世界认识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地方音乐艺术;陕西省歌舞剧院的歌剧三部曲《张骞》《司马迁》《大汉苏武》,都是挖掘了秦腔音乐、碗碗腔、地方民歌等音乐素材,形成了独特、富有陕西特色的歌剧品质。这些成功的音乐案例为陕西民间音乐搭“一带一路”之快车,在世界唱响秦音、秦韵,提供了重要的、可行的参考。
4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展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也凸显了文化强国的手段和路径,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必有可为而且大有可为。陕西音乐教育必须依托国家战略,扎根民间音乐艺术之土壤,以后现代眼光、全球化意识培养音乐人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联合国内外音乐教育的“良将、强兵”,推行联合化、联盟化、网络化、体系化教育模式,让陕西音乐教育走在全国音乐教育潮流之前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陕西音乐教育必须脚踏三秦大地,挖掘本土地方音乐艺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陕西音乐教育必须放眼世界,以大格局、大视野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让优秀人才与时俱进,为宣传陕西、唱好陕西声音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于晓晶.后哲学文化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 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的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想[J].黄钟,2004.
[3] 徐敦广.后现代语境中审美现代性思想批判——从20世纪美国音乐教育哲学谈起[J].外国教育研究,2009.
[4] 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4-135.
[5] 林东坡.论现代音乐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75-85.
[6] 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9.
[7] 瞿振元.“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教育新使命[N].光明日报,2015-08-13.
作者简介:梁振中(1977—),男,陕西榆林人,文学硕士,2007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