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桂西北丰富的民歌资源,提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

丁杰
摘要: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桂西北民族民歌,推动与促进地方高校声乐特色教学,积极将桂西北民族民歌资源运用于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此,本文首先分析与讨论了桂西北民族民歌的歌唱表现特点及将其引进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必然性,进而提出了运用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资源提升地方高校声乐特色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桂西北 民歌资源 地方高校 声乐教学
桂西北位于广西西北部,有壮、汉、瑶、苗、侗、水、毛南、仫佬、京等12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这里。由于地域、生活习惯、劳动方式的不同,尤其是语言及各民族音调的区别,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及演唱形式。例如:环江毛南族民歌、罗城仫佬族民歌、白裤瑶的细话歌、都安、大化、巴马的瑶族民歌、京族、苗族、壮族、回族民歌等。桂西北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的家庭,这些民族的人们能歌善唱,在千百年的发展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民歌资源,展现了桂西北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桂西北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将桂西北民歌资源运用于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一方面提升地方高校的声乐特色教育,一方面为保护与传承桂西北民族音乐文化建立主要的高校基地。
一、桂西北民歌歌唱表现的特点
桂西北各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歌唱风格与特点,从声乐视角来分析可以发现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歌唱表现主要呈现两大特点,即结构与形式。
(一)表现结构
一般来说,桂西北民歌的歌唱表现结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包括气息、振动声带、唇齿舌和口腔的联合发声点、声音在腔体形成共鸣的位置。歌唱表现结构的不同,歌唱的风格、特点也会存在差异性,如布努瑶的酒歌,歌唱的表现结构与歌唱语言息息相关,歌唱的发声点主要利用下颚来实现,共鸣位置由口腔、喉部、胸腔联合形成,表现出较为深厚的歌唱气息,因而具有横向“宽嗓”的歌声特点。又如白裤瑶的“瑶老庚”情歌,浓重的鼻音是歌唱时的主要特点,歌唱时多伴有哭腔,给人如泣如诉、呢喃细语的感受,歌声中体现了细腻的情感。
(二)表现形式
桂西北民歌的歌唱表现形式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即歌唱的形式特点;歌唱中旋律音高的多样形态。如侗族民歌在歌唱表现形式上具有南北差异性,南侗民歌以多声部合唱叙事歌为主,旋律性较为平和,呈现内在、自然、纯朴的宽嗓音色,而北侗民歌以单声部山歌为主,旋律性较强、跳动幅度较大,调式多样,多以独唱、齐唱的形式歌唱。又如仫佬族歌的同声二部男女对唱为例,其最有特色的部分是衬词:“娅——回(ngia——wei)”,旋律具有装饰性,以明显的装饰音来体现歌声的舒缓与悠扬。
二、桂西北民歌资源及其引进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必然性
在有着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桂西北区域,民族特色鲜明,民歌异彩纷呈,进而汇聚了丰富多样的民歌资源。这些民族的民歌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生产与生活、民俗民风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歌唱实践和演变才最终流传下来,是每一个少数民族生活环境与习俗、语言文字、民族信仰、民族特性、民族文化的凝聚和体现。若以民族为划分依据,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主要代表有:壮族山歌,如刘三姐山歌、《好个日头好个天》;环江毛南族民歌,如《毛南人民唱新歌》、《花竹帽,柳朗咧》;仫佬族民歌,如《好玩好耍好地方》、《仫佬姑娘去走坡》;布努瑶的情歌、酒歌;白裤瑶细话歌等等。桂西北丰富的民歌资源为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条件,一直以来如何提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和水平,积极创设一条特色的声乐教学之路始终是地方高校不懈努力的方向。因此,地方高校积极将桂西北民歌资源引进声乐教学,充分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民族音乐资源,运用丰富的民歌资源来设置特色专业课程,丰富高校的声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这对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运用桂西北丰富民歌资源提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设置地方特色专业课程,丰富声乐教学内容
许多高校的声乐教学往往趋同化、大众化,在教材的使用与教学内容上没有形成差异化,大部分高校所使用的声乐教材在内容上多以中外声乐曲为主,地方民族音乐的曲目极少,因而很难突出地方与高校的声乐办学特色,声乐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并不理想。为此,广西地方高校需要充分挖掘和运用桂西北丰富的民歌资源来辅助声乐教学,通过设置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来突显特色办学的重要性,以桂西北各个民族的民歌资源来丰富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内容,利用本土民歌文化资源来实现特色声乐教学、本土民族音乐艺术选修课程的开展。如高校可以组织教师与专家收集、整理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民歌来编写声乐教材,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民歌资源进行教学分析。一方面丰富声乐课堂教学的内容,利用本土民歌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课堂独唱山歌,或是选择一些对唱、合唱的民歌来引导学生进行歌唱联系等。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声乐教学中积极运用桂西北民歌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认识本土民歌,为培养保护与继承桂西北民歌人才奠定基础。
(二)积极挖掘桂西北民歌价值,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方法
在21世纪的时代发展背景下,人们更加向往和追求那些具有原生态、自然性的艺术审美和体验,因而更多的原生态歌唱出现在舞台上,吸引了更多国内外大众的关注和喜爱。而桂西北民歌正是一种原生态歌唱的绝佳体现,其歌唱方法讲究自然原始、朴实真性情,不需要添加其他花式唱法来修饰,这种民歌资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桂西北民歌是各个少数民族普通民众的智慧结晶,他们从普通的劳动生活中提取创作材料和灵感,利用歌曲和歌声来传达他们勤劳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特色有趣的民俗民风,如仫佬族民歌《葡萄歌》、白裤瑶细话歌《瑶家月夜》、毛南族情歌《花竹帽,柳朗咧》等等。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高校教师将桂西北民歌引进课堂,积极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方法,利用民歌来创设歌唱情景,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桂西北不同少数民族歌曲的歌唱技巧。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积极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手段来拓宽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推动民族民间歌唱,提高声乐教学实效性。
(三)引导学生感悟桂西北民族音乐,开拓学生审美新视野
桂西北民歌是一种草根艺术,积淀了各个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桂西北民歌的歌词自然朴实、有意有境,语言生动、情感丰富、韵律讲究,歌唱时或音调高亢,或低声絮语,多以情感人、动人,这种原生态的本土歌唱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和情感。同时,桂西北少数民族的歌曲创作者常常将他们的生活写照、民俗民风、情感祝愿融入到民歌中,因而大部分民歌是桂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载体,体现了广大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生活哲理,其是宝贵的财富。因此,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在引进和运用桂西北民歌资源时,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感悟桂西北民族音乐,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认识和理解民歌中的思想与情感,激发学生对本乡本土民族音乐及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对家乡民族音乐及文化的自豪感、责任感。同时,以桂西北民歌的独特唱法、审美观念来开拓学生的审美新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品味,为进一步推动桂西北民歌快速融入现代文化艺术中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及桂西北民歌的持续发展。
(四)培养特色型、应用型人才,努力适应地方的需要
实际上,将桂西北民歌资源充分运用到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这一有效策略不仅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水平,实现特色办学,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桂西北民族音乐,这是时代发展与现实发展的共同需求。为尽可能的满足和适应地方发展需要,负责桂西北民歌保护与传承的有关部门需要和地方高校密切联合,积极打造传承与发展桂西北民族音乐的地方高校基地,一方面依托和利用桂西北丰富的本土民歌资源来促进高校特色的声乐教学,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适应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需要的基础上也推动了本土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一直以来,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往往以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来进行传承,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对民歌的有效保护与传承,而且还极易造成民歌资源的流失。为此,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本地生源在语言、嗓音、技术上的优势,在声乐课堂教学中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特色唱法与声腔的教学来培养特色型、应用型的人才,促进学生掌握桂西北民歌的歌唱实力。
四、结语
当前,桂西北地区的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少数民族音乐发展面临着改革与突破的困扰,如何走出困境、继续发展是地方高校与相关部门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鉴于桂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民歌资源,这为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宝库。因此,地方高校可以积极引进和运用桂西北丰富的民歌资源来提升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将地方高校打造成传承与发展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基地,以促进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14JGA212;2014年广西高校科研资助课题,项目编号:YB2014332。
参考文献:
[1]张书磊.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11,(07).
[2]张健.浅谈中国民歌——民族声乐教学的基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相关文章!
  • 论电影《泰山传奇》的多重隐喻色

    毕妤“人猿泰山”这一主题的电影曾经6次被搬上好莱坞的银幕。通过深入比较分析发现,《泰山传奇》和前几部电影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相关之处

  • 论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文化内涵

    【摘 要】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纳西族现今发展起来的表演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如何做到对纳西族原

  • “百岁画仙”晏济元书画之路的启

    吴小丽摘要:晏济元作为当代画坛最具全方位的高寿书画家,一生颠沛离奇却不离绘画。自“师古人”到“师造化”而终成“师心源”的一生,他怀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