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 践行探究式教学模式
林辉
摘? ?要:阐述了新课程核心理念和教学模式改变的背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探究式教学程序、方式及应用。探究式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设置疑问;自己动手、辨析疑难;组织材料、释疑解难;评价交流、思维发散等五个教学过程,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背景;探究式;建构;教学程序;教学实践;探索感悟
1? 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在新世纪之初高中化学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摸索和研究,曾是最活跃也最富有成果的一个领域,不仅探讨教材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呼声很高,特别在近年来受到国外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的影响和渗透,更带动了高中化学课程、教材和教学规律的相应改革。随着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新课程教学理念应运而生,相比于旧课程,新课程设计更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更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更注重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构[ 1 ]。
于是在2008年,福州地区全部改用苏教版教材。新课程的横空出世着实使人眼前一亮,它不仅在教材的设计上反映出现代化学应用和发展趋势,同时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应用为主线,重视体现化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 ]。这样的设计理念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微观至宏观世界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将来发展所需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有一点和旧课程有很大不同,就是讓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此背景下旧的各种教学模式就不再适用,新课程理念必须要有相匹配教学方式,新课程理念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加凸显。因此探究式教学便应运而生了,简单说探究式教学改变了学生和教师地位,由以前的灌输式教学变成引导式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下面是笔者在实施化学新课程,探索和践行“探究式”教学模式获得的几点体会,现把它总结出来与各位老师交流。
2?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化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化学内容的探究主要是体现在实验探究方面。探究性实验与旧教材倡导的验证性实验是不同的,探究性教学模式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双基外,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该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设置疑问;组织材料、释疑解难;评价交流、思维发散”的过程,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开动脑筋,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鉴于以上教学模式特点,探究性教学模式结构可作如图1所示的设计:
3? 探究式教学的一般程序和实施过程
探究性教学过程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主动探究为特点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它主要强调以探究与发现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启发式教学和普通的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浓缩了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具有独特的教学内涵:教师——探究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是为客体;学生——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发展性的学习中的主体;学习过程——一个探索的、建构的、发展的综合体验过程[ 4 ]。
3.1? 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
根据多年中学教学实践,个人以为从探究教学的实施来看,完整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可分为以下五个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背景对教学过程起到了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因此新课的导入可以运用实验、故事、多媒体等手段巧妙设疑。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引起“认知碰撞”,充分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渴望。
(2)引出问题、设置疑问。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和基础知识,在学生有强烈求知欲望的驱动下,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适时提出有启发性且难度适中的问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探索性的课堂实验,或者应用多媒体手段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丰富和补充,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使课堂丰富起来,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索和研究中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基本思维。
(3)自己动手、辨析疑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小实验,或者由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中探索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可以结合实物、图表、多媒体等手段实施形象化教学。将抽象的、看不见的、摸不着的知识变成具体的形象,使学生增强感知认识,激发探索潜力。然后教师诱导学生自己辨析疑难,分析问题,试着解决问题,这样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组织材料、释疑解难。针对学生在探究中提出疑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验观察、调查研究等方式对已形成的假设探究论证,得到有用的信息和数据后,再通过对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和整理得出初步结论,从而获得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而教师要适时精讲评价,通过巩固练习来检验教学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及时总结和归纳,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构建知识网络,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
(5)评价交流、思维发散。探究式教学不是以得到某一种结论为唯一目的,它要求学生在分析探究过程中,用最有效的方法找出最有用的信息。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对存在问题进行反思,并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探究的结果。这样学生将学会思维迁移与发展,也学会怎样与人共处合作[ 2 ]。
3.2? 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2007年还是实施旧教版的时候,去了一所普通校听课,是关于“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的新课。那位老师采取常规教学模式,先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电池应用和种类引出新课,然后直接以锌铜原电池为例,逐步讲解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电极方程式书写,能量变化等问题。这中间极少提问,而且大多数是老师唱主角,直接灌输知识点,学生主要是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缺乏新意,学生被动接受,而且没有学生动手试验辅以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质疑和认识。
现在笔者以苏教版必修2中的同样是“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为例,探析如何在这节课中进行探究式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用事先准备好的铜片、锌片、导线、音乐卡、橘子来演示“橘子原电池”,通过这个简单构造的音乐卡发出声音,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引出問题,设置疑问。接下来就是充分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质疑:音乐卡发出声音定是有电流通过,电流是怎么产生的?若用番茄或苹果代替橘子行不行?如果用酸来代替番茄是不是效果更好?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理呢?
(3)自己动手,辨析疑难。在学生满怀狐疑的时候,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实验:用铜片、锌片分别插入硫酸中,让学生观察现象;接下来把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起来后插入稀硫酸中,再让学生观察现象。通过两个实验对照比较,引导学生分析锌片和铜片的质量都有什么变化?氢离子的浓度有什么变化?氢离子得到的电子从哪里来,用什么方法证明外导线有电子通过?
(4)组织材料,释疑解难。学生在经过上述实验之后,得到有用的信息和感知,再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分析和整理得出初步结论。这个时候教师可应用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模拟离子运动、电子转移,以及氢离子的得电子情况,结合教材,总结原电池工作原理、形成条件、电极反应、能量变化等内容。并设置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
(5)评价交流,思维发散。本节结束前,让学生之间热烈讨论锌—铜原电池的优缺点,并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最后把问题引到实际生活中,一个真正实用的电池要充分考虑电池的结构和电极反应,以及原电池反应和金属腐蚀和环保等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样的内容,知识总量一样,但用不同的教法方法,你会发现尽管知识总量是一样的,但由于采取不同方式处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性格塑造,能力的培养,价值观和态度的形成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灌输式教学比较注重双基培养,而新教法更符合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更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究式教法在实施过程中使学生在充分掌握双基的同时还能培养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教学改革意义十分重大,唯有不断探索新的教法和教程,才可以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发展力的新世纪人才。
4? 关于探究式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感悟
(1)探究式教学程序是各个环节的联系,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不同课型和内容侧重点要有所不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基础水平、学校的条件等因素,去做出相应的教法调整,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只会违背了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3 ]。
(2)实施探究性教学,教师本人和学生均应转变观念,教师从原来的绝对主导地位变成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从原来纯粹被教育者变成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探究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独立思考、创新能力。
(3)诸多教学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模式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方位素质培养的要求。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法和教程”,积极指导学生培养正确科学的“学法和态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4)一节课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本人对大纲、教材、学生认知水平、学校的物质条件的了解。只有对这些烂熟于胸,才可以精心设计探究方案,灵活选择教法,进而实现教学效益与学生成长最优化。因此,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够更好地培养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王志平.论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化学教学,2003(3):24-27.
[3]李俊.构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模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9(8-9):8-10.
[4]孙夕礼.论高中化学探究学习的课堂案例设计[J].化学教学,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