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疫情引发的家园线上互动方式探索

    莫颖萍

    

    一场疫情,改变了幼儿园原本的家园互动方式。刚开始是幼儿园无法按原定时间开学,孩子们长时间居家防疫,而后来幼儿园虽已开学,但家长无法像以往一样进园接送孩子,常规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活动等都无法在线下进行。鉴于此,很多幼儿园尝试利用各种远程方式开展家园合作。尽管在疫情发生前我们已对家园线上互动有了初步的尝试,但由于线下交流更直接、充分和深入,因而线上互动在当时只是一种辅助和补充,可以说,教师、家长、孩子都缺乏线上互动的经验。疫情发生以来,我园教研团队一直在探讨怎样实现有效的家园线上合作。本文以孩子居家期间幼儿园在线上开展的“云游幼儿园”活动为例,展现我们对家园线上互动方式的一些思考与探索。

    疫情发生之初,由于教师对家园线上合作缺乏经验和必要的准备,家园共育收效甚微。比如,在孩子居家期间,有的教师给家长推送了很多网上学习内容,家园互动变为教师单向的输送,家长仅仅成了教师和幼儿之间信息的传输者。又如,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因缺乏孩子在现场的感觉,很容易脱离孩子的经验,从成人视角选择内容。再如,有的教师把原先线下的教学方案直接搬到线上,没有很好地研究和把握线上教育活动的特点,同时也忽略了家长这一教育伙伴,使家园不能很好地协同开展教育。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非常希望借此机会研究线上的家园合作方式,改善家园共育现状。于是,我们在开展园本研修时积极思考:孩子对当前的居家生活有怎样的感受?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通过怎样的家园共育方式去落实?线上的家园互动如何凸显成效?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的教研团队开展了研究和实践。

    在线调查:关注与重视儿童的视角

    孩子居家期间,家园合作的焦点落在教师和家长可以一起为孩子做些什么以支持孩子居家期间的学习与发展。园教研团队开展了一次在线调查,期待了解孩子们当前感兴趣的问题及真实的需求。问卷采用开放型问题,对象是孩子,比如,你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最想见的人是谁?我们请家长协助收集孩子的回答。结果,很多孩子提到的都是与幼儿园有关的:“我想念我们班的小朋友了,想和他们一起玩。”“我想念老师了,老师们在家做什么呢?”“我想去幼儿园看看我们养的小乌龟长大了没有,不知道有没有人去给它喂食。”“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去幼儿园?我想和甜甜一起玩滑梯。”很多孩子都表达了对教师、同伴的思念,对幼儿园的向往,以及对幼儿园开学的企盼。

    调查结果引发了我们的反思。疫情发生以来,不少教师把师幼互动、家园合作的重心放在帮助孩子了解预防病毒的知识、认识和学习抗疫英雄上。尽管教师已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传播这些内容,但这些知识终究是远离孩子已有经验、超出孩子理解能力的,难以让孩子真正接受、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如果我们能真正从儿童视角出发,就不难理解孩子们为什么会想念幼儿园、教师和同伴,不难了解孩子们当前的情感需求了。这次调查既为我们后续的活动设计提供了方向性指引,也打开了家园互动的窗口和通道。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当时孩子们还无法重返幼儿园,那么我们要如何设计课程,如何通过家园之间有质量的互动满足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在园教研团队的引领下,各年级及各班都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和经验,一边实践,一边思考和总结。下面展现中一班的实践,这也是我园教师探索的缩影。

    在线互动:架设增进家园情感的桥梁

    既然孩子们那么想念幼儿园,中一班的教师在了解、思考之后發起了在线互动。教师率先在班级微信群回顾、分享了孩子们以往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照片。孩子们探究时的聚精会神,游戏时的纯真笑容,秋游时的撒欢奔跑,都通过照片生动、鲜活地呈现了出来。这些照片虽然都在班级微信群里发布过,但在这个特殊时期,教师精选后再次分享,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这些照片后,微信群里很快传来了孩子们发来的语音信息:“这是我们喜欢的小木屋,我和嘉嘉最喜欢躲在小木屋里面了!”“哇,那是我们在放风筝,好想再放一次风筝啊!”“那次我们打水仗,真的太开心了!”照片的分享像是打开了孩子们的记忆之闸,他们通过语音由衷地表达了对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教师顺势建议:你们有没有什么记忆深刻的事想和大家分享呢?教师还建议家长也来分享一些和孩子的幼儿园生活有关的照片或短视频。家长们果然找出了不少有趣的资料,有孩子画的《我和我的好朋友》,有“六一”节孩子带回家的礼物,有新年时孩子表演儿歌的短视频,有亲子运动会上大家一起玩“两人三足”游戏时的欢乐场景……孩子们的话匣子也打开了,他们兴奋地回忆着照片和视频里有趣的经历。

    对于当天的交流,家长和孩子都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教师提议,交流结束后,有意愿的孩子可以继续通过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回忆幼儿园的生活,并分享在班级微信群。后续几天里,班级微信群里始终保持着互动,有的孩子画了幼儿园,画了班里的教师和好朋友,画了自己最喜欢的滑梯、小木屋,让爸爸妈妈拍照分享到班级微信群;有的孩子表演了幼儿园学的儿歌、早操,让爸爸妈妈帮自己录了短视频来分享;有的孩子通过语音给教师和自己的好朋友发送了“甜甜话”。有的孩子一开始对微信群里的信息没有太多回应,但看到了同伴的分享,受到了启发和鼓舞,也陆陆续续发了自己想要分享和表达的内容。教师看到后都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孩子共同回忆美好的时光。

    为了缓解孩子对同伴的思念,增进线上的同伴互动,教师利用微信的群视频功能,设计了一些简单、有趣、互动性强的线上游戏。比如,随时都可以玩的互动游戏“猜猜我是谁”,1位教师和8个孩子,9人同时在线,打开微信的群视频功能,形成视频九宫格,孩子们都戴上口罩出现在视频中,每人说几句话,然后让大家猜猜是谁。孩子们都没有见过彼此戴口罩的样子,带着这样一份神秘感,大家对游戏特别期待。孩子们都能凭借小伙伴的眉眼、声音等特征来辨认对方,被猜到的人取下口罩正式亮相,此时,“相逢”的喜悦溢于言表,教师和家长也被孩子们彼此真诚的友谊深深地打动了。借由同样的方式,教师还会带着孩子们玩些简单的数字接龙、词语接龙等游戏。教师还建议孩子们自己邀约好朋友通过视频来互动,家长们也由此组建了线上朋友圈。线上朋友圈的组建不仅满足了孩子同伴交往的需求,也拉近了几个家庭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家长之间的资源共享、经验共享。

    在线交流:支持孩子的多种表达

    随着活动的推进,孩子们对于幼儿园开学有了更多的期待,对于许久不见的幼儿园也很好奇:幼儿园里的花开了吗?小菜地里的菜长大了吗?守在幼儿园的保安叔叔每天在干什么呀?于是,教师有了一个想法,通过自己的镜头带孩子们去看看现在的幼儿园。园教研团队在讨论后,合作拍摄制作了一段视频,并配上背景音乐。视频中的教师沿着幼儿园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拍摄和讲解,孩子们看到,幼儿园里的杜鹃、晚樱、小雏菊都开花了,菜地里各种各样的蔬菜长得郁郁葱葱,滑梯上、小木屋里没有了小朋友玩耍时的欢笑声,显得特别冷清,沙池里长出了很多野草,而保安叔叔正在浇花、打扫卫生……视频发送到各班微信群以后,孩子们很激动,有的孩子看了一遍又一遍,怎么都看不厌。中一班的孩子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幼儿园好漂亮啊,那么多的花都开了。”“滑梯好孤单,我好想马上去陪陪它。”“小菜地里的菜都长得那么大了,视频也太短了,我好想再看看我们班的油麦菜啊!”看到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如此强烈,教师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一连几天,好几个孩子都在班级微信群分享了他们的画。乐乐妈妈发上来的作品是一幅幼儿园的全景图,画得特别精美,群里的家长看了纷纷赞叹。一些家长不淡定了,有的家长感叹“果然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不想画,怎么劝都没用。教师看到群里家长们的讨论,一面引导家长们慢慢来,不着急,多给孩子一点时间,要学着欣赏孩子,一面建议家长和孩子讨论一下,问问他们喜欢怎样的表达方式,并不一定要用绘画的方式。同时,教师又和乐乐妈妈做了个别交流,因为教师觉得乐乐的作品大大超越了他这个年龄段的经验和水平。乐乐妈妈承认,因为觉得孩子怎么都画不好,所以自己就直接操刀,在构图等方面帮了他不少。教师随即与乐乐妈妈进行了交流,引导她意识到让孩子画画是为了鼓励他表达和创造,评价孩子的画需要的是倾听,而不是以成人的标准来看美不美。过了几天,乐乐妈妈又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幅乐乐的新画作。这幅画的笔触显得稚嫩多了,构图也没有那么完整,隐约可以看出画的是一架滑梯和几个咧着嘴笑的小朋友。画作的一角是乐乐妈妈记录下来的乐乐的一段话:“我想念幼儿园的小滑梯,我就画了它,可是我看它太孤单了,就画几个小朋友陪陪它。”乐乐妈妈还主动在微信群里说明了之前的那幅是亲子共同完成的作品,而这一幅是乐乐独立完成的。教师抓住这个机会评价道:“这幅虽然不如之前的那幅精美,但显然更‘有血有肉,充满童真。”乐乐妈妈感叹道:“没想到孩子的情感那么真挚,我听了真的很感动,所以把孩子的话记录了下来。”教师趁势引导:“确实,只有我们成人退一步,孩子才能有更自主的表达,这时,我们会发现,孩子是真正的艺术家。”

    乐乐的例子使家长们受到很大的启发。过了几天,甜甜妈妈发来一段视频。视频中,甜甜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幼儿园里的花:手举得高高的,表示开在枝头的晚樱;蹲下身,表示矮矮的小雏菊;还有杜鹃花、油菜花、梨花等。其实,她的很多动作并不见得和花的形态十分匹配,但看得出她在动作中加入了自己对不同花的感知和理解。甜甜妈妈说,画画不是甜甜的强项,她不太愿意画,但看到其他小朋友画了幼儿园里的花,就说她可以表演花。于是,甜甜妈妈就鼓励甜甜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甜甜妈妈的做法赢得了家长们的点赞,之后大家分享的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了。

    在线直播:一个美好的约定

    幼儿园推送的视频引发了孩子们更多的关于幼儿园的话题,对于短短的不到5分钟的视频,孩子們总感到不满足,还没有看够。有的孩子说:“我看到小木屋旁那棵枇杷树了,去年它结了好多果子呢,酸酸甜甜的,今年它结果子了吗?”有的孩子说:“我都没有看清楚我们班小菜地里的菜,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吃上自己种的菜呀?”有的孩子说:“保安叔叔帮我们守着幼儿园,好辛苦呀,我想和保安叔叔说说话。”听了孩子们的讨论,有教师在教研时提出了一个想法:可不可以用直播的方式带孩子们“云游幼儿园”?之前考虑到不同家庭有自己的时间安排,所以教师大多以相对松散的方式来组织线上的互动,孩子们或是以小组在线视频的方式,或是在班级微信群“你一言、我一语”,而这一次,可不可以做一个美好的约定,全班孩子在同一时间聚在一起看直播,来一个“大团圆”呢?教师征求了孩子和家长的意见,班里大多数家庭都表示愿意安排好时间来收看直播。园教研团队又就直播如何实现以及具体的环节和流程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活动利用CCTALK软件的群直播功能来实现,因为这个软件不像微信的群视频那样有人数限制,而且它设计了举手发言的功能,可保障直播过程中互动的有序。在设计直播内容时,教师收集了孩子们感兴趣、想要了解的问题,希望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教师与孩子们约定了在周六早上直播,在直播前,教师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家长试用了软件。

    在大家的期盼中,直播开始了。中一班的连老师亲切地边讲解边带着孩子和家长“云游幼儿园”。首先来到小菜地,镜头一一扫过每个班级的自留地,最后定格在自己班的菜地,请孩子们一起来认一认自己种的油麦菜、豌豆、大蒜等。孩子和家长们的兴致都很高,纷纷要求教师把镜头再移近一些。接着,连老师带大家去看幼儿园的果树,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无花果树、枇杷树、梨树、桃树都结出了果子,但都还是绿色的、小小的,连老师还替大家摸了摸,捏了捏,发现果子还是硬硬的。在探访幼儿园的户外游戏区,看望滑梯、攀爬架、小木屋后,镜头转向了孩子们熟悉的人。保安叔叔说:“我每天负责给值班老师测体温,打扫户外场地、照顾菜地和花花草草,守卫我们的幼儿园。”保育老师说:“我正在给班里的桌椅、玩具清洁消毒,让它们变得干干净净,等着小朋友们来。”中一班的另一位老师姚老师说:“我正在布置班级环境,小朋友回到幼儿园又可以学本领、玩游戏了。”直播结束了,但班级微信群里家长和孩子们的交流和分享远远没有结束。这样的家园互动让家长在深度参与中认识到了家园协同教育的力量。

    “云游幼儿园”活动只是我园在疫情期间家园互动的案例之一。疫情引发了我们对如何有效开展家园线上合作的思考,这不仅为我们的家园共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我们今后面对特殊环境和条件实施幼儿教育提供了经验和预案。这次探索让我们更加意识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教育,都要从孩子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感受,了解家长的需求,才能给孩子提供最适宜的教育,给家长最需要的指导,让家园力量拧成一股绳。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

    摘 要:史料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进行培养的一个重要素材,在教学中运用史料,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

  • 巧借作文教学,绽放人文之美

    胡玲玲【摘? 要】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领域的一项重头戏。如何更好地通过作文写作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该是每一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