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成长打一点精神底子

    【摘要】语文学习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体成长,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学不但要以文化熏陶来增添学生的精神底蕴,而且要以人文精神冶炼学生的健全人格,还要以课题研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习 文化底蕴 人文精神 创新精神

    新版语文教学大纲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它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段话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语文学习关系到学生的个体成长,二是语文学习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学如何完成这样的任务呢?我们以为,语文教学关注的是人,我们要借助新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打一点精神的底子。

    一、以文化熏陶增添学生的精神底蕴

    以往的语文教学,人为地抽象出语文知识体系,并以各种各样的知识目标迫使语文教学在沉重的框架中就范。我们注重了“点”的分析,淡忘了“整体”的感悟。新大纲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在选编课文时也非常注重课文的文化品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以课文为载体,深入发掘课文中的文化内涵,以高雅的文化熏陶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比如建筑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胡同文化》时,我们大可不必在字句篇章中兜圈子,而要深入发掘作者借胡同这种建筑来透视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正东正西的方位意识培育了他们的线型思维方式;久居京城繁华之地形成一种优越意识;看惯了朝代的兴衰更迭形成了他们平和的心态……作者看似在说建筑,实际上是在勾画北京人的文化心理。循着文化主线,我们还可以走入作者的灵魂深处,去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留恋和伤感。中国的文人钟情于山水风物,青睐于楼台亭阁。在参透了世事之后,这些往往成了他们精神的皈依点。于是景观被写入文章,接着文章又化作了后世的景观,形成了中国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山水文化。教学《兰亭集序》,我们在流连于会稽山阴山水之美的同时,还要感受作者关于人生苦短的慨叹;读《滕王阁序》,既要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浑,也要品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沉郁。

    二、以人文精神冶炼学生的健全人格

    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它以追求真善美等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靠技术化、科学化、量化的训练,而是一种感染的教育过程,感染的基本材料即我们的语文教材。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有两种人文精神教育方式。

    1.与大师进行对话

    应试教育造成了许多学生在人格、个性方面的畸形发展,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教学,也越来越成为一种语文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许多学生表现出对祖国文化的无知和信仰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危机。因此,我们结合古典文学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经典作品:读孔子,领略其执著人生;读孟子,领略其慷慨人生;读荀子,领略其进取人生:读苏轼,领略其旷达人生。感知古仁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为五斗米折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崇高品质境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格。

    2.培育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对于国家生存和人民命运的关怀,是个体对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在当前人类面临人与自然的生存危机、人与人的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精神危机、文明冲突的价值危机之时,我们应该向学生高扬忧患意识,在回应与化解人类的生存危机中作出思考和贡献。当前的语文教材中许多作品都充满着忧患意识:《滕王阁序》中表达出老之将至而功业无成的个人之忧;《过秦论》、《阿房宫赋》借秦灭而忧汉唐;《六国论》、《伶官传序》借六国五代之事以刺北宋;《谏太宗十思疏》启示居安而思危。学这些课文,也即学习古人那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高尚精神,进而引导学生从关注小我走向关注人类。

    三、以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要求同普通高中新设的研究性学习是一致的。以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通常是把一个个问题呈现给学生,学生解决了问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实际上,我们忽略了问题意识的培养。现在,我们要结合新教材的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品质。

    1.与课文相关的问题的研究

    学生拿到新课本,就给学生下达任务,自己钻研,并写出分析评论。因为让他们自己做研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查看资料,分析讨论,撰写论文,产生出这样一批优秀作品:《〈荷塘月色〉的诗意美》、《从〈拿来主义〉看暂-迅的文化观》、《从〈胡同文化〉看北京人的文化心态》、《谈蚀之武的劝降艺术》、《〈登泰山记〉的图域美》等。在学生能够对某篇课文进行独立研究之后,再让学生统观教材,寻求某些课文的比较点进行研究。比如,学生将《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比较,写出《一觞一咏,亦乐亦悲》的论文;将《记念刘和珍君》和《五人墓碑记》相比,写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论文。比较研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2.与课外阅读相关的专题式研究

    大纲中推荐了20种阅读书目,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或许将书束之高阁,或者浮光掠影地阅读。此时最佳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在大纲推荐的20种书目中拟定研究专题。如“从《巴黎圣母院》看人性的美丑善恶”,“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硬汉文学”,“泰戈尔对中国当代新诗的影响”,“从《呐喊》看鲁迅的创作观”,等等。这种研究,能较好地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对于增加学生的语文内存是大有裨益。

    3.与生活相关的课题研究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不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内容可以涉及:地方人文资源调查,“打工潮”利弊分析,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村民自治”情况调查,农村“殡葬改革”调查报告,农村文化生活调查与思考,工人“下岗”面面观,舒城民间艺术调查等。学生带着问题去调查,通过思考,并写出很有份量的调查报告。我们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就要有社会责任感,比如,关于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研究,关于网吧对社会的精神污染研究,关于审美趣味庸俗化的研究等,做这些课题,其意义已远远地超出了课题本身,学生在研究中,自我意识本能觉醒,新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

    新教材的选文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新教材的教学对象是血肉丰满的少年,介于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教师,既要深入文心,也要深入生心,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简介:丁作垂,安徽省蒙城第一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让情境走进高中地理教学课堂

    李瑞杰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教育改革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引导性。情境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的生活进行有效结

  • 新高考背景下我们如何教语文

    吴冬梅【摘? 要】面对即将到来的江苏新高考,我们高中语文应当提前做一些改变。我们要变试题引领为兴趣引导,我们也要放弃浅尝辄止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