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交往中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研究
赵慧杰
[摘 要]师生交往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同时还为了解、探析、掌握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和与学习发展相关三个领域里表现出不同的思想行为特点。教育管理工作者在确立合作、理解的交往文化,为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以及实行形式多样的导师制,引导学生思想行为健康、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师生交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70-03
大学师生交往问题涉及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它既是教育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师生交往中大学生思想行为研究无论是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还是思想政治实践领域教育改革的推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生交往为了解、探析、掌握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90后是指我国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2008年左右90后学生开始进入大学学习。“90后大学生成长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年代,生活在社会的竞争性日益加剧、人们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的环境,不可避免地受到竞争、求利、享乐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氛围的影响”。[1]同时,互联网技术是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联系显得更加紧密,先进的思想、前沿的观念被更多的90后大学生所了解和掌握。90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掌握并正确对待这些大学生所体现出的新思想行为特点。
一、研究设计
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大学生相比较,开放与务实是90后大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尤为突出的特点。在此精神的指引下,师生交往中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出现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开放与务实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开放和务实的职业规划意识,对网络科学技术媒介使用率提高等特点。为了更加贴近我国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研究,根据大学师生交往的不同内容,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划分为课堂学习、课外学习、与学习发展相关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课堂内师生交往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最传统的交往类型。课堂外师生交往包括了师生科研活动和师生实践交往。学习相关交往从空间上进一步扩大了师生交往的范畴,有利于更全面了解师生交往活动中大学生新思想行为特点。研究对象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90后大学生。
二、师生交往中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研究
(一)课堂学习中的师生交往
“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缺乏交往的高校课堂教学并不符合师生的共同需要”。 [2]现实的课堂师生交往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理念一定程度上左右了高校课堂中的师生交往。探究90后大学生师生交往中思想行为真实状况更加有利于研究者掌握其思想行为特点。
1.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以往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感触就是课堂气氛沉闷。大学课堂气氛不活跃不仅成为教师首先要注重改善的问题,同时也是教育改革过程中需着重探讨的内容之一。在高校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对师生互动的高度重视下,90后大学生的课堂教师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为90后大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2.师生交往目的更加多样化。师生课堂交往是指师生在交往过程中进行的知识生成、思想碰撞、精神交流以及情感升华的活动。总体来看,90后大学生在师生交往中掺杂了更多功利性目的。尤其是学生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些目的主要表现在获得更多的知识,突出自我,显示实力,获得较高分数等。从现实交往目的出发,我们可以挖掘这些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对探析大学生思想行为有重要意义。
3. 大学师生交往媒介更为丰富。“网络已经渗透到了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化、信息化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3]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现代化科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起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不仅运用传统的PPT等教学媒介,还积极试点MOOC、博客、微信等教学媒介方式。现代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固有模式,引入了最前沿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媒介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课堂外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相比较其他年龄阶段的大学生而言,90后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更为丰富。眼界更为开阔的90后大学生将关注内容开始转向课堂外的拓展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
1.课堂外师生交往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90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或志愿者活动等活动的积极性增加,调查中有80%的大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有93%的学生参加过社区服务或志愿者活动。所调查90后大学生中有68%与教师共同参加社团活动、主题晚会活动。这些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更为健全的思想品格。
2.师生实践活动更加具有时代性。现代大学师生处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大学师生实践活动将自我的时代风尚与我国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既热心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又将创新理念融入实践活动当中去。随着大学师生各自主体意识的逐步增强,要求大学师生具有自主性、独立性、选择性。师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始向着体现彼此主体地位,显示各自民主意识的方向发展。大学师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创新精神逐步将实践活动的效果发挥到最佳状态。总之,大学师生实践活动过程中,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同时又未脱离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范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3.知识学习在课堂外继续延续。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4]师生间科研活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师生课外交往的主要类型之一。通过师生科研活动,一方面大学生能够学习到研究方法并增长自己的科研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科研品格中获得启迪。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在与学生思想碰撞中得到新的启发,出色地完成科研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自控能力却相对较弱而性格上又更加逆反”,[5]应对90后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加以密切的观察,并予以积极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克服90后大学生自身缺点所带来的课外活动盲目性与散漫性。
(三)与学习发展相关内容
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涉及内容较为广泛,除了固定的课堂内学习和课堂外实践、科研等活动外,90后大学生就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规划等内容与教师之间进行积极的交往活动。
1.师生进行与学习相关的交往方式增多。90后大学生的与学习发展相关内容形式不断增多。学生参与各类学术、专业设计竞赛,报考专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考试,辅修第二学位或专业的人数增多。在与学习相关活动中90后大学生获得教师的指导,师生交往频率增多了。
2.人生观价值观探讨升华了师生之间的情谊。“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中人生信仰迷失、道德知行不一、休闲阅读欠缺、心理亚健康明显等问题,已逐渐上升为突出的青年问题与社会问题”。[6]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受到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极大。健全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90后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与任课教师讨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问题的占到75%;与辅导员、班主任讨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问题的占到73%。恳切的探讨促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3.职业规划意识逐渐凸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自身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就业愿望与现实脱节严重。在此背景下,社会、高校、学生共同投入职业规划教育的活动当中。经过不懈的努力,职业规划教育在90后大学生中的效果明显。调查显示,与任课教师讨论自己职业计划的90后大学生占到88%。通过对职业规划内容的探讨,师生双方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了解,教师指引90后大学生走出迷茫,重新找到学业与生活的方向。
三、启示与建议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准备承担成人责任的过渡期,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期”。[7]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关系到这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面对他们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建立起合作、理解的交往文化,实行形式多样的导师制,引导学生思想行为健康、全面发展。
(一)确立合作、理解的交往文化,为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现阶段大学中,合作和理解在师生间存在缺失的状况。一方面,由于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个性表现的欲望强烈,不善于与其他人进行合作。适当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改善学生内向的思想状况,促进师生关系的更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理解是现阶段的大学师生之间亟待确立的内容。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回答问题不好等就否定学生,而是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与肯定,并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讨论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也应给予教师信任与理解,尊重教师的工作,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的气氛。科学研究活动中,理解同样重要。考虑到学生没有丰富的研究经验,指导教师应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教导。因此,师生之间进行合作的时候需要相互理解、相互鼓励,共同完成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通过合作、理解文化的建立,为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二)实行形式多样的导师制,引导学生思想行为健康、全面发展
90后大学生管理可以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建立学生与教师交流的灵活机制,使大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了解和对话中,完善自身思想行为,健康、全面发展。
为90后大学生建立生活的“导师制”。生活中,导师针对本科学生在个性上比较强的特点,指导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真诚的与他人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发明创造,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该制度帮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为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
为90后大学生建立学习“导师制”。该制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导师指导学生的人数比较小。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做到因材施教。导师依据所负责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发挥出个性特点。另外,增强了导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导师对学生心态及时的了解,能够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
为90后大学生建立科研“导师制”。建立科研导师制是国际高等教育管理中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趋势。这种方式解决了传统班级授课制模式下学生缺乏科研活动能力的问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利用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3] 万美容,曾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11.
[2] 杨鲜鲜.交往—发展理论下的高校课堂教学及评价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1.
[4] 彭元.雅斯贝尔斯的大学观念解读[J].现代大学生教育,2005(2):87.
[5] 欧阳丹丹.90后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与引导[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6):95.
[6] 曾兰,彭红艳,万美容.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自我认知[J].大学生研究,2015(10):98.
[7] 付博娜.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教育途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6):218.
[责任编辑:钟 岚]
[摘 要]师生交往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同时还为了解、探析、掌握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和与学习发展相关三个领域里表现出不同的思想行为特点。教育管理工作者在确立合作、理解的交往文化,为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以及实行形式多样的导师制,引导学生思想行为健康、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师生交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70-03
大学师生交往问题涉及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它既是教育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师生交往中大学生思想行为研究无论是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还是思想政治实践领域教育改革的推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生交往为了解、探析、掌握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90后是指我国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2008年左右90后学生开始进入大学学习。“90后大学生成长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年代,生活在社会的竞争性日益加剧、人们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的环境,不可避免地受到竞争、求利、享乐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氛围的影响”。[1]同时,互联网技术是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联系显得更加紧密,先进的思想、前沿的观念被更多的90后大学生所了解和掌握。90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掌握并正确对待这些大学生所体现出的新思想行为特点。
一、研究设计
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大学生相比较,开放与务实是90后大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尤为突出的特点。在此精神的指引下,师生交往中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出现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开放与务实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开放和务实的职业规划意识,对网络科学技术媒介使用率提高等特点。为了更加贴近我国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研究,根据大学师生交往的不同内容,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划分为课堂学习、课外学习、与学习发展相关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课堂内师生交往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最传统的交往类型。课堂外师生交往包括了师生科研活动和师生实践交往。学习相关交往从空间上进一步扩大了师生交往的范畴,有利于更全面了解师生交往活动中大学生新思想行为特点。研究对象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90后大学生。
二、师生交往中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研究
(一)课堂学习中的师生交往
“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缺乏交往的高校课堂教学并不符合师生的共同需要”。 [2]现实的课堂师生交往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理念一定程度上左右了高校课堂中的师生交往。探究90后大学生师生交往中思想行为真实状况更加有利于研究者掌握其思想行为特点。
1.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以往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感触就是课堂气氛沉闷。大学课堂气氛不活跃不仅成为教师首先要注重改善的问题,同时也是教育改革过程中需着重探讨的内容之一。在高校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对师生互动的高度重视下,90后大学生的课堂教师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为90后大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2.师生交往目的更加多样化。师生课堂交往是指师生在交往过程中进行的知识生成、思想碰撞、精神交流以及情感升华的活动。总体来看,90后大学生在师生交往中掺杂了更多功利性目的。尤其是学生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些目的主要表现在获得更多的知识,突出自我,显示实力,获得较高分数等。从现实交往目的出发,我们可以挖掘这些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对探析大学生思想行为有重要意义。
3. 大学师生交往媒介更为丰富。“网络已经渗透到了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化、信息化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3]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现代化科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起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不仅运用传统的PPT等教学媒介,还积极试点MOOC、博客、微信等教学媒介方式。现代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固有模式,引入了最前沿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媒介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课堂外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相比较其他年龄阶段的大学生而言,90后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更为丰富。眼界更为开阔的90后大学生将关注内容开始转向课堂外的拓展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
1.课堂外师生交往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90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或志愿者活动等活动的积极性增加,调查中有80%的大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有93%的学生参加过社区服务或志愿者活动。所调查90后大学生中有68%与教师共同参加社团活动、主题晚会活动。这些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更为健全的思想品格。
2.师生实践活动更加具有时代性。现代大学师生处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大学师生实践活动将自我的时代风尚与我国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既热心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又将创新理念融入实践活动当中去。随着大学师生各自主体意识的逐步增强,要求大学师生具有自主性、独立性、选择性。师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始向着体现彼此主体地位,显示各自民主意识的方向发展。大学师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创新精神逐步将实践活动的效果发挥到最佳状态。总之,大学师生实践活动过程中,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同时又未脱离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范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3.知识学习在课堂外继续延续。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4]师生间科研活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师生课外交往的主要类型之一。通过师生科研活动,一方面大学生能够学习到研究方法并增长自己的科研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科研品格中获得启迪。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在与学生思想碰撞中得到新的启发,出色地完成科研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自控能力却相对较弱而性格上又更加逆反”,[5]应对90后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加以密切的观察,并予以积极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克服90后大学生自身缺点所带来的课外活动盲目性与散漫性。
(三)与学习发展相关内容
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涉及内容较为广泛,除了固定的课堂内学习和课堂外实践、科研等活动外,90后大学生就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规划等内容与教师之间进行积极的交往活动。
1.师生进行与学习相关的交往方式增多。90后大学生的与学习发展相关内容形式不断增多。学生参与各类学术、专业设计竞赛,报考专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考试,辅修第二学位或专业的人数增多。在与学习相关活动中90后大学生获得教师的指导,师生交往频率增多了。
2.人生观价值观探讨升华了师生之间的情谊。“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中人生信仰迷失、道德知行不一、休闲阅读欠缺、心理亚健康明显等问题,已逐渐上升为突出的青年问题与社会问题”。[6]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受到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极大。健全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90后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与任课教师讨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问题的占到75%;与辅导员、班主任讨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问题的占到73%。恳切的探讨促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3.职业规划意识逐渐凸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自身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就业愿望与现实脱节严重。在此背景下,社会、高校、学生共同投入职业规划教育的活动当中。经过不懈的努力,职业规划教育在90后大学生中的效果明显。调查显示,与任课教师讨论自己职业计划的90后大学生占到88%。通过对职业规划内容的探讨,师生双方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了解,教师指引90后大学生走出迷茫,重新找到学业与生活的方向。
三、启示与建议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准备承担成人责任的过渡期,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期”。[7]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关系到这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面对他们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建立起合作、理解的交往文化,实行形式多样的导师制,引导学生思想行为健康、全面发展。
(一)确立合作、理解的交往文化,为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现阶段大学中,合作和理解在师生间存在缺失的状况。一方面,由于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个性表现的欲望强烈,不善于与其他人进行合作。适当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改善学生内向的思想状况,促进师生关系的更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理解是现阶段的大学师生之间亟待确立的内容。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回答问题不好等就否定学生,而是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与肯定,并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讨论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也应给予教师信任与理解,尊重教师的工作,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的气氛。科学研究活动中,理解同样重要。考虑到学生没有丰富的研究经验,指导教师应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教导。因此,师生之间进行合作的时候需要相互理解、相互鼓励,共同完成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通过合作、理解文化的建立,为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二)实行形式多样的导师制,引导学生思想行为健康、全面发展
90后大学生管理可以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建立学生与教师交流的灵活机制,使大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了解和对话中,完善自身思想行为,健康、全面发展。
为90后大学生建立生活的“导师制”。生活中,导师针对本科学生在个性上比较强的特点,指导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真诚的与他人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发明创造,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该制度帮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为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
为90后大学生建立学习“导师制”。该制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导师指导学生的人数比较小。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做到因材施教。导师依据所负责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发挥出个性特点。另外,增强了导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导师对学生心态及时的了解,能够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
为90后大学生建立科研“导师制”。建立科研导师制是国际高等教育管理中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趋势。这种方式解决了传统班级授课制模式下学生缺乏科研活动能力的问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利用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3] 万美容,曾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11.
[2] 杨鲜鲜.交往—发展理论下的高校课堂教学及评价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1.
[4] 彭元.雅斯贝尔斯的大学观念解读[J].现代大学生教育,2005(2):87.
[5] 欧阳丹丹.90后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与引导[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6):95.
[6] 曾兰,彭红艳,万美容.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自我认知[J].大学生研究,2015(10):98.
[7] 付博娜.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教育途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6):218.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