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飞机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孔磊 林列书 田巨
摘要: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飞机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尤其是广东省与香港、澳门地区院校和企业创新合作,探索以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去加快飞机维修人才的培养速度和供给规模,从而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航空运输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飞机维修;人才培养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explores the training of high skilled aircraft maintenance talents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especially the innova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and Macao,and explores a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to speed up the training speed and supply scale of aircraft maintenance talents,so as to ensur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i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 Greater Bay Area.
Key words: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aircraft maintenance;personnel training
一、绪论
粤港澳大湾区的崛起不仅表现为一种区域力量,其背后更是国家力量的象征,显示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坐标,体现国家顶层战略和一国两制框架下,区域化發展带来的新变化和新使命。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建成世界级城市群的实力,是打造中国新的世界名片和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的新亮点,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长期利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机场建设方面,大湾区将以建设世界级机场群为目标。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机场的运输规模已经居全球湾区机场群之首。如此庞大的航空运输规模必然要求加强飞机维修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1-3]
二、粤港澳大湾区飞机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据中国民航局维修执照考试管理中心数据,过去9年平均每年发出CAAR66部执照数为3431本,每年增长率平均15%。截至2020年年初,民航飞机维修人员约10万余人,5万余人持有执照,占比46.5%,潜在执照缺口约为6万人。另外粤港澳大湾区是航空运输发达地区,是飞机制造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通用航空业需求量较大地区。这些因素必然引起大湾区对于飞机维修人才,特别是持有执照人员的极度渴求,且增长势头将维持相当长时间。教育部于2019年3月发布《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即“1+X证书”制度),明确了院校是“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院校要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要求和相关专业建设,盘活教学资源,提高培训能力,积极开展高质量培训。中国民航局于2020年7月1日发布新修订的《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则》(CCAR-66R3),新的执照培训政策允许学历教育学生在大学期间按照大纲要求参加飞机维修课程培训,评估合格后可获得维修人员基础执照。此次改革后每年将增加持有执照人员5000人以上,这将快速增加飞机维修人员的培养速度和供给规模,有力缓解粤港澳大湾区对飞机维修人才的需求。[4]
三、当前在飞机维修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飞机维修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不匹配
飞机维修执照的培训与考试是属于职业技能培训,学员必须在民航局授权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通过参加笔试培训、考试、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评估考核合格后由民航局统一颁发执照。执照培训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和技能两部分,技能部分又分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与高校学历教育对应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类同,但内容上有很大差异。首先职业培训理论课的内容与现行学历教育课程内容并不一样,职业培训课程跨学科特点十分明显,注重的是知识面的广度;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课程属于实践内容,职业技能课程培训要求远超学历教育的标准,内容更广泛,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二)高技能教员的聘用渠道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
现任大部分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受聘院校任教,他们具有高学历,但缺乏实际维修工作经验,对飞机维修行业新技术和新工艺了解不够,教学缺乏知识拓展和生动案例的支撑,照本宣科的较多。具有丰富工作经历的高技能教员比较少,但这部分人员往往受限于学历瓶颈,很难进入高校任教。高技能人才身上所具有的丰富经验、高超技能和严谨作风,对专业素养的形成以及工匠精神的传承都是不可或缺的。[4]
(三)缺乏教材建设的配套机制
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知识点难易程度、考核评估体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配套教材各自为独立体系,互不兼容,教材内容未形成衔接和互补的融合关系。在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完成以后,建设配套的教材是课程建设的常规性工作之一。另外培训教材的编写并非院校能够独立完成,需联合企业,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团队共同承担,然而院校和企业之间缺乏相应组织机制和激励机制,这部分同样需要政府的指引和有效组织。
(四)飞机维修实训平台改造面临难度较大
飞机维修实训平台是培养维修人员技能的必要条件,一般包括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实训器材、实训项目、实训工卡、评估单等。改革后的执照培训实作大纲内容有非常大的变化,现有实训平台仅可满足学历教育实训教学和改革前的执照培训,目前许多专业课还长期滞留于纯理论教学,实训部分基本没有或比例偏少,实训设备数量也有限,目前的状况很难实现每人一个实训工位的目标,无法达到执照培训大纲要求。这种局面的存在,导致学历教育滞后于职业培训的需要,难以建立起良好的飞机维修教育体系。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一)创新粤港澳联合培养维修专业人才新模式
地处广州市的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与香港青衣理工学院合作培养飞机维修人才已有十多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双方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合作机制,为香港民航维修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的驱动,该形式的联合办学模式必将得到发展,特别是香港、澳门学生考取CCAR-66部执照的可行性研究,拓展香港和澳门高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将十分必要。基于与香港合作的培养人才经验,拓展澳门的培训市场。粤港澳三地民航已经建立了联合维修管理机制,维修人员完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意愿在三地之间自由流动就业。[5]
(二)基于CCAR-66R3新规重塑飞机维修专业课程体系
飞机维修专业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学历教育与执照培训的融合培养,课程体系融合后既要符合教育部门对学历体系的审核,又要符合民航局对培训体系的审核,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要解决好这几个问题。新设置的课程名称及内容;培训课程时数与学历课程的学分之间的换算;毕业生能够参与培训的条件设定;学历教育收费与培训收费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棘手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各部门与政府协商解决。
(三)多渠道解决教师不足问题,国家聘任高校教师的政策短期内很难有所改变
飞机维修培训市场体量巨大以及师生比的要求较高,仅依靠院校教师授课已无法满足需求。CCAR-66R3新规要求技能培训教师必须持有执照,这必然要求要增加持照教师人员数量,需要通过重点培养、安排教师外出学习、下民航企业实践等措施,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鼓励教师考取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基础执照证书,并将飞机维修技能考核评估员能力培养作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确定培养要求。安排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并取得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基礎执照证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还需要多渠道聘用教师,比如聘用退休的机务维修人员、空军自主择业的人员、企业一线在职人员等,还要争取与企业培训机构共享教师资源等,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以校企全方位合作为基础,充分调动民航企业的作用,在民航企业和学校间形成通畅的人力资源共享渠道。
(四)加强飞机维修实训平台建设
飞机维修实训平台建设需根据CCAR-66R3大纲的新要求,有针对性的建设,包括场地布置、设备数量、工位安排、训练台架是否满足知识点要求等。培训大纲对专业技能培训明确提出要在真实飞行器上训练,这也对实训平台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尝试与地方航空公司和维修企业合作,通过租借或购买的方式,共享实训平台。
五、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我国打造国际一流大湾区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引擎。作为大湾区发展中的飞机维修专业人才培养,应与时俱进,加强与港澳高校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合作模式、培训内容、专业课程改革、教员聘用、教学安排、教材建设等方面做出调整,培育出适应粤港澳三方需求的合格人才,保障大湾区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Z].2019-2-18.
[2]王芳.为粤港澳大湾区航空枢纽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专业人才.中国民航报,2019-9-4.
[3]关于推进广东民航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Z].2018-11-5.
[4]黄方遒.对飞机维修专业“N+1”执照培训模式试点工作的分析[J].民航管理,2019-10.
[5]民航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080号(工交邮电类216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Z].201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