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四要点略谈
杨纯慧
〔关键词〕家庭教育;榜样;品格;尊重;阅读习惯
从事教育已有二十多年,接触最多的除了学生,就是家长。这么多年的耳闻目睹,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的言行举止、品行习惯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则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法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地球的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家庭对人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从家庭这个港湾出发的。教育专家李镇西说:在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体会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的;我一直坚持认为,一个孩子的成材,主要功劳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家庭氛围如何,家庭教养如何,家长素质如何,都将决定孩子的人生!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浅谈一下我对家庭教育如下方面的几点观感。
一、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都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在4岁时就达到了50%。托尔斯泰曾经说,孩子自出生到5岁的这段年龄期内,他在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诸方面从周围世界中所摄取的,要比他从5岁到一生终了所摄取的多许多倍。这些都说明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早年家境贫寒,父亲在他四岁时就去世了,母亲担负起教子的重任,她每天教欧阳修识字,买不起笔墨纸砚,就用木棍在地上划字。在母亲的教诲下,欧阳修长进很快,后来成为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文学家。童话作家安徒生小时候是伴着父亲讲的《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故事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而成长起来的。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同样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在两三岁时,父亲就抱他到野外郊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三四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八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十四岁写剧本,二十五岁时用一个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世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
这些个案都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人一生的前途,是与小时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
二、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并与孩子一同成长
(一)家长的榜样力量
孔子曰:“欲教子先正其身。”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成年人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时,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微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意义。”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论语》上记载了孔子弟子曾参(即曾子)的修养原则:“吾日三省吾身”。他也时常用这个原则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上街。小儿子拉着她的衣襟,又哭又闹,要跟着去。曾参的妻子被闹得没有办法,就对孩子说:“你留在家里,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孩子听后就乖乖回家去了。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到家时,看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正准备杀猪,忙制止说:“我刚才是和小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父母的样子,今天你说话不算数,就是在教孩子讲假话。再说,母亲骗了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再对他进行教育就难了。”结果,他真把家里的猪杀了。也许曾家的这口猪还没有养到该杀的时候,他杀了这口猪会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可是,换来的却是在孩子面前树立了一个诚实守信的形象。
很多家长在生活中也会和曾参的妻子一样,认为小孩哄哄就过去了,其实不然。家长只有信守诺言,才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会从父母那里学到品质、人格、习惯和处世态度,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影响。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时时、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这样,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注重孩子品格的培养
马丁·路德·金曾说:“人,如果只需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教诲。”没有品格,教诲只完成了一半。知识上的谬误将来还可以弥补和救济,而性格上的错误几乎无药可救。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好的品格,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从小培养。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及时给孩子正确的导向,积极培养他们与人相处的能力和吃苦的精神,教导他们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使孩子具备一颗善良快乐的心。
很多家长特别注重孩子的学业,认为其他方面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做法极其不可取,直接后果是导致孩子厌学、难以沟通,与家长的期望截然相反。如果父母注重孩子品格的培养,孩子自然会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成绩会好,其他方面也不会让家长失望。
现如今,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上贵族学校,希望他们毕业后也能成为“贵族”。但当他们发现,即使是英国最好的学校——伊顿公学的学生,也要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饭,每天还要接受非常严格和艰苦的军事训练,甚至比平民学校的学生还要苦。因为西方所崇尚的贵族精神不是爆发户精神,而是自律、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勇于牺牲和奉献、有责任感和荣誉感,这些其实是一种尊严和品行。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家长要始终把品格教诲融入每天的生活中,这样孩子的心灵自然就会播下一颗优良的种子,等到将来进入社会,就会开花结果,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受人尊崇的人才。
(三)尊重孩子,多赏识鼓励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被人尊重和信任的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在美国,孩子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就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看待,父母与孩子说话如同大人之间的对话。父母从不勉强孩子做什么,而且还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不管做得怎样,父母总是不断地鼓励赞许孩子,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比如,当美国孩子骄傲地宣布自己的梦想:“我将来要做美国总统”,这在父母看来很正常并会高兴地赞许孩子有出息、有志向。而中国的家长对待孩子多是居高临下的态势,这样的行为和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多少的梦想和想象力!孩子是需要鼓励和赏识的,鼓励和赏识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做父母的何乐而不为呢?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父母的一句“我相信你”,会给孩子带来尊重、信任和鼓励;一句“你是最棒的”,会给孩子注入无限的肯定和激励;一句“别人能做到,你一样可以做到”会给孩子启动梦想、践行成功的动力。多多鼓励和赏识,总能点燃正能量,激发孩子十倍百倍的潜能,成就孩子不同凡响的人生。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身体力行
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当下韩国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全世界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犹太人经商的精明在世界上是出类拔萃的,而且仅占全球人口的0.3%的犹太人却获得了22%左右的诺贝尔奖,其成功的奥妙在哪里?答案已经很明确,就是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学问的高度重视,这也是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成果。
在每个犹太人家庭里,当幼儿稍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让孩子去吻。其用意是: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的。在犹太人家中,书柜都放在床头,而不放在床尾,如果放在床尾,会被他人认为是对书的不敬。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竟然在墓园中也常常放有书本。他们认为当夜深人静时,死者也会出来看书,寓意生命有结束,但求知却永无止境。
中国的父母也需要借鉴犹太人父母的做法。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认识到,很多孩子不愿学习甚至厌学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读书不感兴趣,孩子对读书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做父母的没有好好引导孩子对书的热爱,不会像犹太人母亲那样,滴蜂蜜在书上,让孩子知道书是甜的。要想让孩子有所作为,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且和孩子一同读书,一同成长。
有这样一则教育寓言:
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漆黑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多捡一些石子,明天会有用的!此人照办了。第二天当商人从袋中掏出“石子”看时,居然发现所谓的“石子”原来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宝石,他立即后悔不迭:天哪!我怎么没多捡些呢!书籍就好比寓言中的石子,当我们读书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自会体会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爱读书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在学习兴趣、知识储备、情绪管理上都要更高一筹。0~6岁是孩子读书的黄金阶段,家长安静地读书时,会给孩子创造比较安静的环境,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会延长,不容易分心。如果每天用二十分钟左右培养孩子阅读,几年后孩子就会自动养成阅读的习惯。父母还应该和孩子一起读书。陪伴孩子读书,就好像和孩子们手牵手到故事的国度去旅行,共同分享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即使经过几十年,孩子们也一定会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内心深处。这些经验和回忆将会伴随着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心中永远充满爱,永远有战胜困难的力量。
三、结语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是陪伴孩子最长久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父母要为教养子女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榜样、品格、赏识、阅读是家庭教育的几个重要方面,榜样引导孩子前行的方向,品格赋予孩子美好的心灵,赏识激发孩子无限的潜能,阅读给予孩子积极的力量。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注重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与孩子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青岛,266108)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