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讨论,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潘盛先

    【中图分类号】 G6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1

    数学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法。开展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形成交互式的立体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然而,绝大多数的数学课堂讨论表面上看似热闹,实际上却只是走过场,收效甚微。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让数学课堂讨论真正发挥其独特的教学价值,真正有效?下面,我就课堂讨论谈谈自己在数学课堂实践中做的一些尝试。

    一、精心选择讨论的内容

    课堂讨论是围绕主题展开的。课堂讨论选择的内容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善问、巧问,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我认为选择的讨论内容应该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想要了解的。应尽量选择当堂课学习的重难点、认知易混淆点以及学生思维的深化点和拓展点。讨论的问题必须富有知识结构和思维内涵,而且难易要适当,太难了,学生只能望题兴叹,讨论不起来;太容易了,一下子就得出共识,这种问题也没有讨论的必要。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单元中,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探索时,面对事先准备好的装了部分水的长方体水槽,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果将这三块不同大小的石头放入水糟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同学们历经观察、推测、讨论、验证,发现可能出现的几种状况:(1)完全浸没,水位上升。上升部分的水位体积正好是放入水中的石头的体积;(2)完全浸没,水位上升并溢出。石头的体积等于水面上升部分和溢出部分水体积之和。(3)不完全浸没,没有讨论必要。从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准确把握讨论的时机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时,除保证充足的课堂讨论时间外,还要准确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过早,学生尚未形成知识准备,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显然就没有了讨论的必要性。那么,何时进行课堂讨论才恰当呢?

    (一)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需要共同探究时进行讨论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这时安排课堂讨论,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0没有倒数”这一知识点,我通过假设0有倒数,并让学生找0的倒数,很快学生们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阵营:0的倒数是0;0的倒数是任何数;0没有倒数。讨论的机会就这样有预谋的降临了,真理越辩越明。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交流、讨论、碰撞,最后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教学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学生的思维“路阻”时,需要相互启发时进行讨论

    新教材中有许多开放性的讨论题,这类题目答案多样化,但学生往往考虑问题单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可采用课堂讨论。如五年级在学习了“通分”之后,练习中设计有这样一个拓展题:>( )>,括号里能填哪些数?乍一看,好像没有答案,问题一出顿时就炸开了锅,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冲突,讨论的时机已基本成熟,学生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答案。经过课堂讨论,学生很快想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通过“通分”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课堂的进一步讨论,孩子们发现与之间除了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答案不是唯一。这时教师适时引导“除了使用通分你们还能找到其它的方法吗?”然后组织讨论交流,组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全班交流,很快有同学发现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将和换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发现了与之间还可以填,,……这样每个同学都能获得较为完整的答案,能综合别的同学的意见获取多种方法。通过这个实例可以看出,新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不同层次的知识点,通过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的火花。

    (三)“错点”呈现,需要探究验证时进行讨论

    课堂预设是在课堂教学之前考虑的,而生成的课堂难免出现“不可预约的错误”。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不同的声音,尤其当“错点”呈现之时,教师要学会延迟评判,进行巧妙疏导,让学生们自己通过讨论“错点”,析“错因”,找对策,将它转化、生出新“亮点”,进而自主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练习中出现了这样的一道题:9÷2.5=( )……( )学生当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1)9÷2.5=(3)……(15);(2)9÷2.5=(3)……(1.5);大部分学生得到了第(1)种结果,少部分学生得到了第(2)种结果。针对这种比较典型的现象,我没有立即进行判断,而是提醒学生进行验算辨別。很快学生通过验算,3×2.5+15=22.5,3×2.5+1.5=9判断出(2)式正确,(1)式错误。很显然,得到(1)式结果的学生,没有考虑到余数的取值应取决于被除数的原始数位,针对这两种现象,教师利用这次错误资源创设了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比较、讨论,解决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实施发展性评价,激发讨论的热情

    数学教学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纽带,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对评价形式进行创新的时候,不要忘了一些很好的传统评价方式。如:点头、微笑、眼神、口头与书面结合、当众与个别结合等等。总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过程贯穿着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的人本主义情怀。

    让我们做个有心人,精心选择课堂讨论的内容,准确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实际状况出发,在合作、探究、和谐的课堂讨论氛围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向着更高、更美而努力!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

    李成财摘 要: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概念是高中政治思想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无不具有思想性、时代性、科学

  •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技巧

    陈文青【摘? 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课程标准当中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发展的必要途径。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