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史兴庆
国内微电影自2010年异军突起至今,在三个维度上发展着,这三个维度是艺术维度、商业维度和话语维度。每个维度又包含正负两个向度,这三个维度六个向度,让微电影呈现出一种立体的三维架构和不断变化的态势。
艺术维度:起步之中
艺术维度是微电影作为影视类型所具备的一种共性维度。
微电影是独特的电影类型。过去很多人不承认微电影是电影,把它等同于网络视频,认为它没有艺术性可言。的确,很多网络视频不能称之为电影,比如网民拍的家庭录像、搞笑片段、以及一些新闻报道、纪实视频等都不是电影。但也有很多视频,讲求故事性和戏剧冲突,镜头语言也有一定章法,能有效完成叙事,具备电影的一些艺术特征,又比较短小精悍,这样的视频就是微电影。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微电影和网络视频区分开来。
从被无视到被认可,微电影在艺术维度上的发展是正向度的,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力度还比较弱,单位时间里“涨幅”不大,使得艺术维度在三维视域里不那么醒目。
微电影在艺术维度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镜头语言运用不专业,画面造型不美观,视觉冲击力不强,剪辑不流畅,节奏拖沓,缺少大场面和对环境空间的展示,内容没有创意,短小但不精悍等等。
微电影要在艺术维度上有大的进步,就需要解决上述问题;但微电影的摄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场景、服装、道具、摄影、灯光、拾音、剪辑等诸多环节,牵扯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起步阶段,从提高摄制水平入手解决其艺术性不足的问题,未必是个好的切入点。
相比之下,在故事即剧本上做文章就容易得多。毕竟剧本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的创作,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最小,而且微电影剧本的投资也不需要太高,三五千字的剧本,由普通的编剧来写,不过几千块钱,有的甚至几百块钱就能拿下。相比于整体摄制水平的提高,剧本的投资要少很多,也容易操作的多,而且剧本写好了,还能拉到更多的投资,吸引高水平的摄制力量加盟。
目前,在剧本上着力,是微电影提高艺术性的可行之道,也是对微电影最紧迫的要求。毕竟“大电影”即便故事弱点,还有奇观,还可以造梦,画面和声音也有冲击力,能够吸引观众眼球。而微电影本来镜头语言的运用就不专业,演员也没有多少明星大腕,如果故事再弱了,那就乏善可陈了。所以在剧本上用力,增强故事的创意性,是微电影必须要做好的,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选择。
商业维度:走向未明
微电影的创作者,很多是影视公司、网站频道和电视栏目,他们拍微电影是要赚钱的。微电影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三维视域里具有商业维度。
有的专家认定微电影产值空间巨大,将来能赚大钱,能拉动影视产业大力发展。但现在微电影能不能赚钱,对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至少目前看来,作为影视经济新的增长点,微电影还没有表现出令人振奋的活力,它的生意并不红火。
微电影不同于“大电影”,一开始就没有行业“圈子”,它面向大众开放,门槛低,竞争多,成本小,利润低,难以获得高额回报。很多年轻的团队,也不指望微电影赚钱,他们以不赔钱为目标,用微电影练手,做“敲门砖”,一旦“上位”,有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和影响力,能拉来大投资,就转向电影、数字电影和电视剧。因此在微电影创作领域,目前还看不到资金流动和人员流动的良性循环。
微电影基本上没有票房收入,更谈不上后产品开发。至于影片交易,虽有过尝试,比如在一些微电影大赛上有过影片交易,但效果一般,基本上一部片子卖个三、五万块钱就很可观了,收回成本可以,盈利谈不上。至于付费点播模式,目前更像是纸上谈兵。微电影缺少高质量的资源库,不具备大电影那样的内容优势,大电影的付费点播模式尚不足以谈盈利,何况是微电影。
微电影的赢利渠道主要还是靠广告,但广告收入也不理想。微电影的广告,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贴片广告,像汽车广告、相机广告。这些投资方财大气粗,借助微电影在网络上的人气来做宣传;有的贴片广告投入还很大,可以邀请到专业演员、当红明星来出演,但对团队的要求很高,一般团队难以揽到这样的活儿。
二是广告软植入。大到高档消费品,小到生活日用品,都可以植入微电影。但大多数团队拉不来大投资,只能靠中低价位商品的广告植入解决资金问题,赢利有限。很多团队为了让商家满意,获取多一些的投入,更是将软植入变成了硬植入,不再追求“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而是直接生硬地喊出来。比如,有的微电影就借助台词,喊出“某某播放器有多好用”“某某游戏多有趣”等等。这样的植入广告跟剧情毫无关系,纯粹是为了推销商品,有损片子的故事性和艺术性。
很多创作团队拍微电影不赚钱,又被广告商所左右,难怪很多人担心微电影要发展成变相的广告。
微电影要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靠单个微电影难有作为,毕竟微电影不是大片,成本有限,利润也有限,形成了产业链才能进行规模化生产,靠薄利多销致胜。那些有实力的影视团队和大公司能做到这一点,但他们对微电影不感兴趣,他们的资金多流向相对成熟的影视剧市场。小团队小公司是微电影市场的创作主体,但他们的生产能力有限,而且竞争无序、各自为战。这种行业状况,让微电影的生产格局呈现混乱状态,走向不明。
这就使得微电影商业维度的正负向度犬牙交错,未来能发展到何种程度,有待时间检验。
话语维度:持续火爆
除了艺术和商业维度,微电影还有一个话语维度,或者叫自媒体维度,这是微电影有别于“大电影”的个性特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工具色彩。
过去普通人的观点和声音,通过口耳相传和人际传播,形成民间舆情和社会舆论,但传播范围有限。只有借助于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才可以跨时间、跨地域地广泛传播,但普通个体很难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在新媒体、自媒体时代,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普通人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成为信息源,将自己的声音传之四方。
微电影就是这样一种新媒体,它给普通影视爱好者和大量非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表现、表达和表演的舞台,并让他们成为主角。
在过去的几年里,在微电影的话语维度上,涌现出很多亮点,比如大学生微电影。大学生用微电影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思考,对友情、爱情和亲情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在学业和就业中的困惑与希望。在手法和形式上,大学生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无拘无束的创作理念,让微电影呈现出多种样貌,凸显出年轻蓬勃的生命力。比如行业微电影,用微电影展示各行各业的人和事,让人们了解这个行业,并推动行业工作的开展。比如法治微电影,将普法和讲故事相结合,既普及了法律知识,又展示了法律行业的风貌。公益微电影则是围绕着大爱和真情做文章,能感动人,给人向上的力量。另外还有地方微电影。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定的物质文化追求,微电影可以展示这种特色和追求。此外,微电影还可以挖掘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等,并为其“立此存照”。当今时代,地域文化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而用微电影记录、保存地域文化的差异和特色,是有意义的事情。好的地方微电影群像,完全可以成为影像的地方志。
这些微电影,参与人员众多,出品数量可观,是微电影的中间力量和优势所在,也是微电影今后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微电影这种话语维度,根植于微电影的大众文化属性、草根属性之中。这几年微电影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发展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这一维度正向度的突飞猛进。
微电影的这三个维度缺一不可,不在艺术维度上有作为,微电影将和微博微信一样,更多地成为一种实用工具。如果失去了商业维度,微电影就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推动力和平台;而缺少话语维度,微电影则将在影视大家庭中丢掉个性,沦为名副其实的“小电影”。只有具备这三个维度,微电影才能独立,成为电影的新类型。
目前微电影的这三个维度,发展还不均衡,正负向度变数很大,让微电影未来的走向和将来的样貌都呈现不确定性,只有等到微电影沿三个维度均衡发展起来,它才能真正独立,并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本文责编:曾 鸣
相关文章!
  • 依托行业,突出原创性

    黄宇孟令洋章颖【摘要】文章以中国农业出版社为例,对其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的科技图书的特点和条件做了分析,并对原创图书的

  • 受众视角下的电视编排方法与策

    张秦<br />
    【摘 要】现代媒体的传播方式与以往不同,作为传媒的接受者,既是受众群体,又是传媒的消费主体,是传媒方面的重要市场。电视节

  • 激发创造活力,引领动漫出版

    【摘要】2016年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颁布10周年、中国动画诞生90周年,也是“十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