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在普通中学的实施难度及对策
张文波
【摘要】2004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开始实施,至今已有四个年头,在各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新课标的要求较高,在条件一般的普通中学和农村中学尚有较大的实施难度,具体表现在:(1)新课程培训不到位,教师缺乏成长平台;(2)对新课程理解偏差,课堂教学实效性差;(3)生源和设备受限制,教学活动开展困难;(4)教材设置不够合理,工具人文难以把握;(5)应试教育依然盛行,课改手脚无法施展;(6)评价方式无法突破,成长记录有名无实。教育主管部门应努力研究普通中学师资培训、硬件改善等问题,语文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素质,保证新课程在各层次的中学能顺利实施。
【关键词】新课程 普通中学 难度 对策
从2004年起,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围绕新课标“以生为本”的理念,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广大语文教师也如沐春风,满怀希望和信心地开始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四年多来,笔者一直在普通中学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进行各种教研,深感新课标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必修课教学、选修课开设、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这一系列亮点带给了语文教师们前所未有的新鲜体验,让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程给教与学带来的可喜变化。但也不可否认,对于生源素质相对低下、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普通中学和农村中学来说,高中语文新课标顺利实施的难度还很大,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此罗列一二,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新课程培训不到位,教师缺乏成长平台
虽然每位上岗的老师都象征性地进行了新课程培训,但培训时间只有1~2天,内容通常是教材的编者介绍教材特点,理论性很强却缺乏具体的教学指导,这种走过场式的培训并没有让教师真正学到什么。教学领域中教改方面的刊物不多,普通中学和农村学校受条件限制,无法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外加教学活动占了大部分时间,教师们的学习时间很少,信息获取量也小。没有良好的专业成长平台,导致语文教师学习研究气氛缺失、视野狭小,不少教师抓不住新课程实施的要领,难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加上一些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总认为老教法得心应手,于是在实践中实行“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或是机械抄袭一些新课程教案,照本宣科。如粤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是为“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而配置的参考阅读文章,不少教师把这些文章当讲读课文,大肆宣讲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与编者的初衷完全相背离。
二、对新课程理解偏差,课堂教学实效性差
对新课标的理解,许多教师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只了解了表面和框架,重外在形式,轻双基训练,语文课活而不实,新而不深,缺乏实效。根据新课标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教师在形式上应改以教师为主宰的“一言堂”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群言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中得出对人物的评价与对历史的认识,引发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但很多教师滥用这种学习方式,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课堂越活跃越好,设置的问题越开放越好,学生越自由越好,无论什么课什么内容都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很少考虑设置的问题有无讨论的价值,自己有没有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引导。如有位教师让学生讨论“如果虞姬不死,项羽会自刎吗?”,学生热闹了一阵,最后师生一起得出结论:他们是“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脱离文本、违背语文特点的讨论,披着“创新”的外衣,把课堂改为满堂议、满堂论,教师全面肯定学生,甚至于屈从学生,必定导致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在这种盲动中也会失去学习的目标和能力。
此外,有的教师过分强调情感态度而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学生一味游离课本谈感受体会,制约了语文能力的发展;有的教师不分文体,一律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声乐光色来掩饰失去了重点的教学;有的教师随心所欲地给学生布置课外学习任务,但不加以指导,学生盲目买课外书和做课外练习,能力得不到系统的培养;还有一部分老师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基本上变成了自习课……对新课标肤浅的理解,不可避免地使教学走入了误区。
三、生源和设备受限制,教学活动开展困难
与重点中学的优秀生源相比,普通中学的学生基础偏差。此外,农村中学里师资不足、教学设备缺乏、教学手段落后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①普通中学的课堂上无法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貌似全员参与的合作学习实际上是少数几个优秀生在讨论。研究小组要求上网找资料,学生们往往把活动变成上网玩游戏,最后在研究报告上签上自己名字就算完成了任务。②农村中学里新课标实施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实践环境无法满足,这样一来严重制约新课改的实施。
四、教材设置不够合理,工具人文难以把握
高中语文学科通过审定的几套教材普遍容量很大、内容较多。5个必修模块必须用两个半学期讲完,教学进度非常紧,加上高中新生军训和社会实践活动要占用时间,常规教学任务是很难完成的。于是师生们加班加点与时间赛跑,通过晚修、周六周日补课来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是以完成课本任务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灵活处理教材?新课标强调人文与工具的统一,教材却以人文性为主,学生追求体验和活动,还要不要进行基础知识训练?许多问题教材(教参)上不定标准,教师如何准确把握?老师的讲解少了,学生学不到东西、教学效果下降了怎么办?文言文教学怎样进行拓展?教材中的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序列性,教师怎样确定写作训练的重点?选修课是学生自己选还是老师选?现在怎么变成了上级部门选?……这些都是困扰高中语文教师的问题。
五、应试教育依然盛行,课改手脚无法施展
现行的高考制度注定了高中新课程实施的难度。高中生读书就是要直面高考,学分认定永远无法取代高考,学校和家长看的只是分数。月考、期末考、联考、调研考、模拟考、高考的统计、排名使老师根本不敢放开手脚对新课程进行大胆尝试。现行的新教材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淡化语文的工具性,这使文言文教学陷入窘境:高考考的是文言基础知识,上课不谈高考内容,学生、家长反对;一味教高考内容,那又不叫“新课程”了。教的内容不考,考的内容不教——这一矛盾让语文教师一筹莫展。
六、评价方式无法突破,成长记录有名无实
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不同的方式等都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原则,但在高中语文教师没有真正获得相对的考试自主权和课程管理自主权之前,所有的评价最终只集中于两个半小时的考试中,这几乎成了目前唯一的评价方式。根据要求,学校都使用了成长记录袋,但它似乎只是在高考招生中才出现。成长记录袋基本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和价值。
针对以上问题,现提出几条建议,旨在和众人一起探讨,推进新课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教育部门要重新考虑师资培训问题,重点放在将新课标解读具体化、系统化,关注教学中的实施问题,培训教师解读、使用教材的能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辐射带动作用。
2.教师要彻底更新观念,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树立新课程理念,研究新课程内容,努力使自己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出发点,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灵活使用教材,因材施教,张弛有度,使课堂既有味又有效。
3.语文教学要本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淡化双基和解读文本的方法训练,要全面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教育部门应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督导,夯实学生基础,提高初中毕业生素质,为升上高中后的自主、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同时加大对农村中学的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使之符合新课标实施的要求。
5.各学校应以教学改革为主要工作,通过加强硬件建设、举办新课程专题研究、教学比赛等措施不断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加快新课程实施的步伐。
6.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和发展。不能将考试当成控制学生的工具,不能以一次考试来衡量学生。努力探讨新课程与高考相结合新路子。
★作者简介:张小波,广东省惠州第九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