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视域下大学本体要素及资源分类探析

彭文博+李炳军
[摘 要]大学本体是高等教育最基础的问题,从本体论视角研究大学本体及构成要素,探析大学内部资源分类,对于决策大学内部资源配置的总体方向有着重要意义。大学本体是由学生、教师、课程、专业和学科五大要素构成的,大学本体具有实体属性、学术属性和文化属性,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机体。将大学内部资源划分为大学本体资源、办学条件资源和营运管理资源,对指导大学资源优化配置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本体论;大学本体;资源分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25-03
大学本体是大学得以存在的根本, 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学本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层面,对于“高深知识”“学术”“大学文化”的表述也较为抽象,对何为大学本体并未达成共识。本体论(Ontology)有“是论”、“存在论”等多种译称,是西方关于“存在”的学说,是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受功利浮躁的价值观影响,人们对大学价值的认识在发生着变化,大学在发展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从探究大学本体这一问题切入,探讨大学本体是什么进而转向研究大学本体构成要素是什么,通过对大学本体要素内涵的阐释,探索大学内部资源分类。本研究有助于决策大学内部资源配置的总体方向,也有助于解释大学内部存在的诸多深层次问题。
一、大学本体的内涵及属性
“本体”在中文语境中的基本含义是事物的主体或自身,事物的来源或根源。人们在探求存在物的“本”和“根”,研究某一现象、观察某一事物时总要去问它的“本体”是什么?本体论实际上包含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一个是事实,讨论“何物实际存在”的问题;另一个是承诺,即理论或学说许诺了什么东西存在的问题。那么大学本体是什么?目前总的研究认为,大学是人与人之间围绕高深知识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场所。实质上大学本体也是一种理解,它是与人的目的和需要相联系的,本体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于人们对其所做的解释是否合理之中。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只要人与人围绕着高深知识在机构中发生交互作用,大学就永远是大学,不会因为机构、理念、设备、地理位置或管理制度的更新而变成其他。从大学的发展历史看,大学存在依据和存在方式受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影响在不断变化,但大学始终是以人为根本、以人和高深知识发生关系为存在基础的;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机构,不论中世纪乃至更早,它都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大学培养的人应是社会有用之人、文化人或社会精英;在大学与国家的关系上,从有独立的教育机构以来,政教从来不分家,国家通过教育政策、教育经费、教育目标等,对大学等教育机构进行管控,大学也承担着文化发展及国家赋予的责任。
本体论在对本体属性作描述时,涉及一个常规的问题即本体和现象,而本体和现象可以理解为事物不同的属性。本文认为大学本体属性分三个层次:一是实体属性。在大学中,学生、教师、课程、专业和学科是构成大学本体的五个基本要素,而任何一所大学都必然包含这五个要素,这些要素是基于大学组织之中可感知的“实在”的存在,具有实体属性。而实体属性是大学本体的第一属性,其他属性依附于其上;二是学术属性,学术属性是大学本质属性,也是大学特有的属性;三是文化属性,文化属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但不是大学特有的属性,属于大学的功能性范畴。大学虽然是以专业教育为主业,但专业教育实际上与文化素质教育是相互渗透、贯通和融合的,专业教育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学术和文化属性是依附于大学本体所展现出的一种本质属性,大学一旦产生,其文化属性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消失或转移。由于学术和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产物,难以割裂,本文将大学的文化属性和学术属性通称为大学文化,或者说大学文化彰显着学术和文化的特性。
二、大学本体构成要素及内涵
本体论承诺是一种通过“物与词”的对应关系,来寻找事物根源和本质联系的方法,这种分类方法能够让持不同分类方法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得到共性的结论,但对事物的认知可能由于分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6]我们对大学本体作以下假设:
(一)高深知识存在关系的人主要是教师和学生
不论何种类型的大学,其始终是围绕学生和教师而建立的,学生和教师是大学中最重要、最具活力和不可分割的一对要素,也是大学得以存在的根本。在大学中,教师既是文化和知识的传递者、生产者,也是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的生命载体,是大学之灵魂。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进入大学通常是其求知欲望和发展的内在和外在的需要,学生与教师围绕着高深知识发生关联。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和初步的研究,涉及的内容也是高深知识。一个好的大学能否培养出更多优秀学生,关键在教师,而教师存在的价值在于学生。
(二)高深知识的主要载体是课程、专业和学科
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素材,其本身是一个高度抽象化的概念,具有深奥、专业、开放和缄默四个主要特征,主要载体是课程、专业和学科。其一,大学课程是高深知识的基本载体。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介,基础教育课程传授基础知识,大学课程传授高深知识,这是课程最基本的逻辑,也是不同层次课程开发得以存在的合法基础。现代大学课程形式更加多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其已成为社会上一个庞大学术体系,人们对高深知识的探究、创新和创造,以及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成果的传播,也已成为大学课程的知识主流。从理论上看,学者也普遍认为高深知识是大学课程的逻辑起点、合法性基础。其二,专业是育人的基本模式。人的培养是大学之根本所在。专业是指大学依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设置的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专业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自身发展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要求,以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为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有机结合,通过不同教学环节,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和训练,向学生传授高深知识。专业教育已成为大学的特征,但专业教育也包括人文社科、文化素质教育等,以及课外科技活动、文艺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现代大学专业教育的内涵更为丰富。第三,学科是知识分类,也是高深知识的基质。学科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通常依据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派生来源、研究目标等来划分。现代大学通常学科众多,从基本分类看,分为人文科学门类、社会科学门类以及自然科学门类,不同学科拥有各自的认知领域和社会功能。各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知识发展逻辑、学术风格和思维方式,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习研究模式等也有着不同的范式。同时,学科具有知识分类和学术组织的双重含义,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促进着高深知识的发生和创新。
(三)学科是大学最基本的学术组织
从本体论意义上看,知识创造与知识应用是大学天然的使命,决定着大学内部组织机构生成及其变革的价值指向。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其组织机构也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但学科仍是其最基本的学术组织。大学的各种功能活动是依托学科进行的,院系设置、专业设置、学术组织构建等也主要依托于学科。伴随大学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增加,其组织系统越来越复杂,处理政府、社会关系等,加之学校自身资源有限性和稀缺性,资源需要在学科之间配置和协调使用,以及大学内部学科的多样性以及组织的松散联合结构,内部学术事务协调和活动等,大学必须设置相应的行政机构来协调和解决其复杂运行问题。这一趋势使得大学功能机构由学科逐步向多学科集群发展,其机构形态演变为学院或系,兼备学术和行政功能。但大学无论如何发展演变,大学组织机构的价值指向始终应体现大学的本质和使命,使得大学组织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学术色彩。
三、大学内部资源的分类
资源分类是人们理性认识事物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基于对大学本体要素的认识,我们将大学内部资源划分为大学本体资源、办学条件资源和营运管理资源,而后两者可统称为大学非本体性资源。
(一)大学本体资源
依据大学本体属性,我们将大学本体资源分为实体性资源和文化资源两个层次。实体性资源主要包括学生、教师、课程、专业和学科等,各要素内涵已有较多研究报道,此处不再赘述。文化资源依附于大学本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贯穿于大学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凝结于物质之中又游离在物质之外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有研究认为,大学文化可分为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四个维度。笼统地说,大学文化与大学本体是不可分离的,是大学在发展中创造、积淀形成的产物,彰显着大学人的气质和独特精神的价值观。
(二)办学条件资源
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组织活动必然需要人、财、物等条件的支撑。办学条件资源主要包括资产、资金和环境等。资产指高校在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运行中形成的、拥有的或控制的,预期会给大学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大致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类;资金主要指高校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支配和使用的各类资金;环境资源主要指校园的硬件设施,以及大学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如校园校舍建筑、校园娱乐文化设施,所处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营运管理资源
运营管理资源主要包括管理人员、体制机制、规章制度,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教育政策,以及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信息资源等。现代大学通常规模庞大,高深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创新等活动必须有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来保障,这就使得大学内部呈现出行政和学术管理交织的状态,但行政管理的意义在于更有效的配置办学条件资源,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同提高资源的效用,为教师和学生营建更好的环境和氛围,服务、支撑和保障大学本体充分发挥其功能。从广义上讲,大学管理资源自身不能独立存在,它是依附大学本体,在国家政治制度框架下,根据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教育政策,依据教育规律,在与其他主体在相互博弈、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建构起来的。
大学本体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本体的资源状况决定着一所大学的资源禀赋,是大学定位之基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基础,也是一所大学竞争力的内生来源;办学条件资源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营运管理资源是维护大学组织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性。基于大学本体的资源分类有助于我们梳理大学内各资源要素的关系,强化大学本体意识,明晰资源管理责任主体的权力,明细三者的辩证关系,将资源建设聚焦于大学本体之上。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本体论视角,以大学本体构成要素假设作为问题的出发点,由本体论这一哲学问题推演到资源配置这一经济学问题。研究使我们得到以下启示:一是大学本体是由教师、学生、课程、专业和学科五大要素构成的,将抽象的大学本体概念具体化,有助于决策大学内部资源配置的总体方向,使我们在资源建设时有了理论依据和具体的抓手;二是大学本体具有实体属性、学术属性和文化属性,大学本体的实体属性是其第一属性,大学文化依附于大学本体,但与实体属性并非并列关系,大学文化建设应落脚于大学本体;三是大学内部资源种类繁多,各类资源的交织,人们在研究大学内部资源时,传统资源配置多注重人财物等表象,易忽视大学本体。研究提出大学内部资源分类的一种新方法,对于认识行政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促使其管理回归“服务”本源有实践价值。本文限于篇幅,有关问题将另文论述。总之,大学无论是办学特色、提高质量和创建一流,应从大学本体的视角来认识大学内部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牛慧娟.关于高等教育的本体论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4-6.
[2] 陈洪捷.论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6):2-8.
[3] 澜清.从分类到本体论承诺[J].思想战线,2005(3):60-64.
[责任编辑:刘凤华]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初中道德与

    田仙兴摘 要:在新课改下,教育部已经将“综合与实践”列入课程结构的基本构成,鼓励各个学科任课教师积极借助学科实践解决知行脱节问题,

  • 小组合作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运

    丛华【摘? 要】现阶段,社会竞争正日益激烈,发挥团队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从整体上来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