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及价值

    梁文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教育的不断改革,义务教育阶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是面向中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它将“依法治国”的理念与初中教育基础有机统一,在课堂中积极渗透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是以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体现了该学科鲜明的实践性、过程性、综合性等特点。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及价值作出了以下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 中国传统文化 策略 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尽可能多地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一些经典故事,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自豪感,让学生感受到自身民族文化气息,以及丰富的民族精神,提高学生自身对国家的热爱程度。教材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内心活动,使之感受日益发展的传统文化对其带来的巨大冲击。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1传承优良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国古代包含着许多像孔子、孟子、老子等系列的道德思想家,他们当初宣扬的道德理念,很大一部分在至今仍有沿用,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们的许多经典著作也流传至今,被国内外学子广泛学习。学生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学习礼仪文化、道德文化,以此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在一定时期的倾向,也可以实现修身养性,开阔心胸、视野的目的。例如,出自孔子的《论语》中有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教导我们要趁父母在身边时好好孝敬父母,不要等他们年华老去,才懊悔当初自己的所作所为,这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还有一个故事: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话,信誉非常高,许多人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当时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也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季布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他的昔日朋友,不被重金所惑,并冒着灭九族的危险保护他。这个故事证明了一个人的诚实会得道多助,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之,如果贪图一时安逸、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自己得到了实惠,然而却毁了自己的声誉,声誉相比于物质来而十分重要,所以失信于朋友无益于,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这充分展现了诚信之重要,值得广大学生充分学习,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品德。

    1.2传承优秀的民间习俗

    中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因此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民俗文化。例如,每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都能够体现出相应民族的不同文化,都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和象征意义,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武术在各个民族间都广泛存在,但是武术项目的形态、外在表现形式、内涵等又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是民族体育的民族特征。民间还有各种传统文化,如皮影戏、剪纸、刺绣、印染、民歌等。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引领初中学生学习、了解、传承这些民俗文化,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教导学生保护和研发这些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不会消失,并且能够不断继承发展,甚至走向世界。

    1.3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这么多年来经历了发展、创造、革命等不同阶段。在如今社会资源丰富,生活条件优越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成为了当今教育阶段义不容辞的任务。这一举措不仅是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必须接受的教育。例如,众所周知的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取得胜利,这表明虽然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但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更加直接地教导中学生面对困难时要迎难而上,努力解决,拥有不服输的精神。

    2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2.1布置相关主题的作业

    在七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书中,有讲述到亲情,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解该章节之前,给初中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帮助家人做事,让学生自己体会这个任务蕴含的含义。教师在下次讲课时,请部分学生讲述自己当时做事情时的感受,做到充分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这也与如今的教育理念相符合。在“家”的含义中,延伸出“家规”、“家训”、“孝道”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结合学生口中讲述的“家”,体会中华文化“家”蕴含的丰富含义。在此基础之上,渗透《道德与法治》中相关孝亲敬长的法律法规,将道德与法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导学生正确的做法及观念,让学生在有情绪时,选择主动地与家长进行交流,解决相关问题。

    2.2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功能

    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课堂展示工具的发展,近年来多媒体被越来越多地教师所使用。多媒体的合理使用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多媒体可以多方面向学生展现教师在一定时间段内所讲的知识点,使之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在教师对书本上相应知识点做出补充说明时,多媒体可以很好地将教师课前准备的内容投影出来,减少了教师重新在黑板上板书时花费的时间,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尽可能详细地讲解知识点,对于学生的理解与应用大有裨益。

    例如,教师在讲述“感受生命的意义”章节时,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放映一些视频,可以是打扫城市卫生的环卫工人,可以是在边疆默默守护祖国安定的解放军,也可以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表演者……教师以视频的形式,从社会的多个方面向学生展示生命的意义——人应该在(下转第92页)(上接第78页)有生之年,丰富自己的人生,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光阴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为而羞愧。多媒体的放映可以将这一个个场景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相比之下,教师的语言描述就显得苍白了许多。因此,教师应善用多媒体功能,全力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得更加彻底。

    2.3发展趣味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生活素材,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例如一些朋友间的友谊关系。这样可以让准备表演的学生充分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并且在细节方面引发思考,让观看表演的学生在看完这个故事结束后,深入思考,发现问题,并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还可以引入接下来的教材讲解,总结出交友的智慧等等。這样一个表演的模式,使原本的传统课堂增加了趣味性,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氛围。

    2.4巧妙应用成语,开展智慧课堂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定主题,让同学积极发言,讲述相关内容的成语。例如,教师设定主题为“诚信”,相关成语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抱诚守真;言必行,行必果……

    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活化石”,是中国传统文明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代表着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时代变换的潮流中,不停地发展,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教师这样的授课方法既开动了学生的思维,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入了课堂之中,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充分体现了《道德与法治》教育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

    2.5对联文化的宣传

    对联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它是一种对偶文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同样有很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讲述诚信时,采用对联,上联:诚信经营多得利,下联:公平交易永生财,横批:一诺千金。这副对联读来朗朗上口,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诸如此类的对联数不胜数,有的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有的能充分体现一定的道德文化,有的能显现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将对联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可以很好地提升《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3结束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课程,要求初中学生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要求,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符合当今有关教育部门追求的最终目的,才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艳.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以《道德与法治》为例[J].才智,2017(21):75.

    [2] 杨晶.捕捉“微”镜头,“润物细无声”——例谈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7(12):19-22.

    [3] 戴宏娟.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现代教学,2008(10):40.

    [4] 安生旺.《道德与法治》教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下),2017(01):81.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新课标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刘利勤摘 要:教师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开展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探究,需要明确新课标的主要教学理念,顺应新课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在写作教

  •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策略之我见

    晁艳秋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大量的经典美文,假如教师能够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就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那么新课程的目标就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