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设计师”那样

    袁丹萍

    

    

    

    一、缘起

    幼儿园的大门口有一座“花果山”,那是孩子们特别喜爱的一块户外游戏场地。到了大班,孩子们尝试进行新游戏的探索。几个孩子注意到“花果山”上有山有树,产生了在山顶建造“树屋”的想法,并做了大胆的建构尝试。游戏的成功引发了更多孩子的兴趣。同时,在这段经历中,孩子们积累了不少游戏经验。一方面,他们对建构材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充分探索了园内各种常见的低结构游戏材料;另一方面,他们对空间建构作了一定的探索,积累了初步的空间概念、有关几何的认知经验和一定的空间建构技巧。

    然而,“花果山”上空间有限,只能容纳少数孩子进行建“树屋”活动。既要具有挑战性的地形,又要能够容纳更多的孩子进行游戏活动,哪里合适呢?经过多次讨论和实地考察,孩子们的目光落到了幼儿园里那个8、9平方米大的小池塘上(图1)。能不能在小池塘上尝试建房子?有孩子甚至说:“我们可以建一座水上乐园呀!”

    二、建造“水上乐园”

    建造“水上乐园”这个疯狂的想法在孩子们中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用什么材料来建房子?材料从哪里来?房子建在小池塘的什么地方?建一座什么样的房子?……孩子们七嘴八舌,提出了很多不错的想法,但大多各说各的,既没有对提出的众多想法作合理的判断,也没有对一些好的建议作进一步的探讨,而是停留在个体零散的空想阶段。

    孩子们满怀期待,兴奋地开始直接尝试。教师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发现游戏前那场激动人心的讨论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大家都只顾着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对于本次游戏的终极目标——在小池塘上搭建“水上乐园”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回到活动室分享完经验后,我说:“你们的想法都很有意思,但该怎么做才能在玩的时候实现这些想法呢?”班上的“头脑担当”天天想了想说:“大家的想法太多了,人也太多了。我觉得我们需要分组再讨论一下到底听谁的,然后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天天的提议立马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看得出来,孩子们已经感觉到了集体行动前统筹规划以及制定计划的重要性。于是,孩子们分组再讨论,并找来纸笔,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小小“设计师”崭露头角(图2)。

    ●设计图上画什么——放手探虚实,引导显需求

    一开始,在不了解孩子们对于设计图的认知水平及具体的设计意图时,我未多加干预,而是希望看见孩子们最真实的原有水平和需求后,再进行有目的的引导。结果,孩子们只在设计图上画了一个长方形表示小池塘,又在里面填充了很多线条和图形(图3)。他们解释这些是需要用到的材料——长木板、轮胎以及它们的布局,看起来随意无序。而左下角带有竖线条的正方形,他们说这是房子所在的位置。

    到了实际游戏的时候,孩子们很快发现这种设计图根本用不上。一方面,这份设计图传递出的主要信息是建构材料,但当孩子们好不容易搬来了许多长木板和轮胎后,却站在池塘边上无从下手。因为他们发现按照设计图操作的话,小池塘里只会出现一堆乱放的木板和轮胎;另一方面,设计图上只有一个小小的正方形表示房子的位置,对于要搭建怎么样的房子,孩子们依然一头雾水。显然,这份设计图并不能帮助他们实现心中的“水上乐园”梦想(图4)。

    该怎么画设计图呢?面对一张张疑惑的脸,我问孩子们:“你们想想为什么要画设计图?设计图上应该主要画什么?”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逐渐意识到画设计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自己实现建构目标,而不是像写生那样还原游戏场景,更不是为了画面的丰满而随意填充线条或图形。同时,他们也明白了设计图上要突出建构主体,他们的目标是在小池塘上搭建一座“水上乐园”,那么,设计图上应该主要画他们要搭建的房子的样子。

    ●怎样画房子——实践知利弊,抽象化具体

    吸取经验后,孩子们开始重新绘画设计图。由于他们关注了建构主体,于是设计图上出现了具有相关经验的平面的房子造型。多多说:“只有木板和轮胎不够,还需要其他材料。”他们把能想到的材料都畫了上去,并解释说有些用来搭围墙,有些用来做屋顶。多多还很有心地在材料旁边标示了各种数字,表示这种材料所需的数量(图5)。

    那么,这样的设计图有用吗?我虽心中有数,但不急于马上干涉孩子们,而是让孩子们在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答案。果然,孩子们在游戏中再次发现了问题:首先,设计图上画的是平面房子,照着图纸搭建出来后,和他们原先想象中“可以住人的”效果相差甚远;其次,设计图上标示的材料数量也与实际使用情况大不相同,只是一种无意义的设想(图6)。所以,这样的设计图还是没什么用。怎么办呢?

    在回顾梳理问题的时候,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和困惑:“我想搭的房子是像上次‘花果山上搭的那样的,人可以进去的。”“房子要有窗户,住在里面可以看看外面的风景。”“可是,这样的房子要怎么画呢?”……从孩子们的话里,我了解了大家的原有经验,之前在“花果山”的建“树屋”游戏中,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空间概念和立体建构技巧;同时,我也发现了他们的成长需求点,希望掌握空间设计的表达方式。于是,我问道:“你们想搭建的房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如果想让别人看懂房子要怎么建,你觉得在设计图上应该把哪些东西画清楚?”与此同时,我们还一起通过网络查看了一些房屋立体结构图,孩子们渐渐对房子的空间结构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机灵的天天突然说:“对了,我们可以把房子的墙、地板、屋顶都分开画出来,合起来不就是一座房子吗?”不愧为“机灵鬼”,天天的主意一下子解决了大家的设计难题!

    按照天天的提议,孩子们在设计时开始把房屋的各个部位都画出来,化整体为局部,使设计图更有操作性。慢慢地,孩子们的设计图中出现了整体结构图和局部设计图。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学着用自己的方式表征房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四面墙壁、窗户、地板、屋顶等,并尝试着用空间推理、实际操作经验来预设和调整要用到哪些材料。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从孩子们一张又一张的设计图中可以发现,他们对房屋的结构剖析越来越细化,后来还运用了绘制表格的经验,从而让整个设计图条理更清晰、层次更分明(图7)。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几何图形和简单的空间结构,而且能越来越熟练地进行直观形象的图象表征。

    ●“分工合作”能画吗——表征有能力,分工见水平

    看着孩子们解决房屋设计难题的同时,我还观察到孩子们在游戏中存在分工不明、合作不强的情况。比如,一开始,大家都抢着建房子,材料不够了又各自去搬材料,不仅造成游戏现场局部拥挤,而且由于每个人只管自己搭建,导致过程很混乱、效率很低。于是,我引导孩子们分析其中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师幼共同对类似现象的不断交流分析中,孩子们发现每个人既需要有相对固定的分工,又需要彼此合作,才能有序搭建,从而逐渐萌发了分工合作的意识。之后,他们在设计图中这样表示分工合作:在名字或学号的旁边用不同的符号来区分工作内容,如画一块材料图形表示搬运材料,画一个人加一块材料图形表示搭建房子等。更有意思的是,班上能力较强的幼儿主动提出想当队长。于是,他们选择用小喇叭或皇冠进行标识(图8),让队长作为现场总指挥,从而更好地维护游戏秩序。事实证明,合理而有效的分工与合作,大大提高了游戏质量。“水上乐园”的造型也渐渐显现出来了(图9)。

    ●可以画上“炮弹发射台”吗——推陈又出新,快乐且成长

    孩子们在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后,开始不滿足于常规的设计,慢慢尝试加入新的创意,以此增强游戏的挑战性和趣味性。比如,奇奇说:“我想造个水上堡垒,可以打敌人!”于是,他们加入了“炮弹发射台”(图10);子裔说:“如果没有屋顶,我们可以晒晒太阳。”建成后,孩子们还取了个特别洋气的名字“敞篷房”(图11);天仪说:“我们的房子门口没有路,等小池塘放满水就出不去了,需要再搭一条路!”因此,他们搬来了竹梯,铺上长木板,两条“水上小路”就出现了(图12)……在游戏中,孩子们不断积累经验,并自主衍生出新经验,无需教师多余的担忧和刻意的指导。这种真实而自然的能力发展,带给孩子们越来越多游戏的快乐和自身的成长。

    三、活动反思

    1.问题导向,需求驱动,助推设计图的创生

    “水上乐园”游戏活动萌发之初,在幼儿没有想到应提前做计划、画设计图前,我选择跟随他们的节奏,让他们以最自然、放松的状态面对新事物,避免进行超前教育,将成人的思维和经验强加给幼儿。当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的直接经验、自主发现了问题后,我主要采取镜像对话和提问的策略,如“你们的想法都很有意思,但该怎么做才能在玩的时候实现这些想法呢?”“你们为什么要画设计图?设计图上应该主要画什么呢?”等。我把看到的、听到的幼儿言行反馈给他们,对他们要说什么、要做什么提供具体、详细的信息,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同时发现统筹协商和制定计划的重要性,从而助推了设计图的创生。

    2.实践支持,整合发展,促进设计图的完善

    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因此,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避免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虽然大班幼儿的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在平时的游戏和生活中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制定计划及其表征经验,但此次游戏的设计图最终能够呈现出有效性,他们依然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让亲身实践成为幼儿最好的老师,同时,协助幼儿及时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梳理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产生结果的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样做等,并通过设计图的方式进行记录。在“计划—实施—回顾”的循环链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表征水平得以发展,他们的设计图也越来越完善。

    3.能力拓展,经验迁移,丰富“设计师”的意义

    像“设计师”那样玩,一方面,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得以拓展,尤其是计划习惯、思维能力、表征水平,以及同伴间的分工、合作意识和能力等,从而让建构类游戏活动更富有意义;另一方面,幼儿从中获取的经验和能力其实是具有普适性的生命素养,潜移默化的经验迁移将滋养并提升幼儿未来的游戏质量和生活品质。本次游戏中“设计师”这个角色的体验,让幼儿获得了作为思考者、问题解决者以及决策者的自信,学会了如何有目的地行动,并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进行反思。我相信,这些能力会在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乃至整个人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快乐体育”

    李文红摘 要:“快乐体育”理念即要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作用,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和乐趣。首先简要阐述了高中体育教学渗透

  • 浅谈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在

    汪培培【摘? 要】特殊儿童的诊断与评估是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结合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的基本内容,就其在特殊儿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