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谈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的意义与策略
杨海姣
摘要: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是教育儿童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本文旨在探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助于促进学生其他优秀品质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走向独立、有助于学生提高智力的重要意义。本文还从三个方面探讨培养儿童家庭责任感的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责任感?培养意义?培养策略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法律法规常识,最终为孩子的成长和生活服务。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学科,它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一、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其他优秀品质的形成
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在学习上会是一个认真听讲、积极主动汲取知识的人,在班级会是一个热爱集体、关心帮助同学的人,在家庭中会是一个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热爱劳动、尊敬长辈的人,在社会上会是一個遵守社会公德、关心尊重他人的人。伴随着这一系列行为,他必将具有勤奋、善良、乐于助人等良好的品质。这些良好的品质会是一个人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同时这些良好的品质会影响我们人生的广度和高度。
二、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走向独立
责任感会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行动意识,帮助孩子积极主动地观察事物。在处理事情中孩子会逐渐明白和理解如何独立处理问题、如何观察社会,这样孩子就能独立地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地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不再处处想着依赖别人。
三、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责任感的培养会让孩子明白社会中的许多道理,理解世界上的许多东西,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明白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人。这是一个观察世界的过程,会让孩子收获成长中的智慧和快乐。责任感就像一个魔法师,会在孩子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让他变得更优秀、更聪明。
针对儿童家庭责任感的培养,四年级第一学期《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些事我来做》《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同属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进行了集中引导。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心家庭生活,关心家庭成员,关心家庭事务,初步具有为家庭和谐做贡献的意识,引导学生探索小学生为家庭做贡献的方式,知道为家庭做贡献可以从小事做起。通过开展自身体验、家庭会议、“交流园”、“家庭任务袋”活动探索为家庭做贡献的各种方式,认识到我们也是家庭的一分子,虽然年纪小,但是也应该为家庭做贡献,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家庭责任感呢?
(一)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并且起到榜样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想要孩子成长为独立的人和善于帮助别人的人,家长自己就先要成为这样的人。同样,要培养子女的责任感,家长自己首先就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儿童对于世界的认知有限,独立判断能力极差,他们经常会把周围的家长、年龄较大的孩子以及老师当作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并且把这些人的行为当作自己判断事情对错的标准。因此,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的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对于孩子有很明显的影响。家长在生活中一定要身体力行、说到做到、言行合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道德修养,起到孩子成长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
1.明确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
每个人的社会角色不同,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不同。父母要努力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只有做好家庭中的“人”,孩子才有可能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中的人。
想要孩子有责任意识,就要让孩子去承担他应承担的责任。培养家庭责任意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和书面上,而应该具体到孩子的每一次细小的行动中,当孩子做得好时要有表扬,当孩子不愿意履行家庭责任时要有责罚。只有这样坚持下去,形成习惯,孩子才能形成责任意识。
2.交给孩子一些家务,锻炼其独立生活能力
有这样一类家长,对于孩子的有些问话,他们经常以“这事跟你没关系”“你还小”之类的话搪塞。这些孩子从来没做过力所能及的事情,更没有主动承担过家庭责任,自然也不会懂得什么是责任。
生活实践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父母首先要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要鼓励孩子去做好它。家长如果在孩子做事情的过程中不放心,可以提前加以指导,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家长可在旁边默默观察,等孩子做完事情再跟孩子一起总结交流。反复几次,相信孩子肯定能独立做好部分家务。
3.鼓励孩子做事情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但是耐心有限,做事情往往是三分钟热度、有头无尾。所以对于交给孩子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做好监督和评价都是至关重要的。
责任心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在一定的年龄段自动出现的,它是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要保持好,对于孩子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家长要积极指导,帮助其克服困难、锻炼耐心,形成责任意识。
4.告知孩子家庭实际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积极地跟孩子交流自己的工作状况以及家里的一些困难,使孩子理解家庭的实际状况,增强积极为家庭做贡献的责任意识。很多年前,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家长会要求孩子各尽其责,帮忙解决好家庭的一些问题,而孩子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会锻炼独立意识,从而养成责任感。但是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需要孩子尽职责的地方较以往少了很多。同时,家里父母、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会帮忙承担较多的家庭责任,孩子锻炼的机会较少,相应的独立意识就少了很多。
家庭需要大家来关心,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也要积极承担家庭责任,为家庭做出贡献。同时孩子要把这种责任意识延伸到班级、学校当中。一个在家庭中有责任意识的孩子,在学校、社会中必将是一个有爱心又有责任感的受人欢迎的人。
(三)父母要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一家人心灵的归宿和爱的源泉。一个家庭中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血缘关系,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注意沟通,给每个家庭成员敞开心扉的机会。明确每个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老人用自己的慈爱之心影响晚辈,中年人认真工作、敬老爱幼,做好“中流砥柱”,孩子认真学习、孝顺长辈,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所有人都会释放压力,得到心灵的慰藉。每个人尽到自己的家庭责任,有了责任心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
每个孩子拥有良好的家庭责任意识是老师在道德和法治教学中所期望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导向会帮助孩子积极地培养责任感,这也是社会的潮流和趋势,让我们携手共进,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鲁洁.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材(2019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