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开启学堂乐歌之潮流
陈胜
【摘 要】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作为来自西方国家的音乐形式之一,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音乐艺术形式,使中国音乐开始了变异和蠕动,对我国近代音乐初始阶段的代表——“学堂乐歌”产生了多方面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学堂乐歌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02-01
一、音乐思想的启迪
传教士从事音乐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用音乐来辅助传教,使中国“大众可以同唱圣诗,颂赞天父”,其在客观上促进了音乐教育在中国社会的普及和发展。传教士在利用音乐“感化人心而颂扬上帝”的同时,对音乐的社会、道德、心理、娱乐和民族主义的功用也有所涉及。美国传教士狄就烈认为,中国儿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需要内容健康向上、形式欢快愉悦的休闲娱乐歌曲,所以她鼓励学生创作和表演内容健康向上但诙谐幽默的歌曲。
在她看来,乐本是要紧的,是有许多用处的,不论男女老幼,都可以用。当人闲暇无事,正好唱诗。一来,省得虚度光阴。二来,也省得闲时去做坏事。乐是最能激发喜乐的心,人老有可喜的事,自然唱起诗来,表出他心中的意思,如是喜乐的心,更加喜乐。就是那不乐的人,听见这喜乐的乐声,也就生出快乐来了……如是,众人虔诚的心,自认也就激动起来了①。
狄就烈这一利用唱歌来唤醒向上精神、调节学生性情、培养道德情怀的主张对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倡导者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如在1906年出版的《学校歌唱集》的“编者大意”中就说到“乐歌之作用,最足以发起精神,激扬思想。”学校歌咏的主要功用之一是“开展其(儿童)胸襟,俾不致有萎靡不振之态。”②黄子绳在1905年出版的《教育歌唱集》的序言中也说到:“有一事而可以养道德、善风俗、助学艺、调性情、完人格,集种种不可思议之支配力者乎?曰有之,厥惟音乐。”③
除此之外,士狄就烈还认为,中国近代之所以屡屡遭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其缺少刚毅雄壮的爱国歌曲有着很大的关系。她鼓励学生填写和创作具有爱国思想的歌曲。在“文会馆唱歌选抄”的十首乐歌之中,《恢复志》《爱国歌》《得胜歌》就属于爱国性的歌曲。教会音乐所表现出的这种富国强兵的思想,正是后来学堂乐歌的主要思想。
二、新的乐歌形式的出现受教会音乐的影响
学界对“学堂乐歌”的通识是,“学堂乐歌”是产生于20世纪初期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采用日本、欧美曲调填词而形成的一种歌唱形式。然而前文所提到的《文会馆志》中“文会馆唱歌选抄”的10首“乐歌”这一新史料的发现,使我们可以得出一种新的历史结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堂是我国早期“学堂乐歌”的策源地④。
《文会馆志》中的“文会馆唱歌选抄”的10首歌曲曲调,大多根据赞美诗曲调或欧美歌曲填词。钱仁康先生认为:“第一首《乐赴天城》的原曲是Stephan Foster(1826-1964)的《Old Folks at Home》;第十首《爱国歌》的原曲是英国国歌God Save the King”⑤。
教会学校这种对赞美诗旧词填曲的创作方式,对后来的“学堂乐歌”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我国早期学堂乐歌作者如李叔同、沈心工等都曾选用赞美诗填词创作。李叔同的《国学歌唱集》中的《无衣》的曲调便是选自美国作曲家萨拉·哈特(Sarah Hart)所做的赞美诗《Little drops of water》,《心工歌唱集》中的《青蛙》《卖布》《新年》等都是由赞美诗选取填词的歌曲⑥。
基督教音乐主要采用的是集体歌咏的演唱方式,所唱赞美诗多为多声部合唱。这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种非常新颖的演唱方式,这种集体歌咏的方式对鼓舞士气、宣传新思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后来“学堂乐歌”中的一种重要演唱方式。
学堂乐歌时期,影响比较大的歌集中都有合唱歌曲。如丰子恺、裘梦痕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收录的五十首歌曲中,有二十首是合唱曲;钱君匋编的《中国名歌选》,收录了42首歌曲,其中有23首合唱曲。可见,教会学校的集体歌咏方式和多声部音乐在学堂乐歌时期得到了确立和很好的发展。
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虽以传教为最初目的,但是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不但为我国带来了先进西方音乐形式,对我国的传统音乐也是借鉴吸收。其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的音乐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对后来的“学堂乐歌”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从客观上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张静蔚.《圣诗谱》补序[A].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19[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1998.94.
②同①,P156.
③同①,P147.
④刘再生.我国近代早期的“学堂”与“乐歌”——登州《文会馆志》和“文会馆唱歌选抄”之史料初探”[J].音乐研究(季刊),2006(3).
⑤同④.
⑥徐玲.近代基督教音乐对学堂乐歌的影响[J].渤海大学学报,2007(3).
作者简介:
陈 胜(1991-),女,汉族,湖南益阳人,本科学历,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