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以“追问”方式激活素材的实践研究
王江锋
【摘 要】
针对学生平时积累虽多,写作时却无素材可用的尴尬现象,可基于思维导图,运用追问方式,定向激活,盘点素材,提取素材,优化素材。
【关键词】
追问 思维导图 论述文 素材
在论述文写作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平时虽做了不少读书摘记,但正式考试写作时却感觉无素材可用。对此,可基于思维导图,运用“追问”法化解难题。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它有三个特征:中心图像用来捕捉主要内容,分支从这幅图向四周散射,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印在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组成。围绕这些关键词,可追问一系列问题,供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不断促进学生自我反省。换言之,就是基于思维导图以自我提问的方式,驱动因果思维,进行原因分析、背景分析、作用分析和措施分析,进而盘点素材、提取素材、优化素材,以写就内容详实、富有內涵的高质量论述文。
一、观察命题,定向激活,盘点素材
现行论述文命题样式不仅提供材料,还提供任务要求。为此,可根据材料和要求,定向追问:作文有何要求和禁忌?命题有何隐含的立场?材料所提供的内容有何异同和内在联系?能否从材料中找到关键词句?核心词是哪一个?然后围绕核心词画一张速射思维导图。
(一)执果问因,初步立意
围绕核心词,画一张起激发作用的中央图,从这个中央开始,追问一个终极原因,揭示现象背后所蕴藏的大气候、大环境或人性问题;再从历史影响、时代条件和当下环境等方面追问大气候、大环境或人性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追问相应效果,考虑其积极或消极方面的作用,然后从哲学、人类学或社会学等方面,把能够想到的所有点子都沿着它散发出来。然后,整合第一张思维导图所生成的观念,在里面辨认出主干,合并归类,建立层次,确定联系。
(二)由意问辞,合理表达
等获得突破后,须根据核心词,或扩充,或转述,形成一个句子,句中尽量用一个抽象的观念把复杂的感性材料尽可能的全面概括进去,准确立论,使文章有一个准确的出发点。
(三)由论问源,盘点素材
根据中心论点,再画一个思维导图,把思维导图当作一个框架,追问“现象、原因、危害、途径”各是什么,从而得出作文框架,然后围绕章节框架,追问“5W1H”,即“是什么、为什么、谁、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怎么做”,以激活相应素材。如果突然思维僵硬,那么另外画一副思维导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光是画一个中央图就会让文思之泉再一次涌动起来。如果再一次感到江郎才尽,可以在关键词和已经画好的图形上面再画一些线条,再按照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谁、在什么时候、在哪里、怎么做”这“5W1H”的提问,根大脑天然完整倾向,或者整体的倾向,用新的词汇和图像来填充这个空白地带。
二、监控过程,围绕线索,提取素材
在提取素材时,线索起着重要作用,如提取线索与记忆痕迹越接近,提取便越有效。为使线索与记忆痕迹接近,可从三个维度入手,即减轻线索负荷,提高编码——提取匹配程度,增加线索和其他项目的辨别区分度。
(一)减轻线索负荷,定向提取素材
就特定目标而言,内容越特殊、越明确,线索负荷越低,素材提取效率越高。为此,可画一张“论述文基本框架”思维导图,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过程,打造相应线索。如:
1.追问中心,提取观点句
《文赋》言:“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一句好语往往能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可提取警策之句亮明观点。但由于考场时间紧张,学生可用固定的模式,以“文采句、材料概括句、主旨句”的形式开头。具体而言,文采句可提取与中心观点相关的名人名言、诗词、影视台词等,直接或间接表明观点;材料概括句,当概括大意明确意图,切忌片面;而主旨句须精心打造,力求既能表达清楚意思,又能显现思维品质。如:“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说明任何问题要深入分析,不可以偏概全,从而……”从而有效呈现观点。
2.追问原因,提取信服性论据
论述文作为一种“把作者所主张的某种判断加以论证,使论敌信服的文章”,缺少逻辑、理据缺失是其致命的死穴。在分析原因时,学生得追问自己所引素材是否紧扣中心?以极力避免游离中心、答非所问等现象。追问素材提取是否相互独立,一般而言,原因分析可分为两个部分,即表层原因和深层背景;而每一部分又有若干分支,可从内容特色,形式特点、外在动力和内在目的等角度,分析表面原因;也可深入到人性和社会层面,从历史、环境和条件等进行背景分析。此外,学生还得追问自己的分析是否符合逻辑,原因分析和背景分析应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过程。为此可结合思维导图,提取相应素材,如正面分析,可提取以下素材:
3.追问结果,提取思辨性论据
效果分析不仅要思考社会现象所带来的好处、益处、效益,还可以从不利方面分析其危害和后果。分析时,要进行反复的思索、权衡、比较和判断,排除负面因素比较重的主张,确立合理度较高的理由,从而保证思维的合理性和严密性。然后以合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可用“当然、诚然、然而、但是”等惯用词语表述使论证更富思辨性。
4.追问措施,提取可行性论据
经过前面的分析,作者还需采取相应措施,来遏制负面因素所带来的消极作用,促成正面因素所产生的正面作用。除了针对性,措施还应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从宏观层面上的制度、法律等角度;中观层面的社会大众角度;微观层面的个人素质等方面提取素材。
(二)提高匹配程度,精准提取素材
线索负荷降低后,围绕特定的线索,联想到素材加工时的情境、情绪,追问线索和素材的语义是否匹配?努力使素材与线索产生语义关联。具体而言,可围绕线索中的某一个关键词来提取性质相同或相反的素材。
(三)增加辨别度,高效提取素材
当然同一个关键词语义相关的素材会很多,这时须强化强化材料特征,确保所选的材料与众不同,因为,真正对记忆成绩起决定作用的是线索在多大程度上与某一目标项目匹配以至于排除其他可能的备选项目。所以素材应具有典型性、权威性、真实性和新颖性,与一般素材相区别,使读者在信服的同时,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三、评价效果,根据标准,优化素材
素材不可能原封不動的照抄,还要围绕某一标准进行精心加工。一篇优秀论述文的论据应满足“论据是确切、可信而有效的。论据和观点之间有逻辑关联。论据要基于理论、事实和数据,个人的感受一般不能作为可靠的依据”的标准,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取事贵约
追问自己的素材引用的是否简约,写作议论文,举例贵在精要,这样会使内容更加凝炼、纯粹、有力。所以可用少量比较客观的而又不带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言,浓缩素材。
(二)捃理须核
追问自己的素材是否客观具有可信性、典型性,所用事例要完全符合实际而毫无差错。要避免说太偏激的过头话,片面议论的一头话,以及用静止的、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的到头话。
(三)用人若己
追问材料运用是否恰当得体,贴切自然,要把所用的素材引用得像从自己的口里说出来一样。为此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1.逻辑性
逻辑就是不跑题,写出明确的中心句(段首句),并且围绕中心句展开论述和议论,使读者能够看得懂。使句句之间环环相扣。具体而言,第一层,段首观点句;第二层过渡解释句;第三层即求同举例、对比求异举例;第四层总结归纳句。可以使句子之间呈现转折关系、总分关系、举例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条件关系、并列关系或时间次序关系。
2.契合性
作者可根据自己论证的需要,删减素材中与观点无关的内容,选取素材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细节,运用到作文中去。素材分析时要紧扣关键词,努力向观点靠拢,在素材中融入自己的感受与思考,然后将其引申到自己要论述的观点上去。
3.自然性
引用事例、言论如同自己说的话一样自然,使前后文风浑然一体。具体而言,在举例后对所举例进行解读,明确其所蕴含的意义,揭示其与观点的联系。如例后假设,在列举完事例后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的反面结果点出来,引人警醒;或者例后探因,在叙述完事例后对所述事例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发问,然后再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等。
总之,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在论述文写作过程中,可基于思维导图“追问”这把妙剪,镕裁素材,写就高质量论述文。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2】白学军.记忆提取的决定因素:线索负荷、编码——提取匹配和辨别【J】.心理科学进展,2015(3)
【3】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