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内部审计的思考

    黄艳娇

    摘 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产业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因此内部审计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潮流,创新审计发展,提高审计质量,在有效监督他人的同时也接收党和国家的监督,实现监督有力的高效优质审计。

    关键词:内部审计 ?科学 ?效率 ?监督 ?提高 ?整改

    一、现代内部审计现状

    (一)事后审计占主流,缺乏有效的全过程跟踪审计

    目前较多内审部门任然采用传统的事后审计模式,即对已完成的经济活动采用事后调研、询问、内控测试、资料审阅等方式开展专项审计工作,查错纠弊,督促整改,并未对项目流程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这样只能起到事后监督评价的作用,不能做到风险提前预防或事中控制的效果,同时由于专项审计的局限性,不能实现审计全覆盖,单位的整体运行风险不能有效的防范与控制,从而导致内控风险增加,造成资源与资金的浪费。

    (二)单位内部缺乏评价监督机制,审计整改力度不大

    根据调查发现,对于一项审计任务,较多单位的审计组往往会把侧重点集中在审计发现及建议的过程中,对出具的审计报告及整改通知书送达被审单位后,认为此项审计工作已完结,至于后期的整改工作视为被审单位的事情,对整改情况并未进行过多的督促与落实,同时由于较多单位对内审工作的认可及重视程度不够,故未建立健全有效的审计监督问责等机制,导致内审工作缺乏有力的监督保障。因此由于人为的意识怠慢及责任不清晰、追究力度不大、机制不够健全,使经济活动的整改未能有效的、高質量的整改,从而未能达到审计工作的目的及质量控制要求。

    (三)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大力普及,大数据的发展已经遍布各行各业,数字经济对内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传统的、低效的手工审计难易获得充分的、适当、准确的审计证据,因此审计部门也渐渐趋向借助计算机辅助工具开展内审工作,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但是由于审计对象的多样性,审计工作的灵活性,导致目前市场上还未开发出像财务软件那样成熟、完善的审计软件来保障内审工作的高效完成,这对于全面实施信息化的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限制,同时由于内审人员大部分为财务人员,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因此对信息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在短期内不能有效胜任。故如何借助信息手段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成了当前现代内部审计应该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二、内部审计现状的改进措施

    (一)从“事后整改”转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实现审计全覆盖

    只有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才能对经济活动每个环节进行监督把关,对发现的不合理、不合规现象及时遏制或纠正,构建起“源头把关、事前预防、控制过程、持续改进”的审计运行机制,从而从根本上防范风险、促进增值,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内审人员首先应转变审计思路,明确全过程审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其次应积极转变审计理念,明确内审工作不仅是监督过程,更是确认与咨询的过程,因此应加强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审计,即通过对单位内控机制的合理性、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及有效性等进行咨询评价,明确风险,提出合理建议,并加以改正,进一步防范风险,建立起一种以风险导向为主线的内部审计模式;最后单位内部应调整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让审计部门参与风险管理及组织治理工作,使审计参加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成为单位常态工作,有效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监督与防范,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管理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健全整改机制,加大问责力度,提高整改效率

    审计工作的目的是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建议,管理部门做出相应的整改落实,形成立项必审、审计必纠、结果必告、责任必纠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因此被审单位是否做好审计整改是审计结果运用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根据审计署2018年1月发行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第二十二条要求:审计机关在审计中,特别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三级以下单位审计中,应当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力量和成果。对内部审计发现且已经纠正的问题不再在审计报告中反映,从而更加明确了审计整改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加强落实审计整改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要求各单位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审计决定,认真采纳审计建议,切实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其次应进一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针对审计查出的不同问题,分清审计整改的责任主体,明确整改时限、整改标准和整改要求。

    其次审计及相关监督部门加强对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提出意见,跟踪督促整改落实,并把整改落实情况,包括包括整改时效、整改质量等纳入科室的绩效考核,干部及个人的年终测评、考核及任免中,同时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范围,加强问责机制,督促落实整改。

    最后应进一步健全整改机制,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惩戒机制、保障机制、防范机制,建立健全核查机制、督查机制、报告整改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形成不想不整改、不能不整改、不敢不整改的良好态势,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结果的作用,扩大审计整改效应,巩固整改成果。

    (三)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

    1、有效利用审计软件,全面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

    内审部门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需求,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选取适合自己单位的审计软件配合完成内审工作,首先通过审计软件,实现审计数据的采集,然后采用抽样核查、报表核对等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对电子数据进行理解和检查,使之满足审计分析的要求,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最后运用审计软件的分析程序,对预处理后数据进行分析,方便快捷的得到分析结果,提高审计效率。同时内审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完成审计项目的过程管理,如编制审计计划与实施方案、记录审计日志、整理审计证据,生成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管理审计档案等一系列审计工作。在审计软件使用过程中发现不完善的地方,应组织相应的有能力的人员或对软件开发商提出要求,开发出适应行业要求的小系统或小模块等,从而进一步完善审计软件,实现高效优质的审计效果。

    2、建立审计信息系统,实现经济活动的全面监督

    信息化审计的关键是在全面联网的情况下,积极创建审计分析平台,运用相关的技术方法,结合审计需要,开展数据分析研究,实时掌握单位整体运营情况。因此随着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全面普及,审计信息系统应逐渐渗透到审计工作中,将多种审计模块集成到单位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中,构成其中一个子系统,对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及动态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或事中审计,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实践证明,通过数据分析平台,创建数字预警机制是当前预防不规范经济活动的有效途径,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个特定经济活动某段时期的收入进行数据分析后,排除客观因素,预测出未来某个时间段的最小收入,在系统中设定为临界值,经济活动经过相应时间的运行后,如若未达到以上临界值,则审计信息系统会报警提示,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督促管理科室对此进行原因分析,通过有效途径解决问题。同理,此预警机制也可用于单位经济活动的支出控制,根据年度预算及上年度支出数据,在信息系统里设置各项经济活动的最高支出临界值,若某项经济活动超过此值后则出现预警,则需对相关部门的项目支出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超预算支出是否合理、是否经过科室论证、是否已有领导审批等。通过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逐渐建立起内部审计管控系统平台与绩效考核平台,加强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3、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计算机培训,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审计人才

    如何有效实施信息审计,审计软件及信息系统只是辅助工具,有效使用才是关键,因此应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计算机培训,在加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并深化培训内容,使之不断提高,达到高效使用计算机审计的效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及质量;同时应鼓励内审人员积极报考审计署组织的计算机审计考试或吸引高水平的人员加入审计队伍,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员技术保障。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以风险导向为主线、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问责机制为保障的现代内部审计机制,逐步实现内部审计的创新、审计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为所在单位的经济活动与高效管理保驾护航。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农家电商

    杨旭民农货,网店。网店卖农货,农民当客服。如果把时间往前推上两三年,这都是让很多农民不可思议的事情。可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成为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