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习的思维能力培养

林欣源
摘要: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在数学学习中既能使我们获得基础知识,又能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方法,是我们急需寻找的学习方法.作为一个高中生,通过几年的学习了解到目前的高中教学体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我总结了几点关于提高思维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数学 思维培养 研究
一、我国现在高中数学教学的發展情况
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关于数学知识的一句话,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增强人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恰恰是处于各方面能力培养的最佳状态,因此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要重点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但是,目前我国的高中数学学习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学习模式陈旧是一方面.在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体制调整之后,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对于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念的贯彻,以及从传统学习模式往现代学习模式的过渡不彻底.在对我们学生培养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及时提高自己传授知识的能力,使自己的学生能够充分吸收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点,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培养我们整体能力为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地区教学条件有限,一些地区发展脚步比较慢,导致很多学校学习条件受限,对于先进的学习设备不能及时应用,这对于其在校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阻碍.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本领,启发教学,对我们学生加以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和问题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措施
1.情景教学,创建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中心,而数学课堂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说,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要将问题的重要意义发挥出来.在数学课堂中创建问题情境,进行情境学习,所创建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能力,符合社会相关的实际情境,把无趣的数学生活化,将数学知识点恰到好处地引入到生活中,引导我们发现问题,从而提高我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加强思维能力的运用.
2.创造轻松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潜能.
目前大部分学校过于追求成绩分数,注重升学率,导致课堂学习内容增多.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教学速度,从而忽略我们学生的直观感受.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过度严肃,我们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就算有疑难问题也没有机会向教师传达,导致部分学生的创新思维被遏制,我们的创新潜能得不到开发,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势必会将学习质量大大降低.要改变目前的学习状况,就要教师在课堂学习时改变学习氛围,创造轻松、愉快、积极、融洽的课堂氛围,打消我们的畏学心理,积极鼓励课堂之内的我们提出问题,激发我们的潜能.
3.运用自主探究,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的思维能力培养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授课过程,更应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探索中去,只有学会了自主探究,学会创新,并在遇到问题时有激发创新的欲望,思维能力才能有一定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那些具有探索性的数学知识对我们进行提问,充分发挥并挖掘我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尝试中解决困惑,在探索过程中,进行旧知识梳理,新知识求知,让思维得到充分开发,从而感受学习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4.巧用逆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所说的逆向思维就是不同于常规思路,一般的问题是从问题出发追求结论的过程.而逆向思维是从结论出发,反向去思考问题的过程.有关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转换的快慢,决定数学能力学习的好坏,也就是数学成绩的好坏.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当直接求解受阻时,可以引导我们使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逆向思维往往会使我们柳暗花明,顺利解决问题.
总之,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的创新引导,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分数成绩,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将所学到的知识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做到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从数学角度解决问题,这才是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翟玉琴.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及突破[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2).
[2]周丽.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1,(15).
[3]吴向阳.试析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J].华章,2010,(2).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