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法融合策略的实践

    摘 要: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德法很难实现有效的融合,出现该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忽视了法律的规则约束以及忽视法治思维的实践等,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以及法制观念,文章将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法融合策略方面展开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教育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有效融合 教学策略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做到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課程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教材内容,该项课程就是围绕学生德性的构建以及法治意识的养育为教育核心,为了更好的促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教师就必须注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一、忽视道德和法治教育有效融合的表现

    1.只关注道德的情感认同,忽视了法律的规则约束

    人的道德行为,基于情感意识基础上,能够促使人的行为处于动力动态,为道德认识以及行为具备统一性要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使人的行为举止有外在的要素来约束,法治是重要的方面。比如说,公共环境下人们必须遵守公共规则,过红绿灯时需要遵守交通规则等,这些都是公民应该遵守的权利和义务。从当前小学教学现状来看,出现了重视道德情感认同忽视规则意识培养的问题。例如,在小学教材中讲解“公物”内容时,部分教师在举例时,会教给大家说课桌损坏了会让你失去学习的地方、破坏黑板会让你没有办法好好学习,这些行为都直接的损坏了自身的利益。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教育学生爱护教学公物的目的,但是,教材中的“公物”并不是单纯指学校中的事物,更多是偏向于社会大环境,破坏公物就是损坏了大家的利益,如果处于故意行为,那么还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经过一系列全面的讲述,促使学生的规则意识能够不断提高。

    2.只关注道德是非的判断,忽视法治思维的实践

    在小学法治教育过程中,重点是要教会学生能够对身边发生的事物进行全面的考虑,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具体到行为以及实践上,并不是单纯的在道德层面上给予事物判断。例如在讲述“我能做些什么”教材内容时,内容中有两幅图,一是家长坐公交车送孩子上学;二是过春节家长带领孩子放鞭炮。大部分教师会教给孩子绿色出行以及禁止燃放鞭炮的知识,这些教育内容是片面的,并没有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基于此,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判断道德的是非,重视法治思维的实践,教师可以引出“一定要放鞭炮吗”的话题,促使学生懂的思考,一方面是中华传统习俗,另一方面是环境规则,在思考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法治思维能力等。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法融合策略分析

    1.教学目标要明确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必须将法治教育作为重点,从小学生开始,建立法治相关的课程内容。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为了落实这一政策而设立的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重视道德的同时,也能够对法治形成关注。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是依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从这些题材中就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必须融合道德与法治内容来设定,并且能够把握住细小的环节,既要从课程的高度出发,同时也要将课程的价值能够充分实现,最终确定好标准的教学目标。比如说,在教师讲解“大家排好队”内容时,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在学校中懂得排队,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要懂得养成良好的排队习惯,同时也要搞好团队关系,树立基本的规则意识,懂得竞争的同时,也要明白公平的深刻含义。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既需要围绕课程标准以及大纲要求为核心,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经验以及认知水平,要引导学生学会维护自身的权利,明白规则的意义,为自身具有文明的行为举止打好坚实的基础[1]。

    2.教学内容要情境化

    为了做好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引导学生懂的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或者是常见的生活问题进行充分的挖掘,将道德与法治精神始终贯穿到学生的生活中。比如,教师在讲解“不乱扔”内容时,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学生在教室不乱扔,在公共环境下也要做好不乱扔。为此,教师可以邀请学校打扫的保洁人员以及门卫等,让他们自己讲述每天的工作内容,年迈的老爷爷需要每天打扫三十多间教室,在围着操场进行全面的清洁工作,由此引发学生的感叹,“为了减轻爷爷的负担,以后一定不能随意乱扔垃圾”。最终,学生就会在关爱自身的同时,学会关心家庭,最后关心他人以及社会,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实现更好的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学方法要适宜

    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有道德性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教育的根本就是学生“德行”的培养。为此,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防止教师心目中学生问题的出现。与学生多多交流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教学。例如,在教师讲解“这些是大家的”内容时,可以先围绕学生身边的事物,将出现在学生生活以及学习中的,比如乱写乱画、不爱护公物等现象摆在学生面前,调查学生对待公物的态度,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工作。最终引导学生懂得爱护公物,爱护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在简短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不用花费大量的言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简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德性与法治作为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以及树立较高法治观念的保证。为了教师教学质量能够提高,文章主要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法融合策略的实践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2]。

参考文献

    [1]郭雯霞.道德与法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基于教材话题的探问[J].中小学德育,2018(2).

    [2]李秀萍.从规则视域走向伦理视域——提高中小学生道德素养的范式转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3).

作者简介

    林文良,男 浙江省磐安县人,1965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任磐安县新渥街道新渥小学副校长。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

    摘 要:史料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进行培养的一个重要素材,在教学中运用史料,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

  • 巧借作文教学,绽放人文之美

    胡玲玲【摘? 要】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领域的一项重头戏。如何更好地通过作文写作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该是每一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