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探索
黄蔚蓝
【摘要】弘扬传统文化是目前社会文化建设的大潮,本文重点介绍开展“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的背景,探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途径、方式方法等,本文旨在寻求新课标下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一座桥梁,探索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 弘扬民族文化 思路 《论语》 民俗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号召国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化”是新时期的主旋律。语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中主要学科的语文在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重任,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弘扬传统文化,这也是新时期历史赋予语文教师的重责。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丰富的哲学思想,深厚的文化底蕴,无与伦比的大智慧,直到现在还让人叹为观止。我们曾经历上世纪60年代对文化的全盘否定时期,也经历国门被打开后的8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妄自菲薄时期,这些特殊历史时期所导致的文化荒漠,曾使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青的一代,产生一种脱离自己土地的倾向,对自己生长的土地上的文化、人民,在认识、情感乃至心理上,出现陌生感和疏离感,发展下去,可能导致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
好在很多有识之士早已经发出呼吁,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中央对于社会的呼吁非常重视,近期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在中央的积极倡导下,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全国开始掀起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提倡熟悉我们的主体文化,重建文化认同。全社会唱响了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一股重学经典的热潮,在社会悄然涌动:各种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持续不断,而且规模日渐扩大,这是几十年来难以见到的文化教育盛事。
在这股全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语文教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到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高中语文课程建设“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局势是传统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低俗文化甚至垃圾文化所削弱。恶搞风潮、戏说历史风潮、浅薄娱乐风潮等也深深地影响着校园。同时,在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下,“考什么,教什么”成了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出发点,索然寡味的课堂也进一步抹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在不知不觉中语文教学背离了传承文化的应有功能。所以,如何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爱好,如何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下语文老师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二、设想及思路
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开展“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的活动,探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途径、方式方法等,显得尤为重要。那么,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探究学习《论语》入手,解读民族文化典籍
《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怎样的?大多数中国人其实并不了解,90年后出生的学生更陌生。我希望通过对这个研究活动,能引起学生对经典的重视,还《论语》本来面目,把孔子及其门人对人类社会行为准则的提议,对人类社会公理、价值取向的解释,对人类行为方式的提倡,完整地解读出来,在解读中提高自身素质。然后融合今天的生活形态,提炼那些还适用于今天的生活处事的智慧学问,在自己的生活中历练。这是在当今社会重读《论语》的意义。
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演出传递了“和而不同,大同社会”的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交汇一处,努力让世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是一个崇尚文明、热爱和平的国度。“和”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追求和处世原则,这思想就来自《论语》。作为语文老师,恐怕很难忘记奥运会开幕式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场面。这恢宏的场面所传递的信息,必将在社会上掀起新一轮的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潮。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必修1中,“名著导读”第一篇就要求学生详读《论语》,鉴于《论语》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及结合当今对经典迫切需要的热潮,因此把对《论语》的研究放在高一。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应当把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作为《论语》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其中的精髓,去除其中不适应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真正做到“古为今用”。研究过程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所以《论语》要精读,精讲,学习可以贯穿整个高一学年。
具体活动可分以下步骤开展:
(1)开展诵读《论语》活动,每次语文课安排三分钟诵读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开展活泼的诵读活动,让学生在放声朗读中,熏陶渐染,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学习。
(2)开展课前演讲,每节语文课诵读完,接着进行赏读《论语》的课前演讲的活动。内容主要是谈对《论语》的理解,读《论语》的感受以及在实际中的运用等。教师注意适时讲评,注意对《论语》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引导。
(3)每月组织一次学习小结会,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总结《论语》学习中的新感悟,让学生互相交流。
(4)在阶段考试中,考查《论语》阅读的相关内容。
(5)半期考后,举办《论语》硬笔书法比赛。
(6)每学期期末举办赏读《论语》的手抄报比赛,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7)在假期组织学生撰写《论语》学习研究性论文,内容是对《论语》思想的归纳,探究《论语》思想中可以“古为今用”的内容,鼓励大胆创新。
(8)筹办建立《论语》专题学习网站,创设一种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自行建设网站、完善网站的过程中,不断融合知识、扩大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修养。
这系列活动设计力求从不同侧面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在高中阶段不是只读完《论语》就万事大吉了。我详细介绍读《论语》的做法,只是拿它为例,教师要想尽种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从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培养学生自觉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2.研究必修课本中“梳理探究”内容,结合本地区文化做专项研究
中国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俗,笼统地说,是指广大民众的风俗习惯。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沟通着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研究民俗文化,无论是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还是保持当今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与传统民族文化之间的和谐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民俗文化来自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民俗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如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的影响,还有宗教观念、宗教情绪及宗教生活的影响等。反过来,民俗又一定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所以一个地区要体现它的文化价值,一定会重视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有生活习俗、生产习俗、礼仪习俗、社交习俗,时令习俗,以至道德风尚、民间信仰等等。通俗地说,凡衣、食、住、行、婚、丧、喜、庆皆属于民俗。民俗文化就是民众的生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代高中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普遍感到陌生,对民俗文化知识所知甚少,对传统文化的前景普遍忧虑,甚至对民俗文化表现出排斥情绪。
以我所处的福州地区来说,福州的民俗丰富多彩,其中有淳朴而生动的,有浪漫而美妙的,有现实而功利的,有神秘而怪异的,当然也有愚昧而可笑的。研究民俗文化不仅要去粗取精,而且要探古研今,古为今用。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了研究民俗文化的调查分析总结的能力,让学生介入福州民俗的调查研究,研究他们平常不重视却极有价值的身边的文化生活,比如让学生在节日、饮食、民歌、……中去体验我们的祖先的血与泪,爱与恨,苦与乐,悲与喜,让学生明白这些是我们的历史的见证,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这些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可以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喜爱,学生在调查研究中有收获了,才懂得珍惜传统,才会产生保护文化的意识。
人教版必修五册教科书中“梳理探究”部分实际上是一些语文专题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侧重于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有的属于专题研究,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语文必修五册中的“探究专题”,以福州地区为例,我对高二的学习安排如下:
A、高二上学期可以选择以下专题研究福州的民俗文化:
优美的汉字(方言之福州话)
奇妙的对联(福州名联)
福州话与文化
福州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走近文学大师(走近福州的文学大师)
福州方言与文言
B、在上学期积累基础上,高二下学期筹办“福州民俗文化研究网”,包括以下内容:民俗研究、方言文化、福州历代文人作品研究、福州当代文人作品研究、文化寻根、收藏文化、曲艺民乐、传统工艺、文化遗产、饮食文化等栏目
高二的活动设计方式是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会做调查,学会动手操作,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在动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高二学生应具备的学术品格。当然,培养学生比较正确地认识民俗、看待民俗的能力,也是我们的重要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民俗文化产生喜爱,并能体味民俗文化给予我们的幸福,懂得用珍惜的眼光看待传统民俗,学会保护文化遗产,那意义就更深远了。
三、阶段成果
目前,我的设想和思路已获得学校肯定和支持,语文组已积极行动起来,各项研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中。高一的课前诵读《论语》从开学初就已经开始,演讲也已开始;《论语》学习硬笔书法比赛已评出若干奖项,《论语》学习手抄报比赛正在进行中,《论语》研究性论文也已在筹备中。学生学习《论语》的热情空前高涨,张口闭口时不时冒出《论语》名句,作文中也常常运用《论语》的观点和例子,待人接物等也自觉不自觉受《论语》的熏陶,精神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对这届学生的评价是特别懂礼貌,学生味特浓,这不能不说和我们开展的活动有很大关系。
高二研究性学习也已初见成效,学生在街头巷尾做调查,上图书馆、上网查资料已成习惯,研究的专题已经做出几个,作为校本课程的素材。校园里也能听到些方言了,而且有时会听到有关于方言的争论:写到关于文化的作文,较多学生能信手拈来,不再是满教室唉声叹气的了;学生对一些名胜古迹也发生了兴趣,去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同学也多了,……变化在悄悄进行中。
传统文化是个大课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法,更改变着我们的观念,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路其实也是辛苦而漫长的。本文旨在寻求新课标下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一座桥梁,探索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着眼于过程,注重发展,重视操作,强调开放性与生成性。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努力探索,希望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作者简介:黄尉蓝,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