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大正油画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祁江
摘 要:每个画家的“根”都深深地扎在了艺术的土壤里,他们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胜过了读者对他们浅显的理解。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才显得活泼而厚重,并且富有生机。周大正植根于第二故乡大西北,他保持着一颗炽烈的游子之心,作品中诠释的是他深藏内心的故土情怀,每幅作品的诞生都使观者眼前一亮。他的油画作品蕴藏着乡土内涵,呈现着鲜明的乡土情结,诠释着油画创作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周大正;油画;作品;乡土情结
[本文系2017年宁夏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NXSFYB1753]
剧作家、评论家柯灵在他的《乡土情结》中写到:“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乡土”,就字面而言,虽然更多指的是农村,但也是人们深深眷恋的、割舍不断的故土情怀,“乡土”一词,应该是底蕴极为丰厚的,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一种归宿。正如王维诗中所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种急于知道故乡消息的心情,也是鄉土情结。诚然,文学当中的乡土情结与油画艺术中的乡土情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外乎是用另外一种方式诠释了出来。本文中的乡土情结是指艺术家的内心所向。周大正的油画艺术便是如此,作品中表现着特有的乡土因素,无论是人物创作或是风景创作都饱含着浓浓的乡土情结。
周大正,1941年出生,湖北沙市人,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从师著名油画家全山石、汪成一先生。现任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以后来到大西北,这里也就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一心一意在大西北的乡土天地里从事艺术创造,多年来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被喻为“西北民族风情的热情歌手”。
由于受到全山石、汪成一两位自俄罗斯学成归国的大家的教导,周大正教授的油画艺术技艺既是对俄罗斯油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融入了本土化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最典型的就是对传统具象写实性艺术语言的承续和坚守,他一直在孜孜以求地探求自己的艺术道路。他以严谨、科学再现客观的造型形式语言,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他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极强的艺术表现能力,他把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在画布上,他尊重客观事实,对形象生动地刻画,使每幅作品都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周大正教授所热爱的西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长满了骆驼刺的广袤的戈壁荒漠,还有闻名遐迩的河西走廊。这里曾经画角连营,遍地狼烟,这里也曾是佛教文化的繁盛地。无论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发展起来的丝绸之路,还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萧瑟关隘,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或挥毫或诗言志,书写这里的辉煌与苍凉。正是这片粗犷、雄浑的大地,造就了周大正的油画艺术。他以独到的艺术眼光发现了大西北独特的美,并以扎实的写实能力,表现着大西北的现实生活,油画作品中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蕴含着诚挚的乡土情结。
乡土中饱含着古老的东西,现代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有人说中国的乡土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经消失在躁动的社会变革中了。但是,在周大正教授的油画作品里,仍然饱含浓浓的乡土情结,这种情愫,使人回味久长。周大正作品中的乡土情结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他的油画作品不论是表现什么主题的,如何表现的,都从来不缺乡土之美,正因如此,其作品才不失乡土之情。例如,草原上《游牧小学》中那些质朴可爱的孩子在放牧的时候依然在认真地学习知识,忘了自我,完全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之中,前面的一个小女孩在学习之余抬起头来,陷入了一片沉思,好像是憧憬美好的未来。作品不是宏大的场面,却严谨朴实,真实而感人。周大正教授用真挚的情感,表现朴实的乡土,他用一种平实的眼光反映着蒙藏民族原始的生活状态和民风民俗,把蒙藏民族平凡朴实的乡土气息和生活场景表现出来。画家饱含深情地刻画着质朴善良、贫穷可爱的牧民形象,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出色彩庄重、生动感人的一幕,使这一幕完美地定格,这是作者对劳动者的崇敬和赞美,是对这块土地饱含深情的热爱,与观者共鸣。
一、地域风情题材的油画人物作品
每一个民族的艺术形式都与其地域文化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一方水土滋养一方艺术,扎根于本地区、本民族的艺术,其个性必然是独有的、突出的,并且是无可替代的。”周大正表现民族风情的油画作品中饱含着浓厚的乡土情结,有表现少数民族人物肖像的,有表现地域特色或自然风光的,他着力表现的是该地域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和自然特色,有着乡土的质朴美。例如在人物创作《哈族婚礼》中,表现了一位哈萨克族姑娘,身着白裙,并搭配有她们本民族特有的服饰,站在纹饰华美的地毡上,向客人们献舞,表情柔媚。客人们或谈或唱,喜形于色,衷心地祝福女主人公的美满婚姻,同时也表现出哈萨克族特有的淳朴与奔放的民风民俗。
油画作品《夏河风情》,表现的是甘肃省甘南夏河县一个铁匠铺前面,一位戴着白帽子的回族打铁师傅单膝跪地,低着头,一手高高抡起铁锤,另一只手扶着马掌,正在聚精会神地帮助两位藏族牧民的马钉马掌;一位藏族屈膝弓腰正用力抓着马的后腿,认真地看着打铁师傅娴熟的动作,另一位藏族牧民牵着马转过身子也在认真观看,旁边的一位白须老人坐在长条凳上注视着眼前的情景。铁匠铺子后面的山坡上错落的藏族民房,房前点缀有几个小人,与前景人物形成呼应关系,富有节奏感。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房屋建筑是甘南夏河县独有的。这幅作品,表现了各民族相互帮助、相互依赖的生活画卷,体现了浓厚的夏河风情。
《阿卜都和依素甫》,是新疆哈密街头一个非常微小的镜头,但周教授以新颖的角度表现出来,整幅画面诙谐而滑稽,让人忍俊不禁:两位维族老人在伞下交谈着,大概在为买几个低廉的罐子讨价还价。近景充斥着罐子、陶壶等物品;远处有几个商贩摆着摊位,周围挤满了人,叫买叫卖,但所有嘈杂的声音丝毫都不会影响阿卜都和依素甫在太阳伞下交谈。左边的人把手伸向右边的人的衣襟下面,好像是为了更好地谈拢价格打算“捏手”(西北地区市场上,尤其是牲畜市场,买卖双方为了更好地谈买卖,不受旁边围观者喊价的影响,在衣襟或袖子里用手指讨价还价的一种行为。),但右边老头似乎无动于衷,双手抱在膝前,一副出神的样子,似乎由于价格不理想,他不打算将买卖进行下去。周大正教授将这类看似平常的情节表现得如此生动、诙谐幽默,足以说明他独到的审美情趣与深厚的艺术修养。
二、地域风情的油画风景作品
《龍井春早》一画表现了杭州连绵起伏的茶山笼罩在春天晨曦的薄雾中,茶家女儿背着箩筐陆陆续续地到山上采茶,有的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有的还在半山腰上。画面深远幽雅,山峦层次分明,中景的水田与半山腰的晨雾相映成趣。观之完全没有城市的喧嚣,也没有为生活所困的辛劳,只有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寄情山水的世外桃源的情境。与之相反的表现北方山峦的油画作品《祁连雪山》,使人如同站在高山之巅,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决心与气度;有云朵压山低的伟岸,又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磅礴气势。让人感觉已然克服困难险阻,登上祁连雪山的最高点,俯视众山之巅,上有连年的积雪和初照山头的暖阳,高寒中带有些许温暖,天边的几朵云压在远处的山头上,感觉山峦与天边接壤,视野开阔,顿生虚怀若谷的坦荡。近处耸立在眼前的山峰在阳光的照耀下,积雪、植被与裸露在外的石头格外地显眼。群山相互映衬,相互重叠,相互打破,使画面达到了最大限度的均衡。
周大正教授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色彩的并置与调和的表现手法,在同类色或类似色里追求最为微妙的色彩关系,拓宽了色彩的表现力、感染力和震撼力,使他的民族风情作品更加唯美诗意,引人入胜。“在所有的‘乡土写实绘画中,艺术家所描绘的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人类最淳朴的本性,并且融入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这才是‘乡土的真正意义所在。”
无论是他早期的人物画创作《劈山引水》《黄河之子》《进军腊子口》,还是中期的《叼羊大赛》《赶巴扎》以及政治题材的大型创作《会宁会师》等,每幅作品他都投以极度的热情,投以恋乡、思乡之情,他在大西北这片热土上笔耕不辍,将这里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发掘、提炼,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将大半生的热忱贡献于他的第二故乡,最终硕果累累。同时,周教授也经常回忆他的第一故乡,说起孩提时打“红头阿三”(民国时期上海各国租界里穿戴着统一的红色制服担当保卫工作的印度人)的淘气,也经常提起他如何热爱画画而成为了艺术青年。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满满的回忆和他对养育着他的大西北的热恋,让他的油画艺术更加充实,作品中充盈着永恒的乡土情结。
参考文献:
[1]周大正.周大正油画风景写生集[J].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刘淳.中国油画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4]周大正.周大正油画集[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宁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