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贴近学生的情感

    吴玲凤

    摘要:文章针对《散步》一文引申出的中年人的责任、生命感学生不能理解和感同身受的情况,对贴近学生的情感来确定《散步》的教学内容作了一点探索。指出教师备课需要解读文本,带着问题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探寻出一条契合学生心灵的文本通道,为学生搭建攀爬文本深度的阶梯。

    关键词:教学; 情感;《散步》

    翻开新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我们会发现《散步》一文虽然还是属于亲情主题单元,但被安排在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变成了精读课文。旧版教材中它被编排在第五单元,是略读课文。以往教学此文,我发现学生对于一件小事——散步引申出的中年人的责任,他们不能理解也很难感同身受。现在,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们的第一堂语文课将从《散步》开始,文中关于“生命、责任”这些庄重的字眼孩子能理解吗?“我们通常说,文学作品以情动人,这是不够准确地,完整的说法应该是以特殊的情感动人。”[1]在备课这篇文章时,我思考着:《散步》这篇散文除了中年人的责任感,还有什么情感能贴近学生的心灵?

    文中,“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孩子的画面再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现代散文中的人物行动,已经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它是人物情感和思想的外化,是他们意识流动的轨迹。”[2]文中作者已经点出人物行动的特定意义: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然而眼前的画面,让我想起了“孝”字,“我”背母亲不就是“孝”的形象体现吗?《说文解字》解释“孝”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样一想,文中很多的细节都带上了“孝”的味道:“我”对母亲所做的一切,陪母亲散步,选择母亲走小路的决定,最后又背起母亲,这都是“子承老”的体现。妻子背儿子和“孝”有关系吗?再仔细看金文和篆文的“孝”字,我们发现它像老人护着孩子。正是小时候,父母呵护孩子,才有孩子长大后,陪父母慢慢变老。“孝”在一个和美的家庭中才更具有生命力,文中的这一家子,“我”孝顺,妻子贤惠,母亲体谅,小孩子乖巧,这都是家庭和谐的因素。但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隐去、淡化“孝”这种普通、常见的伦理情感,强化、突出生命、责任的重要意义。作者认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因为没有特殊性,就容易重复,而重复则不免千篇一律,导致感受的钝化,乃艺术之大敌。”所以会被我们忽略,或者被我们肤浅地解读。作者在《散步的写作契机》一文中说:“外国人对孝大加赞赏,如获至宝,我们自己却丢掉,开始考虑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3]既然“孝”是作者创作的出发点,文本肯定藏着作者关于“孝”的更深思考。

    文中的“孝”究竟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仔细品读文字,感觉出“我”的孝是在善待母亲衰老的生命。这份善待首先体现在“我”对母亲身体的关心:初春时节,母亲身体不好,“我”陪她散步,“我”为母亲熬过冬天而庆幸,看见田野生机勃勃的景象,“我”想着的是生命,希望春天的生命能感染母亲。其次,体现为尊重母亲,母亲想走大路,“我”就决定走大路。后来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我”依旧尊重母亲的决定。作者对“孝”的理解与《论语》中对“孝”的解读是一脉相承的。“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已经告诉我们“子承老”不只赡养这么简单,但现实中很多家庭对老人还限于所谓的赡养,即对父母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可能多数学生的家庭存在这种情况,我应该把文中“孝”的美好传递给学生。同时作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孝”是对生命和责任的背负。作者说:“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3]文本中“我”和妻子作为成熟生命的个体背负幼小生命和衰老生命的形象尤其突出,作者在《散步》一文中已经赋予“孝”新的内涵。这时,我已经找到了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感——孝心。

    怎么教?文中的“分歧”映入我的眼帘,面对“分歧”,文中非常细致地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强调“我”是以儿子、父亲、丈夫的多重身份作选择,“我”的责任意识明显。分歧是文章的分水岭:分歧之前“我”的情感是单向流向母亲,散步只是一件普通的小事;分歧中,“我”的地位突出,同时赋予“散步”不一般的意义;分歧之后,家人的形象逐渐浮现,情感和谐交织在一起。借助“分歧”会使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于是我决定从“分歧”切入课文,用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决定听从母亲的选择走大路?“我”对母亲的孝体现在哪些细节中?(品读细节过程中有两个追问:写初春田野的作用?母亲发现春天生命的美好了吗?)面对母亲和儿子的意见不合,“我”用了“责任”这个词,是否夸张?“我”的“责任”还体现在哪里?用四个环节,推进课堂:读全文,感受“散步”是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读分歧,引出”我”对母亲孝的细节品味,探究“孝”的生命意义——善待衰老的生命,呵护幼小的生命;再读分歧,体会“孝”的责任之大——为人子、为人父的担子;抒写生活中的孝之美——写一写你关爱父母或者你的父母关爱家中老人的温馨小片段。

    回顾自己再度备课《散步》一文的过程,其实是又一次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4]我借助散文知识来读“散步”,带着问题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探寻出一条契合学生心灵的文本通道——散步中的“孝”别有深意。为学生搭建攀爬文本深度的阶梯——以散步中的“分歧”作为教学的抓手。教学内容的确定只有贴近学生情感,经典文本才会越教越有滋味,就如这历久弥新的“散步”。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333.

    [2]欣晓玲.中国现当代散文意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75.

    [3]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七年级语文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7.

    [4]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42.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高中新课程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

    火高生摘 要:文言文是高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文言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开展高中阶段的文言文

  •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点滴感悟

    罗夕梅【摘? 要】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拥有专业的教学技能,还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