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相似在中考中的命题趋势
相似图形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探索并证明相似图形的一些重要性质,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描述物体的形状,体会、理解图形的相似在刻画现实世界中的作用、意义,而且可以通过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判定图形的关系和证明图形性质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因此,本部分知识在中考中非常重要. 相似三角形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位似图形在全国各地中考题中也经常出现.
1 中考命题趋势
1.图形的相似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形式考查,近几年更加注重图形相似的开放探究.
2.图形的相似在解答题中注重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旗杆的高度、测量河的宽度、盲区问题等.
3.图形的相似容易出现与圆、函数等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问题.
2 中考复习建议
1.注重基础知识. 本部分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应用相关定义和定理进行证明是本部分知识的难点. 复习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思路,引导学生进行转化,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2.注意联系实际. 相似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复习中,要通过复习相似的相关知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 在中考综合题中,经常涉及有关相似的内容,所以在复习中,要注意把相似与圆、函数等内容联系起来.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部分主要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转化、分类讨论等,复习时要充分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5.把握好复习难度. 复习时不要过分追求难题的训练,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 考点透视
考点1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例1 (2007年浙江宁波)如图1,把矩形ABCD对折,折痕为MN,矩形DMNC与矩形ABCD相似,已知AB=4.
(1)求AD的长.
(2)求矩形DMNC与矩形ABCD的相似比.
分析 (1)利用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解;(2)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等于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
点评 与相似三角形有关的问题,要善于寻找、发现相等的角. 得出两角相等的有效途径主要有:公共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高线(或垂直)有直角相等. 另外,应用“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所需要的对应边之间的比例式,往往通过证明另两个三角形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得到.
考点3 位似图形
例4 (2007年山西太原)如图5,在8×8的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叫做格点,△OAB的顶点都在格点上,请在网格中画出△OAB的一个位似图形,使两个图形以O为位似中心,且所画图形与△OAB的位似比为.
分析 位似图形一定是相似图形,但相似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 本题可根据位似图形及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求解,应注意所画三角形的顶点要在格点上.
解 如图,△OA′B′即为△OAB的位似图形,位似比为2∶1.
点评 本题考查了位似图形的概念以及基本作图,解答时要注意审题,顶点要画在格点上. 需要提醒的是在进行位似变换时,要注意分两种情况解答:一种是位似图形在位似中心同侧,另一种是位似图形在位似中心的异侧. 本题之所以画△OAB的位似图形时只画一个,是因为同侧的位似图形,顶点不在格点上,不合题意,故没有画出.
点评 纵观历年各地的中考试题,几乎都出现函数中的几何问题,一般以相似与函数综合居多. 题目从难度上来看大多数是中档题,从题型上来看,绝大多数是探索题,少数是计算题,在设计方法上都注重创新,注重在初中数学主干知识的交汇处进行命题,考查意图上,都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特别对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因此解决这类问题时要灵活运用函数知识,注意挖掘题目中隐藏条件,注意数形结合、数学建模、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运用.
考点5 相似在圆中的综合运用
点评 相似与圆的综合问题一般涉及的知识面广、跨度大、综合性强、应用数学方法多、纵横联系较复杂、结构新颖灵活. 它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数学基本功,能从已知所提供的信息中提炼出数学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正因如此,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注意解决问题策略,常用的解题策略:
1.综合使用分析法、综合法. 就是从条件与结论出发进行联想、推理,“由已知得可知”,“从要求到需求”,对问题“两边夹击”,使它们在中间某个环节上产生联系,使问题得以解决.
2.运用转化思想. 转化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思想,由于相似与圆的综合问题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大胆地说,不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就很难正确而全面解决相似与圆的综合问题.
3.运用方程的思想. 就是寻找要解决的问题中量与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方程,通过解方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运用这种思想时,要注意充分挖掘问题的隐藏条件,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或方程组,如本例中第(3)问的解决就用到了此种思想.
作者简介:韩春见,男, 1974年7月生,中学一级,主要研究中学数学的教学与研究. 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中学教研》等30余种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30多次论文或科研成果获奖.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中考命题趋势
1.图形的相似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形式考查,近几年更加注重图形相似的开放探究.
2.图形的相似在解答题中注重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旗杆的高度、测量河的宽度、盲区问题等.
3.图形的相似容易出现与圆、函数等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问题.
2 中考复习建议
1.注重基础知识. 本部分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应用相关定义和定理进行证明是本部分知识的难点. 复习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思路,引导学生进行转化,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2.注意联系实际. 相似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复习中,要通过复习相似的相关知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 在中考综合题中,经常涉及有关相似的内容,所以在复习中,要注意把相似与圆、函数等内容联系起来.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部分主要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转化、分类讨论等,复习时要充分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5.把握好复习难度. 复习时不要过分追求难题的训练,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 考点透视
考点1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例1 (2007年浙江宁波)如图1,把矩形ABCD对折,折痕为MN,矩形DMNC与矩形ABCD相似,已知AB=4.
(1)求AD的长.
(2)求矩形DMNC与矩形ABCD的相似比.
分析 (1)利用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解;(2)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等于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
点评 与相似三角形有关的问题,要善于寻找、发现相等的角. 得出两角相等的有效途径主要有:公共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高线(或垂直)有直角相等. 另外,应用“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所需要的对应边之间的比例式,往往通过证明另两个三角形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得到.
考点3 位似图形
例4 (2007年山西太原)如图5,在8×8的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叫做格点,△OAB的顶点都在格点上,请在网格中画出△OAB的一个位似图形,使两个图形以O为位似中心,且所画图形与△OAB的位似比为.
分析 位似图形一定是相似图形,但相似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 本题可根据位似图形及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求解,应注意所画三角形的顶点要在格点上.
解 如图,△OA′B′即为△OAB的位似图形,位似比为2∶1.
点评 本题考查了位似图形的概念以及基本作图,解答时要注意审题,顶点要画在格点上. 需要提醒的是在进行位似变换时,要注意分两种情况解答:一种是位似图形在位似中心同侧,另一种是位似图形在位似中心的异侧. 本题之所以画△OAB的位似图形时只画一个,是因为同侧的位似图形,顶点不在格点上,不合题意,故没有画出.
点评 纵观历年各地的中考试题,几乎都出现函数中的几何问题,一般以相似与函数综合居多. 题目从难度上来看大多数是中档题,从题型上来看,绝大多数是探索题,少数是计算题,在设计方法上都注重创新,注重在初中数学主干知识的交汇处进行命题,考查意图上,都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特别对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因此解决这类问题时要灵活运用函数知识,注意挖掘题目中隐藏条件,注意数形结合、数学建模、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运用.
考点5 相似在圆中的综合运用
点评 相似与圆的综合问题一般涉及的知识面广、跨度大、综合性强、应用数学方法多、纵横联系较复杂、结构新颖灵活. 它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数学基本功,能从已知所提供的信息中提炼出数学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正因如此,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注意解决问题策略,常用的解题策略:
1.综合使用分析法、综合法. 就是从条件与结论出发进行联想、推理,“由已知得可知”,“从要求到需求”,对问题“两边夹击”,使它们在中间某个环节上产生联系,使问题得以解决.
2.运用转化思想. 转化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思想,由于相似与圆的综合问题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大胆地说,不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就很难正确而全面解决相似与圆的综合问题.
3.运用方程的思想. 就是寻找要解决的问题中量与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方程,通过解方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运用这种思想时,要注意充分挖掘问题的隐藏条件,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或方程组,如本例中第(3)问的解决就用到了此种思想.
作者简介:韩春见,男, 1974年7月生,中学一级,主要研究中学数学的教学与研究. 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中学教研》等30余种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30多次论文或科研成果获奖.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