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视角浅谈艺术家童年经历与创作特点的关系

    

    

    

    摘 要:童年的经历对艺术家有着不可代替的意义,艺术家创作时的素材选择、创作原因和个人风格的形成,与童年的记忆有着深层的、潜在的联系。本文将以路易丝·布尔乔亚为例,分析艺术家的童年经历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童年;记忆;艺术创作;精神

    路易丝·布尔乔亚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她90岁依旧有着旺盛的创造力。从2018年11月开始,她的大型个人回顾展经过两站的展出,在北京松美术馆谢幕,展出的50余件展品中有她生命中长期积累下来的物品,可以看出她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作品中,产生情感共鸣。大多数作品与“母亲”“女性”等形象有关,将她的童年经历与之联系,由此引发艺术家的童年经历与创作特点的讨论。

    1 从弗洛伊德到布尔乔亚:童年创伤和防御机制

    对布尔乔亚的艺术创作分析目前大多集中在从精神视角解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4个方面:一是人格结构理论,即冰山模型;二是人格动力理论,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三是人格发展理论,即泛性论;四是自我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用来躲避由本能需求引起的危险、焦虑和不愉快,是自我调整本我和外部现实冲突的一种功能。典型的防御机制分为压抑、转移或代替、升华。文艺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人的知识积累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因为童年是一个人心理形成的开端,对艺术家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看来,布尔乔亚对于童年经历的处理方式更像是升华的一种体现。周宪在艺术创造力的心理学探索中也提到,“艺术家从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引起某种心理反应,产生情绪心理”。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很大一部分感受来自这种童年所产生的情绪心理,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和艺术方向。这在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身上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甚至有些艺术学者认为她的童年生活可以作为研究心理学的个案版本。

    在布尔乔亚成长期的10年中,她的父亲将情人萨蒂接到家里,母亲却一直在忍让,这种压抑的家庭氛围,让布尔乔亚一直处在痛苦、焦虑、仇恨的状态中。布尔乔亚自己曾讲道:“萨蒂的故事和母亲的故事对我来说一样重要,过去的50年中,所有主题的灵感都来自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永远充满魔法、奇迹和戏剧性。”这种愤怒一直促使着她工作,后来被她以象征的方法运用在艺术装置里,就是前文提到的“升华”的方法:人们将具有威胁性的潜意识冲动,转化成可被接受的社会性行为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只有升华是唯一正向的、积极的防御机制,布尔乔亚通过升华这样的防御机制去表达、抒发她的内心感受。

    2 《密室》系列作品:童年时父母情感矛盾

    正如布尔乔亚所说:“材料不是艺术家的主题,艺术家的主题是情感,还有想法。”《密室》系列就是她心中童年里房子的样子,这个回忆在她脑海里存留了半个世纪之久,5个独立的空间分别展现了她对童年的5段阴影,其中一个密室的外围有一行小字——“艺术是心灵健康的保证”。

    《密室——红房子》装置如图1所示,由两个房间组成,一个父母的房间(如图1a),一个孩子的房间(如图1c),两个房间都充满着红色。红色是鲜血的颜色,代表着责备、痛苦。父母的房间有一张双人床,两个枕头中间绣着“Je taime”的字样,意思是“我爱你”(如图1b),旁边有一把木琴,刻着同样的字符。父亲在母亲重病的情况下,将情人萨蒂小姐接到房子里同住,房子里有一个被扎了针的橡胶手套,暗示着家庭中的危险,结合双人床上“Je taime”的字样,作品又带有讽刺的成分。这种相同的超现实主义的象征手法在同系列作品《密室——舒瓦西》中也可以体现,一个看起来宁静、平稳的屋子,但它的正上方挂着一个类似断头台的石头,影射了童年时期,表面平静实际却恐怖危险的家庭。

    孩子的房中放置了一些红色玻璃物品,有无数个沙漏。在布尔乔亚看来,沙漏代表着时间的尺度,包含了她无数的记忆,遥远的、最近的、忘却的、糟糕的和美好的记忆。房间里还放置了镜子,有垂直、水平和旋转3个角度,象征着记忆可以被扭曲。这些藏在心里的记忆就是布尔乔亚永远的素材,她用它们诉说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完成一个又一个的雕塑作品,同时她在作品中寻找答案。她有太多的疑惑,一件雕塑就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而寻找答案就是其中的乐趣,在她找到答案之后,她也就达到了目的。

    她的痛苦、眼泪、恐惧都在这个房子里。5年后,她把这个表达自己恐惧的房子做到极致,对每个细节把控准确,理智地摆放每个家具。此时的她,不会将情绪化继续内化,而是将情绪抒发在作品中,她冷眼看着自己创作出来的当年的大房子。如果说童年的痛苦回忆是伴随她一生的灾难,那么,她进行艺术创作去把真实的情感和切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对她来说是唯一的、最好的拯救自己的途径。

    3 “螺旋、扭曲”和“蜘蛛”是与母亲有关的两大主题

    在布尔乔亚的作品中经常暗示了母亲的工作,《密室》系列中的线团和缝纫机,就暗示了母亲缝缝补补的工作。布尔乔亚的母亲曾在织奥布松挂毯,她用自己的方式给挂毯快速染色,挂毯被水洗后,顏色会浮现出来,之后需要抓住挂毯的两端来拧干,晒干再补色,这个拧干的动作是布尔乔亚童年记忆深处的动作,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些作品中,这个动作演变成了螺旋和扭曲的标志(如图2)。这个动作在她看来是母亲可靠、有能量的体现。

    在布尔乔亚看来,她的母亲是伟大的、隐忍的,母亲要保护布尔乔亚,还要维持着家庭的生活。1994—1997年,她创作了《蜘蛛》系列(如图3),蜘蛛像是她送给母亲的一首颂歌,她用蜘蛛歌颂母亲的坚强,思念母亲的呵护。“蜘蛛”这个形象对这件装置有着决定性的印象,是一个“符号”式的存在,“蜘蛛”的形象象征自己的母亲。她自己曾说:“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的母亲,而且她像蜘蛛一样聪明,耐心,灵巧,又有用,她也能自我防卫。”布尔乔亚如此说明其创作的意图,她似乎刻意将蜘蛛的尺寸放大到足以骇人的地步,隐含着她要母亲更坚强,更强悍,去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意义。当布尔乔亚自己成为母亲后,她开始理解了母亲当年隐忍的原因。

    《蜘蛛》系列作品就是她将母性精神重塑的体现,“蜘蛛就是妈妈,非常缜密、冷静、可靠。这就是我的母亲,不仅如此,我努力模仿她。”长期以来,布尔乔亚都在寻求家庭的归属感和情感安全的精神需要,借艺术创作都可以得到精神的转化和升华。

    4 结语

    布尔乔亚的艺术创作的内容就是她自己的故事,“于布尔乔亚,艺术是心头已经烧开的沸水,不得不冒出的水蒸气;艺术不是游戏,不是娱乐,是疗救,是不得不说的表达。”她通过艺术创作为童年经历和遭遇找一个情感输出口,通过艺术去转化升华童年带给她的痛苦。从上文来看,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艺术家的童年经历具有深层的、潜在的联系,通过对艺术家童年经历的探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一位艺术家,也可以更透彻地分析其艺术创作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王若思.路易斯·布尔乔亚:成熟在70岁之后[J].艺术与设计,2014(7):116-121.

    [2] 冯媛媛,叶子.对路易斯·布尔乔亚艺术创作的精神分析解读[J].雕塑,2017(5):88-91.

    [3] 魏华.路易丝·布尔乔亚“大蜘蛛”系列作品的符号学分析[J].大众文艺,2015(10):29-30.

    [4] 范雨萌.路易斯·布尔乔亚规劝与惩罚[J].东方艺术,2012(23):92-95.

    [5] 王凯梅.路易斯·布尔乔亚:“我的情感就是我的魔鬼”[J].艺术当代,2019.

    [6] 吴投文.论童年经验与艺术创作[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1,16(2):21-24.

    [7] 李新,田叶.艺术创作的富矿——童年经验与艺术家艺术创作关系探析[J].艺术评论,2019.

    [8] 金学艳.艺术创作与艺术家的童年经验[J].美术大观,2011.

    [9] 郝浩.论艺术家的童年生活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以爱德华·蒙克为例[J].科教文汇,2016(15):160-161.

    [10] 刘雯.缝补·记忆·弥合——路易丝·布尔乔亚的织物艺术[N].美术报,2013.

    作者简介:安焕(1999—),女,黑龙江大庆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国画。

相关文章!
  • 音乐鉴赏课程对学生鉴赏能力的

    【摘 要】对学生来说,音乐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并最终反馈到社会中,形成具有更高文明程度的教育环境。所以,

  • 电影《刺客聂隐娘》对中国古典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重要范畴,更是诗歌、绘画、书法、戏曲等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在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中,意境营

  • 周姣钢笔速写作品

    作者簡介:周姣,硕士,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