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平民化”的正确表述

艺凡
近年来,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特点赢得观众的喜爱,大量有个性、传播风格“平民化”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运而生,然而有些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在“平民化”表述方面的一些做法却值得商榷。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只有理解正确的“平民化”表述方式,才能保证良好的传播效果。
“平民视角”的表述要符合语言规范
“平民视角”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观念定位,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真诚、平等的表述,可以获得观众心理上对其“朋友身份”的认同,引发观众的收视兴趣和参与愿望,从而为民生新闻节目树立起真正的亲民形象,使民生新闻节目的公信力得以提升,使观众对主持人产生信任感,在传受双方之间产生感情联系和情绪互动。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定位决定了主持人的语言表述要“平民化”,但这个“平民化”表述要符合语言规范。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背离了“规范化”的原则,有的盲目模仿港台腔,开始还新鲜,久了惹人烦。有的是学生腔,比如介绍烹饪加调料时说“二分之一勺”,老百姓没有这么说话的,都会说“半勺”。还有的模糊方言的语用层面和语用范畴,特别是在一些用地方方言拍摄的影片诸如《疯狂的石头》大火之后,不少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普通话节目中随意照搬和效仿,造成地方方言的滥用。当然,笔者这样说并不是一概反对方言节目,在一些地方台和方言区,纯粹的方言节目中主持人使用方言无可厚非。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办民族语言节目也是如此。反之,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方言的随意过度使用就有违新闻传播的基准,而且进入传播覆盖范围的外来人员听不懂方言,这都让新闻的传播效果打了折扣。
新闻节目主持人使用的语言应该大众化,通俗易懂,是广大观众都能听得懂的语言。语言“规范化”是对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是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平民化”表述的前提和基础。关于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要求,原《东方时空》制片人时间有一个很好的解读:“中国传媒语言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的出现,依靠的正是电视纪实语言的魅力,做这样节目的主持人的素质异常难得,既要幽默机智,又不能出格;既要自然真诚,又能深入浅出和善于引导。”因此,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需要牢记,新闻传播主持人的语言既是通俗的,具有信息交际功能,又是审美的,具有愉悦和教化功能。主持语言是口语,但它不同于原始状态的完全生活化的口语,它是规范化了的文雅的口语。俗与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二者只有完美结合和谐统一,才能雅俗共赏。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只有自然大方,语调节奏运用规范得体,才能让观众听起来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
“民生内容”的表述不能迎合低俗
由于对“平民化”的价值判断还存在不同的看法,民生新闻的“民生内容”的“碎片化”“边缘化”等判断错位所带来的隐忧日益显露。一些生活琐事、明星绯闻等低俗内容充斥荧屏,迎合了少数观众的喜好。有些主持人的表述方式也偏向“娱乐化”,自认为是“个性”“风格”的体现。他们说话肤浅、格调庸俗,有的调侃过度,有的举例不当,甚至频频出现耍贫嘴式的调侃,嬉皮笑脸地“戏说”。笔者曾看过某地方台的一档民生新闻节目,里面有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个村偷牛贼猖獗,老乡们只好挽着牛缰绳睡觉。新闻结束后,主持人点评道:“逮住这几个,我给他们拴上环,让他们犁地去。”观众对这种点评虽然会印象深刻,但会感到不舒服。这名主持人已经不是“播新闻”,也超越了“说新闻”,而是在“表演”新闻,把新闻节目“低俗化”了。孟非曾在“首届中国电视十大名牌栏目名主持讲坛”上说的一句话,“主持人不能一味迎合公众对娱乐性的需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当下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发展的偏轨。
有些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以为观众喜欢看热闹,要想吸引观众就一定要足够的热闹,于是“个性化”“娱乐化”“表演型”的表述方式在民生新闻的播报中屡见不鲜,有说方言的、讲评书的,有说单口的、逗哏捧哏的,真是“说学逗唱,样样能上”,好不热闹。更有甚者,为了制造一时的轰动,不惜拿血腥、暴力、惊悚甚至色情来充当诱饵,大量运用光鲜离奇的娱乐手段、悬疑刺激的故事情节、暧昧煽情的表述方式,迎合观众猎奇、窥探的心理,把民生新闻做成了“低俗新闻”。但是,事实证明,仅仅通过制造对观众视觉、听觉的“冲击力”来提高收视率的节目注定是短命的。观众一旦对这类“新型”播报方式感到不过如此后,必然生厌,真正有生命力的民生新闻节目无一不是以真实、真诚、真心取胜。只有新闻节目内容不断创新,新闻节目主持人急大家之所急、想大家之所想,真诚面对观众,才能长久吸引观众的眼球。
民生新闻并不排斥政策指导性的“硬新闻”,但需要把握住民生视角,在处理这些新闻时注意寻找更小的切口,以老百姓关心的内容为话题,用老百姓能理解的语言说明白。敬一丹在主持《焦点访谈》节目时,把编导写的开头语“国务院今天发布通告,我国的人口普查从某年某月某日开始,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普查”,处理为“观众朋友,从某年某月某日开始,没准就会有人敲您的家门,他们呢,就是人口普查员,从这时起,您就参与了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普查”,把本来是政策宣读式的新闻播报变成了平和亲切的信息传递,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是把时政新闻平民化的范例,值得大家学习。
民生新闻主持人在播送和评述新闻过程中采用的平民视角,使主持人的表述方式和叙述结构实现了话语权的社会下移——由文化精英到普通大众,彰显民生新闻的大众价值取向。
“民本取向”的表达不能预设立场
民生新闻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本取向,但是有些民生新闻主持人为了显示自己是平民的代言人,与平民心贴心,有鲜明的平民立场,在播送和评述新闻的过程中,立场预设性往往非常明显。有的主持人片面寻求“为民代言”的报道立场,对一些纠纷往往预设立场,妄加评论。如对医患纠纷就认定是医方的过错;对物业与业主的纠纷就认定物业一方有过错。他们认为,患者、业主是弱势群体,应该支持,有纠纷时指责医疗、物业部门没有错,这样做违背了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患者、业主是弱势群体,而医务工作者、物业人员在“医闹”、赖着拒缴物业费的业主面前也是弱势群体,他们也都是“民”。媒体人在节目中的“为民代言”要言之在理、言之成理,要帮忙、不添乱。
有的主持人片面寻求“为民代言”的报道立场,在一些舆论监督节目的处理上,只乐于倾听和传播某些情绪化的声音,而不去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渠道,在播报时也过多地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这样做虽然容易赢得部分观众,却背离了新闻客观公正的原则,使得民生新闻的主客体间缺少了建设性的沟通。有的主持人片面寻求“为民代言”的报道立场,甚至出现以情代法的现象。在一次大连发生一名小学生在双黄线上被汽车撞伤致死、司机逃逸的交通肇事报道中,电视台采访了学生家长、老师、同学、邻居,都说他是好孩子、好学生,主持人煽情的语言,强忍的泪水都让观众感到逃逸的司机太可恶,把这么好的孩子撞死了,该严惩。可后来的结果是司机仅被依法判刑3年,原来小学生是违章横穿马路应该负全责,司机本来不用担责,但因为逃逸被依法判刑3年,节目不得不重新做出解释。显然,在这一新闻事件的处理上,节目组和主持人都犯了以情代法的大忌。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追求“平民化”传播的过程中要牢记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和自身职责,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才能传播有价值的新闻。
综上所述,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平民化”传播要以平民视角为基础,以观众知心朋友的姿态,通过平民化诠释和本色化的点评,与观众进行平等交流,凸显社会人文关怀、引导主流价值观念,从而使得民生新闻突破“市井新闻”就事论事的层面,给它赋予全新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台)
本文责编:陈道生
相关文章!
  • 《中华瑰宝》杂志创刊首发式暨“

    2016年6月27日,《中华瑰宝》杂志创刊首发式暨“小书架进课堂”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香山举行。《中华瑰宝》杂志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

  • “人肉搜索”立法必要性刍议

    刘漫漫 冯兴吾<br />
    【摘要】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近年来,在互联网领域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已经越

  • 数字出版发展模式创新与实践研

    2016年6月16日上午,数字出版发展模式创新与实践研讨会在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顺利召开,同时,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