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着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
杨兴品
四川省汉源县于2018年8月被正式确定为全省首批22个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之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中“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突破”的战略部署为指导,汉源县抢抓纳入全省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机遇,规划先行,全面谋划,扎实推进全省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谋划在汉源落地落实,着力建设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
“三高”引领
绘制乡村振兴蓝图
——高起点谋划目标。牢牢把握国家和全省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和规律,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制定《汉源县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方案》,对2018—2022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进行全面谋划,明确把汉源建设成为大渡河流域的果蔬生产交易中心、农业资源加工转化中心、农旅融合体验中心。力争到2022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2%,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元以上,年均增速9%。
——高要求推进编制。把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作为规划的最基本特性,将乡村振兴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有机衔接,精准制定县级层面的总体规划和各乡(镇)、各村、各领域专项规划,避免“规划打架”“各自为政”、失误折腾;坚持广纳良策、尊重民意,充分尊重专家意见建议,广泛听取农民群众意见诉求,坚持政府、专家和农民“共同说了算”,避免规划千篇一律,导致千村一面、不接地气无法实施。
——高标准配套保障。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组长,明确51个成员名单和职责分工,将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为全县重中之重的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大局总体谋划。专门设立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工作基金,落实规划编制工作经费,遴选省农科院比尔公司协助编制规划,整合规划专家、农技人员、产业带头人、回乡老干部等力量120名,全程参与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实施、监控、落地的全过程。
“三大会战”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实施农村交通大会战。按照“构建外联网、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的思路,加快峨汉高速和小堡互通立交建设,争取汉源至泸定公路立项建设,构建乡村对外开放的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通乡通村公路、林区道路、连组路、连户路和生产便道,不断提升道路等级标准,力争到2022年,提升改造县乡道337公里,拓宽改造延伸通村公路256公里、联网畅通工程267公里。
——实施水利提升大会战。按照“建好最初一公里和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思路,全面抓好各类水利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强汉源湖湖周库岸治理,不断完善堰渠、管网,加大中高山区水池、水窖等设施,加快永定桥水利工程左干渠建设,构建节约高效、承载有力的农村安全用水保障体系。力争到2022年,新建和加固堤防52.5公里,新建整治排洪沟渠31公里,整治疏浚河道沟渠26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7.69万亩。
——实施产业发展大会战。成立由县级领导任组长的花椒、特色果蔬等重点特色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县财政每年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5000万元,对发展政府引导特色产业的农户,按照不同品种每亩给予300—500元补贴,在全县规模化、差异化、错位式规划布局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到2022年,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亩,花椒、核桃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建成全国花椒第一县。
“三产相融”
强化乡村振兴支撑
——着力推动农旅融合。全域规划建设周期10年、总投资41亿元的大渡河左岸、右岸等四条特色产业环线322公里,沿环线布局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和农业生态观光点位,开展“美丽汉源·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配套完善花果元素为主题的垃圾桶、公共厕所、游步道、观景台等旅游服务设施,把全县农村的优势资源、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一一串联起来,成为兼具交通运输、旅游观光和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经济走廊。同时,持续举办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暨阳光汉源赏花旅游文化月等活动,与知名媒体合作,大力宣传推介汉源乡村旅游品牌。
——着力推动农工融合。成立农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领导小组,依托甘溪坝省级食品工业园区,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带动,同步下好农产品粗加工和精深加工“两步棋”,重点建好花椒食品加工园区。通过财政补贴扶持,建设大型果蔬冷藏库、水果选果厂、花椒烘干房,培育壮大五丰黎红、大渡河食品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深度研发花椒油、花椒牛肉酱、黄果柑酒等地域产品,做大做强全国唯一花椒交易平台天府商品交易所“汉源花椒交易中心”,形成产业发展、产品加工、成品销售一条龙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链条。
——着力推动农商融合。推广“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农餐对接”,拓宽农产品线下销售市场;实施“电子商务乡村工程”,引入“赶街网”等大型电商企业布局农村,建起雅安市首个电子商务生态产业园,与顺丰、京东等20余家大型快递物流企业签订协议,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的农产品销售大市场。力争到2022年,建成电商支撑服务企业20家、电商网点500个,覆盖全县100%的行政村,地方特色农产品线上交易额突破5亿元。
“三治协同”
强化乡村振兴保障
——法治化矛盾。以創建全国法治示范县为抓手,全面推进依法治村,深入开展“法律七进”和法治细胞创建活动,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将各类矛盾的解决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乡镇民情工作中心、村民情工作室和村民情工作员三级网络和村干部调处一般矛盾、支部书记调处复杂矛盾、乡镇干部调解疑难矛盾的三级矛盾纠纷调处制度,做到“矛盾减少在源头、纠纷发现在苗头、小事解决在村头、大事控制在乡镇”。
——德治正风气。繁荣乡村文化,完善乡村文体设施,积极开展送文化进村活动,通过“迎春运动会”“群众大舞台”等,传播正能量,提升精气神。依托“三为汉源·爱家树风”大宣讲活动、“汉源大讲堂”等平台开展各类“善文化”讲座,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道德典型选树等活动,培育“善心”村民,建设“善美”家庭,树立良好的社会典型,号召群众学习,形成崇善、向善的社会氛围。
——自治激活力。不断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自治机制,推广“村民议事会”制度,将村民议事制度作为突破口,变“代民做主”为“由民做主”,切实保障老百姓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推广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自管委经验,建立新村聚集点自管委,充分发挥老党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的作用,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有序参与乡村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等事务,全面提升村级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