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养视域的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与架构

张永进+孙文斌+汪忠志+李俊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度是大专院校培养高品质大学生的一种高等教育创新体系。高校可以通过构建新型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及模式架构,给出导师制实施的组织与管理体系,提出相应的激励办法,构建考核与评价体系。因人、因校、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本科生导师运行模式,以培养高素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理;模式架构;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27-03
西方“牛津皇冠上的宝石”——本科生导师制,在民国时期由英国传入中国,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然而在1949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和体系变成“苏联模式”,抛弃了本科生导师制这一传统体制。近年来,该体制虽有人尝试,但在实践中往往是形式表现高于实质价值,思想共识亟待提高。
从高等教育规模上看,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自1999年以来,高等院校招生数量大幅增加;到2004年,在校大学生数已达420万,师生比由不足1/7降低到1/18,甚至更低的比例。[2]从高校培养制度设计上看,教育与管理呈现出脱节现象:专业教师仅负责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辅导员仅负责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缺少“三育人”理念[3],教师作为育人主体逐渐被科研和功利化风气影响。教育管理模式须同步改革,才能建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本科生导师体制促进了教学和德育教育的统一,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工作中的主要作用,能帮助学生确立独立和个性化的发展目标。
通俗地讲,若把学生比作“富有灵性的原材料”,那么本科生导师制可以看作是“一道精细加工和打磨程序”,为社会输出“富有灵性的高品质产品”。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研究了本科生导师理念、办法及保障机制等[4]-[11],但未曾涉及机制架构及方法。本文在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培养质量的新型本科生导师实施原理,机制与架构。

一、本科生导师体系的机理及运行架构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认为[12],教育需要有感情和爱的传递,没有情感的教学,像池塘枯竭了一样,就没了味道,而不再是池塘了;没有注入感情的教育,等于没有爱一样,就不能成为教育。寓爱于学校教育,这便是竺可桢先生在浙江大学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这一体制的想法。
(一)机制与原理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院校在本科生学习期间践行导师体制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的有机体系[3],是指高校以制度的形式聘请有一定实践和经验、品质高尚的专业课程教师担任高校本科生的指导性教师,对一定数量的本科学生在思想上给予引导,在生活上予以关心,在专业课程学习给予一定的辅导,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通和开导,具有相对固定的师生日常联系,采用个别交流或小组活动的指导方式的一种教育和管理制度。
从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渊源、产生背景、经验和特征研究来看[8],其机制与学生批判思维素养具有逻辑上的辨证推理相关性,是从批判思维品质的不同角度来促进本科生批判思维品质的提升,而不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 “绅士”。而美国模式下的本科生导师体系和制度是与课程所修的学分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为学校专业教学,学生的教育管理以及课程选课服务的一种辅助性培养制度[11],侧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科学创新、心态价值取向等进行全面的辅助指导,而不是所谓的正规和程式化的教育教学体制。
综合来看,本科生导师这样一种体系,它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制度不同,也与侧重科学研究和创新培养的研究生导师体制不一样,其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证据、看待事物、综合分析、独立而不盲从的思维能力,是一种质疑、摸索和探究的培养方法。
(二)架构格局与模式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素养是质量的保障。基于国内高等教育状况及社会背景,高校应以创新型和竞争性人才的培养为目标,构建新型本科生导师机制的架构格局及其应对模式,如图1。
从图1构建的架构格局及模式可以看出,为保障导师制的顺利和有效实施,首先需要制订相关实施、激励与考核办法;其次,该模式的第二阶段体现了该导师制的目标任务及交流方式;最后阶段体现了以学生作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和理念,表现了导师与学生互动的多格局模式。
(三)特点与特色
从国内外高等院校中实行的本科生导师体系和运行模式,以及部分高校的实践情况来看,本科生导师制拥有以下共同特征:
1.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大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身阅历问题,可能会偏离正确轨道,这时导师应及时指导,并予以合理的纠偏。
2.以个性化教育为基本手段。个性化的培养正是本科生配备导师的主要目的,导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培养和教育工作。导师可以个别交流为基本工作方法,引导学生确定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与方向,起到心理疏通、专业帮扶和目标纠偏的作用。

3.以专业教育为重点。大学生导师对其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是从专业课程方面的教育入手,其教育的重点是指导其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的学习,主要以研究创新指导为主要特色。
4.负责大学阶段的总体规划指导。不同学习阶段对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大一时,根据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不同特点,导师要帮助学生从中学向大学顺利过渡;大学二、三年级,导师要协助学生理清学习和生活之间关系;大四,导师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工作,在学生继续深造、找工作等问题上给予科学的指导。
二、导师职责、办法及管理体系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顺利执行,不仅要有足够的教师,而且还需要教师有一定功底的专业素养,以及学校相关政策策略的制定与规划,需要具备充足的导师数量、高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合理的制度保障与激励方式、具体的措施与办法。
(一)导师基本职责
一个岗位的设置,首先要明确其基本职责,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能否取得预期效果,通常取决于该制度的具体设计、明确职责、执行办法等诸多因素。大学阶段,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都需要其独立面对,难免出现挫折而难以应付,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有助于学生课内与课外、个性与共性、专业与思想等教育的统一,具体内容参见图2。

(二)导师制的管理组织体系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其运行的必要保障,需要有严格的组织体系与管理考核办法,模式格局如图3所示。
管理体系中,首先要对导师进行选拔,这是保障导师质量的关键步骤。而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需要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和监督,以便提高导师的积极性,探测其工作的不足。激励则是体系实施获得预期效果的必要保障,能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三、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度是面向高等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生的教育创新体制,如何在大学教育阶段有效运行本科生导师制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这对于搞好导师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探索和实施本科生导师体制时,需要遵循大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大政方针,注重校际、导师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应坚持借鉴和创新相结合,因校、因人、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本校特色的制度和育人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Ted Tapper, David Palfreyman. Oxford and the Decline of Collegiate Tradition [M]. London: Woburn Press, 2000.
[2] 阎凤桥,卓晓辉,余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8):1-7.
[3] 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育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80-84.
[4] 陈高扬.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1(21):41-41.
[5] 周萍,樊如放.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307-308.
[6] 宋伟.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运行机制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79-81.
[7] 王建方,吴文健,满亚辉,胡碧茹.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44-46.
[8] 杜智萍.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6(6):50-53.
[9] 张峥.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体系研究[D].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 付八军.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0):24-26.
[11] 刘东杰,新制度主义视域下的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2] 夏蕾.从《文心》、《爱的教育》看夏丏尊的教育思想[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责任编辑:刘凤华]
相关文章!
  • 核心素养为理念合作学习为基础

    郑耀平摘 要:从当前历史核心素养概况,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更好地通过课堂教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活学巧用古诗文

    王立甫【摘? 要】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诵读,学会积累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何让学生从源头上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