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品牌价值理论的职业教育“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

    张倩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化改革,“双师双能型”教师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笔者通过分析产教融合对于职业教育“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提出的挑战,引入人才培养品牌观,立足品牌价值发展理论,从拓宽内涵品质、探索优质途径以及确保成果价值等方面探讨职业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品牌定位与创新、品牌价值实现以及品牌推广传播,旨在满足产教融合对于全面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促进人才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的基本解决,助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关键词】产教融合;品牌价值;职业教育;“双师双能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8)12-0066-06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围绕产教融合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和重要举措,“产教融合”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词。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随后针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发办【2017】95号)进一步明确深化产教融合是促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任务。[1]

    人才既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产品”,面向外部市场行业企业客户输出价值,同时,也是广大专业院校自身教学改革的“客户”,需要立足人才内在需求,不断激发人才潜能,促进成长和进步。因此,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是提升专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障。就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协同发展而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培养规格与用人需求有效对接。大力培养融专业理论、应用教学、实践技能以及创新研发于一体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是产教融合发展趋势下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针对职业院校而言,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技能素质、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引导其教学改革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正从要素规模驱动向创新引领驱动转型。品牌,作为时代的产物,也相应地与社会经济各个维度产生激烈的碰撞和交汇,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整体战略中,成为发展新动能和增长新力量。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品牌是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市场对于人才的关注、认同和信赖,具有高品质和高收益的社会影响力,对应产教融合中校企合作育人、服务社会需求的基本要求。而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品牌效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價值实现和价值传递是关键所在。以品牌价值发展为视角不断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转型升级,进而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品牌价值,有利于促进产教融合深化改革,适应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顺应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的基本解决以及增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积极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教融合对“双师双能型”

    教师培养提出挑战产教融合以产业发展为引领,在校企合作基础上,通过高等教育和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将产业理念、技术、资源整合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研发、实习实训以及师资建设中,同时将专业院校培养的人才、科研和双创成果输出给产业,实现产、学、研资源配置的共享和优化,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一)产教融合的政策导向

    自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产教融合”;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深化产教融合”;2015年国务院强调“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明确要求;2016年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求“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逐步上升为国家重大政策。

    2017年12月19日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十九大之后第一个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政策性文件,也是首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发布的专门关于产教融合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对于近年产教融合创新实践的总结提升,《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2]。

    (二)职业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面临新的挑战

    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对于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提出新的挑战,需要培养大量“双师双能型”教师以建立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促进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的基本解决,即必须首先强化“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而加速“产教融合”深化改革的步伐。

    虽然职业院校已在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探索与研究,但仍然存在不适应转型发展要求的问题,主要体现为:

    1.“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格局有待提升

    不少职业院校没有正确理解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深刻内涵,仍简单视“双师”为“双证书”或“双职称”,重“双师”轻“双能”现象较为普遍,或仅仅将“双能”简单界定为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没有充分体现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而实际上,“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应该全面考虑“双师型”定量和“双能型”定性的叠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律的必备结构,“双能”作为“双师”的核心素质,深度融合在“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可以重点理解为教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自身服务于“产教融合”的创新与研发能力,体现促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责任和使命。

    2.“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机制缺乏体系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主要途径仅限于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实习实践或挂职锻炼,更多是对接某些企业内部标准,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实践经验,而缺乏系统设计,对于产业理念、技术、资源的整合应用比较肤浅,达不到产教融合的本质要求和“双师双能”的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一是不少教师长期埋头于学术研究,思维理念的转变需要一個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的行业企业实践技能,而经验不足反过来也加大了适应实践锻炼的难度;二是职业院校普遍存在重视师资队伍专业教学能力而忽视实践技能拓展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不少教师专业功底过硬,却缺乏对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实践业务技能以及快速适应行业企业发展变化的团队合作、创新意识、人际交往、沟通协调等“软技能”,影响产、学、研资源的共享和优化,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在“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考核机制,书面文件虽规定到位,但执行与实施大多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没有深入追踪、督促和考核,激励政策也不完善,制约了师资队伍朝着“双师双能”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成效难以保障。

    3.“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价值尚未凸显

    许多“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成果产出仍停留在对校企实习实训基地的指导跟进,或是帮助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等初级阶段,尚未深入产业链和创新链,没有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也就无法以需求为导向培育适应行业企业动态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导致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对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不高,无法让市场客户满意。同时,“双师双能型”教师的重要价值还应体现在开发应用更为广泛的教育教学成果,但现状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创新精神与研发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狭小,影响力较为有限,远远达不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的要求。

    整体而言,目前职业院校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已经无法适应产教融合发展趋势,缺乏精准的师资队伍定位、系统的培养育成体系和鲜明的价值成果体现,迫切需要针对“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实施差异化培养与成果价值导向,人才品牌观的树立与引入正当其时。

    三、品牌价值发展理论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适用性

    (一)品牌和品牌价值内涵

    根据美国营销市场协会(AMA)的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其组合,用以识别企业提供给某个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从该定义来理解品牌,可以抽象出三个基本属性:符号、资产、差异化,符号体现“名”的认知,资产意味着品牌价值,差异化代表竞争力。[3]

    整体而言,品牌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品牌价值贯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稳定的驱动力。在某种程度上,品牌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建设品牌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考“价值何在—如何实现价值—如何传递价值”的过程。

    (二)品牌价值发展的“五要素”理论

    品牌价值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影响品牌价值形成和变化的因素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市场和消费者是品牌客体,是品牌发展的环境、需求和动力,市场和消费者的评价是对品牌表现的接受认可程度。品牌内在因素决定品牌价值的形成和发展,外部因素是对品牌内在因素的反映和反馈。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通过外因转化为市场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2014年,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与美国、德国品牌经济专家,共同研究提出以“技术创新、无形资产、有形资产、质量、服务”五个要素为核心的品牌价值发展理论,得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可与支持,是对经济学、营销学、品牌学的创新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适应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大势所趋,有利于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引导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在以“技术创新、无形资产、有形资产、质量、服务”五个要素为核心的品牌价值发展的“五要素”理论中,技术创新是品牌价值的增长动力,有形资产是品牌价值的外在表现,无形资产是品牌价值的实现能力,质量是品牌价值的形成基础,服务是品牌价值的拓展方式,五个要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在品牌价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4]

    (三)对于职业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适用性

    基于品牌的三个基本属性:符号、资产、差异化,“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名”即“双师双能”体现教师在经营自身品牌时外在资质和内在技能素养的有效结合。“资产”意味着教师综合运用“双师”资质和“双能”才干所创造的品牌价值:一是自身价值输出,创新应用与研发成果;二是培养具有品牌效应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产教融合发展需求。而“差异化”代表不同“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品牌评价和品牌效应,必须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体现,对于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而言,才具备品牌竞争力。

    基于品牌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建设品牌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考“价值何在—如何实现价值—如何传递价值”的过程,“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就是思考职业院校服务于产教融合的价值何在,如何在培养自身创新应用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双师”资质与提高“双能”才干,体现“双师双能”的复合价值,传递服务于行业企业实践以及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价值,助力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持续扩大产教融合的影响力。

    基于以“技术创新、无形资产、有形资产、质量、服务”五个要素为核心的品牌价值发展的“五要素”理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首先应重点体现产教融合背景下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引导的技术创新,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教师自身必须不断转型升级、与时俱进,实现专业功底、实践能力、应用教学能力与创新研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体现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创新性、多元化的专业能力构建、职业资格认证、职业形象塑造、文化内涵建设、社会责任体现等,也是教师自身进化以及所培养人才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能力的体现。质量和服务是“双师双能型”教师品牌价值的重要评价因素:一方面可以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视角去评估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质量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测量教师自身以及所培养的人才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社会效应,即对于产教融合的服务功能,是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性要素全方位融合,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突出贡献。

    四、以品牌价值发展助推“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策略分析

    如前所述,“双师双能型”教师是职业教育中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基于缺乏精准的师资队伍定位、系统的培养育成体系和鲜明的价值成果体现等问题,建议立足品牌价值发展,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以适应产教融合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质量,促进人才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的基本解决,增强职业教育对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积极贡献。

    (一)放大格局,拓宽“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内涵品质

    放大培养格局,拓宽培养内涵,进一步探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品牌定位与内涵创新,是建立健全培育体系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

    产教融合要求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定位不能停留在之前的“双证书”或者“双职称”的标准,重“双师”轻“双能”的现象也必须扭转。“高素质”、“创新”、“技术技能”等人才培养的关键词客观界定了职业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必须体现“双师”与“双能”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双能”,教师需要具备匹配产学融合要求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即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而言,专业学术理论功底仅仅是基础,更加需要关注的是教师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业务能力、创新驱动能力、职业发展综合素质、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师自身对于所培养人才的全方位教学指导能力与人才培育能力。“双师双能型”教师品牌价值定位清晰,才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内涵建设上,一方面应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经验,掌握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提升专业学术研究的实践应用意义,进而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强化实践教学经验,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自身培养人才创新技能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更加注重自身职业发展能力的建设,积极主动服务于社会,以增强自身品牌价值为前提,促进所培养人才的品牌价值,即可以从“技术创新、无形资产、有形资产、质量、服务”等方面衡量“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效果以及“双师双能型”教师自身培养人才的成果体现,促进品牌价值的影响力,提高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以及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产教融合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最终目标。

    同时,根据产教融合对于增强企业主体作用的指示意见,职业院校需要深化校企合作,拓宽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领域,与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联系,构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和行业企业精英之间的沟通桥梁,建立相互联动机制,倡导平等、合作的实践交往关系,通过增强双方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逐渐凸显“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专业内涵,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队伍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共同体。[6]

    (二)完善体系,探索“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优质途径

    探索培养多元化途径,完善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机制与体系,是人才培养品牌价值的呈现与应用,即教学与实践的产品和服务是品牌价值的载体。在此,结合产教融合所要求的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主要针对两方面探讨具体实现途径:一是教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教学能力如何提高;二是教师自身以及所培养人才的创新研发、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如何强化,这是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品牌价值的关键所在。

    就“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体系而言,体现品牌价值发展的技术创新、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质量和服务等维度建设,可以从教学内容的整合研发、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以及形成有效机制激励等四个方面进行。在教学内容方面,“双师双能型”教师必须掌握系统的专业教学应用技能和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并随时将实践经验和指导意见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将产业理念、技术、资源整合到课程研发和实习实训中,使教学设计和实施具有应用性和超前性,增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针对性。在教学方法方面,积极创新,引入场景模拟、经验萃取、行动学习法等教学方式,如:还原工作场景,帮助学生聚焦和理解的工作情境中的实践问题,采取线上线下交互教学和企业调研考察等多种学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方面,“双师双能型”教师应熟练运用教育信息化新技术,建立多元化的交互式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在培养激励机制上,积极开展各类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组织申报教研教改项目,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综合应用教学能力,并定期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外出学习交流,保持“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发展的与时俱进。

    就“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创新研发、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而言,同样体现品牌价值发展的五个维度的综合应用,即“双师双能型”教师自身首先应具备利用专业领域前沿技术、最新理论成果和关键技能创新开发、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一是需要确立培养重点,引导更多青年教师做好职业转型规划,分层次开展多元化技术技能培训;二是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完善职业人才培养的项目培训,设立校企合作实践技能提升项目,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职业院校需要支持“双师双能型”教师通过实践调研、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开发等形式,引导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技术开发、产品研发等社会经济活动,体现教师“双能”素质,切实服务于社会;同时,也需要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对于行业发展的预测能力,更加主动地融入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要求教师有效指导学生择业创业,在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辅导,帮助学生构建相应专业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开展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进而以“双师双能型”教师自身品牌价值的体现带动和助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品牌价值的凸显。

    (三)多元评价,确保“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成果价值

    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多元评价“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价值输出,是保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品牌价值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监督考核机制,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品牌价值推广,提升行业企业用人口碑,扩大人才培养的社会影响力。

    基于“技术创新、无形资产、有形资产、质量、服务”这五要素的品牌价值评价维度可以更加科学全面评估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成效,只有建立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的共同评价,才能客觀保证“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成果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才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品牌价值。

    职业院校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发展内在动力,改变传统评价机制“重科研、轻教学”、“重高学历、高学位而轻实践、经历和能力”的弊端,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健全培养、认证与管理一体制度,加强教师分类管理,改革教师评价和职称评审制度,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外出研修等方面向认定教师倾斜,引导激励教师主动向“双师双能型”方向发展。[7]

    在人才培养层面,学会既是职业教育的产品,也是教育教学的客户,必须重视学生的评价,以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所提供的教学服务作为衡量“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质量和服务的重要指标。只有提高人才培养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价值最大化,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即提高职业教育的“产品”质量;只有充分满足学生需求,持续强化沟通与互动,提供个性化服务,才能促进学生对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满意度,提高“客户”满意度,进一步强化行业企业客户对于学生的满意度,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品牌价值。

    就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的评价而言,主要体现在“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促进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性要素全方位融合,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突出贡献。

    综上,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大势所趋,迫切要求促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对职业教育“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提出挑战。品牌价值发展理论可以有效解决“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内涵界定、培育体系和成果体现等现存问题,拓宽“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内涵品质、探索“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优质途径以及确保“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成果价值,重新认识“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品牌定位与创新、品牌价值实现以及品牌推广传播,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对于全面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的基本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将“检验思维”贯穿于教学督全过

    高先进摘 要:“检验”是数学教、学、督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对检验环节重视不够,以至于学生检验意识普遍不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水平提高策略

    邹晓梅【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地不断发展,外界对教育事业越来越关注,同时对教育教学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小学语文写作作为写作的入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