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创作的问题与对策
罗峻峰
摘 要: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涌现了一批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主旋律大片,以《战狼2》《湄公河行动》为代表,这些电影普遍以内(中国)/外(他国)冲突作为情节起点,在化解外来挑衅中展开故事,建构强大的国家形象。如果想要继续讲好中国故事,对接本土电影观众需求,我们需要对此叙事策略和类型有所突破,讲述更多源于当下我国社会生活“内部”的故事,挖掘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题材,同时在以往主旋律电影战争片、动作片主导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电影类型。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电影题材;电影类型
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国电影产业当前最重要的课题。伴随全球化进程,中国更深地融入地球村,国家形象是当今国际交往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改革开放40年大国崛起带来的国家自信成为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创作的主要题材。《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2》都是杰出代表,前所未有地赢得了市场和口碑双丰收。面向新时代的电影市场,主旋律电影要继续燃情上演,持续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反思当前创作的不足,制定更具竞争力的创作策略。
1 当前主旋律电影创作中的局限
1.1 偏重采用内/外冲突结构电影叙事
从电影叙事的角度看,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2》,新晋几部高票房主旋律电影具有明显的共性:外来挑衅形成电影叙事的起点,情节走向随着我国军人的救援和拯救逐步展开。紧张的人物关系源自中外双方的对立。外方为叙事中的反动角色,英雄角色则由中方来演绎。追求和平、正义的国家形象在中国军警隐忍、勇敢的言行上得以具象化。爱国主义是主要情感价值。从票房来看,这样的策略是成功的。积贫积弱多年的文化心态让观众对中外二元对立的叙事有惯性认同,同时也潜藏风险。
首先从现实环境看,“境外困境”对大多数国内观众来说是陌生的,概率极低的想象性事件,接近性心理倾向弱,共鸣度随之会降低。
其次从电影市场观众数据看,猫眼近4年连续调查显示,主流群体为90后,19~29岁的人群占据半壁江山。他们成长于欣欣向荣的社会环境中,对沉重悲情的家国集体记忆的体悟并不深刻。中华/西方列强这组对立阵营在互联网原住民眼里也不是必然的存在。加上当前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完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削弱了延续挑衅侮辱/防守回击叙事策略的现实基础。
最后从艺术创新看,接二连三的作品在情节设计上互文,就会形成程式化,造成套路疲惫,破坏观影体验。银幕上的中国故事窄化为中国军警故事、正邪较量的故事,失去更广阔的价值和更宏大的万象,最终失去市场的热情。因此,我们需要用更宽广的思维、创新意识来建构中国故事,寻求多元叙事。
1.2 电影类型单薄,不够丰富
类型化是中国电影业近20年才逐渐建立起来的自覺意识,本土电影在类型上一直都有多元化不足的短板,主旋律影片更是如此。自1987年主旋律概念被提出来后,近30年的实践中,除纪录片外,以彰显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和党领导优越性为内容、爱国主义为核心情感价值的主旋律故事片,在主导类型为战争片和情节性弱的优秀人物传记,典型如《集结号》《大决战》系列、《焦裕禄》《任长霞》等。
近年来一系列主旋律故事大片形成了动作片集合,代表作有《湄公河行动》《战狼2》,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主旋律电影类型,但是相对于商业电影,中国故事的扮相仍然显得单一。这一点不妨借鉴好莱坞的经验。好莱坞众多电影也是美国国家形象的宣传平台。他们不仅用战争片彰显美国军力,也用罪案片来宣扬他们的司法制度,用科幻片来体现他们国防安全能力,用灾难片来炫耀他们的科技水平,其类型的丰富程度基本等同于商业片。
类型是商业电影市场成就的重要策略,类型意味着特定的观众市场,类型丰富,意味着主旋律电影可以渗入更多的观众细分市场,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也要用多种类型来讲好属于我们的故事。
2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建议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今后的主旋律电影创作,可将以下两方面作为突破口:
2.1 题材上拓宽,立足本土,发掘当下,艺术地表达我国社会内部、现实生活的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对主旋律电影创作很有指导意义。美好的祖国并不需要通过国际外部提示才能被感受,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力强盛是中国人民源于日常、发自内心的感受。眼光向(国)内,就能捕捉到很多美好故事。
第一,讲好制度自信的故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推进各领域体制改革,使我们的国家治理更具现代性,带动社会全面进步,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制度自信。电影人需要围绕制度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2017年由苗月执导、王学圻主演的电影《十八洞村》可以称为近年折射制度自信的佳作。故事围绕退伍兵杨英俊和乡亲脱贫致富的历程展开。从叙事看,冲突来自我们自己现实的生活,存在于自然条件的贫瘠和摆脱贫困的愿望中,人物关系也没有处理为对立的双方,没有你死我亡的惨烈,寻找脱贫方案一波三折,人物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形成电影张力,吸引观众看下去。
这部电影并不是对政府脱贫战略图解的宣传片。让人们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功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在,精准扶贫是实现制度优越的战略选择。影片让我们看到的是村民怎样和政府帮扶力量共同努力,因地制宜地摸索造田、网销地方特产这些脱贫计策的过程。故事的着力点不在于志愿者小龙个人,而是脱贫过程、村民变化的过程,这样处理人物关系有利于引导观众理解政府脱贫战略本身,而不是特定的救世英雄。这样也使该片的情感价值更饱满,不仅彰显了中国普通大众自强坚韧的民族个性,也生动展现了我国政府关注民生幸福、实现共同富裕而做出的努力和决心。同时,影片诗意般的视觉效果、演员细腻入神的表演广为观众称道,华表奖荣誉实至名归。
早在《秋菊打官司》作品中,制度自信就有所表现了。影片没有树立某个为民申冤的包青天形象,力图把观众的注意引入农村法制建设推进的现实中,在国家治理层面展示乡村社会的进步。但是总体来说,表达制度自信题材的主旋律影片还是太少。好莱坞的众多电影,个人英雄主义突出,不过这些电影通常会把英雄的力量一分为二,其一是英雄个人能力,其二是制度的授权。比如《十二公民》中的陪审团制度,比如《聚焦》中的言论自由制度,即使是超级英雄,都庇护在神盾局的组织旗下。这就是电影中美国至上的心态来源。所以我们要学习这样的叙事,多讲制度优越的故事。同时不能把这类题材简约化处理为特定优秀人物的传记,个人被突出而约束了对制度的表达空间,弱化了制度能量。《十八洞村》《秋菊打官司》的经验值得推广。
第二,重视行业题材的拓展,讲好文化自信的故事。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Raymond Henry Williams提出文化就是“我们整体的生活方式”,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劳作中。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发生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再也不能用工农兵学商来简化大家的社会属性。现代化促成社会精细分工,产生了新行业和职业,人们的社会身份更加繁杂,席卷各行业阶层的创新变革精神,最终汇聚成科技、经济、商业、教育等多领域成果。我们有互联网巨头BAT,引领5G的华为,“你学不来的”的海底捞,热心科普的守望者志愿队,拳王、魔术师……正是他们,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主旋律影片应该把多种行业职业的生态展示出来,使“中国人”的身份丰富起来,而不仅是革命领袖、军警战士、优秀干部。
以美国励志电影为例,《星际迷航》中的科学家、宇航员,《华盛顿邮报》中的记者,《舞出我人生》中的舞蹈者,《百万美元宝贝》中的女拳手,《死亡诗社》中的老师,《幸福来敲门》中的销售员,《心灵点滴》里的医生,《沉默的羔羊》中的警察,各色人等在释放美国能量。我们要追求主旋律电影深切的共鸣,摆脱遥远的感动,就要重视行业职业题材,让观众看到自己的身影、追求,甚至困境,引起情感认同和自我肯定,试想有这样多不同的好人一起生活和努力,这样的社会和国家怎么不让我们自豪和自信呢?
2019年博纳影业的《烈火英雄》在行业题材上就做了尝试,首次把消防领域引入观众视线,让我们看到了消防队员们的无私勇敢艰辛。有这样守卫着我们的人,观众对国家和党领导的自信油然而生。对应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主旋律影片要努力用更为多元的身份来演出中国故事。
2.2 类型上,探索主旋律电影的多元化主旋律类型
第一,主旋律电影要尝试新的类型。20世纪90年代战争片和人物传记片之后,主旋律电影迎来的类型突破莫过于动作片,《湄公河行动》《战狼2》都是典范。2018年《流浪地球》将科幻片引入主旋律电影领域。2019年,观众记忆深刻的莫过于《烈火英雄》和《中国机长》。它们都采用了灾难片类型,演绎中国故事。自1996年《紧急迫降》之后,该类型在主旋律电影中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灾难片由于场景逼真,视觉冲击力强,沉浸体验深刻。救助队伍的使命感和救助的艰辛非常具有感染力,很容易实现主旋律电影净化和认同的功能。
新类型能使主旋律影片焕发新的吸引力,体现主旋律影片创作的创新意识,也是主旋律电影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策略。我们可以借鉴商业片的成功经验,比如我国罪案片已有不少电视剧制作经验,主旋律电影可以在该类型上大胆尝试。
第二,利用本土电影既有优势类型,加入时代元素。20世纪80年代中国有两部杰出的影片,《甜蜜的事业》和《瞧这一家子》,分别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工业现代化进,在类型上都属于喜剧片。喜剧片正是本土电影所长。根据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的《中国电影產业研究报告》显示,喜剧片连续多年在本土电影票房榜上独占鳌头,我国观众对本土喜剧片接受度很高,即使遭遇好莱坞大片,也常常能取胜。这样的国产优势类型却没能在主旋律影片中作出很大贡献,不能不说非常遗憾。
2018年底《春天的马拉松》上映,该片体现的是我国政府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成果。影片以村长马春天筹备国际马拉松分站赛事过程为主线,把农村中公务管理、村民间氏族关系、家庭关系等多个问题连缀起来,展现了新农村政务治理的现代性。该片虽不是“巨制大作”,但轻喜剧特征明显,颇具可看性。片中呈现的喜剧因素都源于村民生活日常,不用网络段子,不生硬,喜感尤为真实,共鸣度高。同时,该片融入了“奇观”意识,细致呈现了当地农村婚嫁习俗、地方戏、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这些元素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使并不波澜壮阔的家常画面更丰满,更吸引眼球,体现出创作团队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我们身边发生的进步都是令人喜悦的,本土电影在喜剧片类型上又比较擅长,主旋律影片完全可以将二者结合,讲好中国故事。
2018年《电影促进法》颁布实施,意味着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主旋律电影也需要通过不断自我反思、更新,实现题材、类型的突破,在美学、文化等方面找到新路径,在全新的历史语境中提升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尹鸿,梁君健.新主流电影论: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J].现代传播,2018(07):82-87.
[2] 汪荣.类型叙事、跨地生产与青年消费——“主旋律”电影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影评介,2018(24):64-68.
[3] 丁牧,陈默.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现实困境和历史思考[J].电影文学,2016(01):10-12.
[4] 兰健泽.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困境与超越[J].电影评介,2015(05):72-73.
[5] 饶曙光.主流电影体系建构与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J].电影新作,2013(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