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现状与出路
唐祖林
摘? 要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等因素,导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较多问题,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不够、忽略了人文教育等。为了提升信息时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首先就应当对该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现状进行全面认识,在此基础上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切实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多媒体教室
中图分类号:G623.58?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3-0104-02
1 前言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标准。信息技术作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在中小学开展以探索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迫在眉睫。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责任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并且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来确立自己的教学方法。这种理论将教师和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学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要敢于探索,将教学合一的理论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发展。
2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是一门传统又年轻的课程。说它传统,是因为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在我国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得以普遍渗透;说其年轻,则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仅有十多年的历程。2001年新课程实施之后,信息技术课程正式加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过去的信息技术教育偏向于计算机课程,因为苏联学者伊尔肖夫所提出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影响,在这一时期,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程序设计语言。但因为当时我国计算机技术和国外比起来相对落后,相关设备也较为昂贵,计算机课程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实施范围较窄,发展也较为缓慢[1]。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教育部门更加重视信息技术教学,计算机课程也开始迈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慢慢摆脱了计算机教育的单一性,逐渐发展为综合性信息技术教育。
进入21世纪之后,信息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知识经济也成为新时代的主导经济类型。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学生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的培养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创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改革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也被当作必修课程在各大中小学校开设,进一步促进了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在我国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信息技术课程不管是内容还是硬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革新。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目前国内超过97%的学校已经设置了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年级一般是小学3~6年级,初中1~2年级,高中1~2年级。该课程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各大中小学校纷纷推进信息技术硬件资源建设,校园网、信息知识资源库、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多媒体教室等开始在学校中普及。线上与线下一体化、课内与课外协同化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也逐渐得以完善,对于信息技术教师和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对于城市中小学而言,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基本上能够满足课程改革的相关标准要求,但是农村中小学大多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学生人数较少等原因,学校缺少甚至没有条件配备计算机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开展主要依靠教师在一般的教室中利用口头讲解的方式来传授计算机知识。很多地区计算机机房的配置现状是数量少、配置低,加之各方面因素造成的计算机陈旧、故障,机房使用效率较低,无法保证学生的上机时间,不能够实现教学一体。
教师专业素质亟待提升? 国内信息技术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较为滞后,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与过去发展英语教学相同,大部分教师都是其他学科教师经过短时间培训后上岗的,一部分教师误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即是教小学生打字[2]。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让人们开始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逐渐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但由于信息技术更新发展较快,很多学校并未给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进修机会,加之职称、薪酬等问题,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流失。
课时不足,教学内容不合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总课时要达到70~140学时;初中、小学应不少于68学时。但很多学校往往是每周设置一节信息技术课,最终的实际学时仅仅为每学期30学时左右,和《纲要》要求存在很大的出入。另外,因为课时不足,若严格根据教材的章节进行教学,一学期学生仅能学一半或者三分之一的知识;若不根据教材进行教学,很多教师又无从入手。
教学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信息技术虽然是基础性课程,但目前依旧属于非必考科目,在很多中小学校往往不被重视。部分学校虽然设置了信息技术课,但并未制定考核标准和相应制度。对学生和教师来说,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可有可无,学生成绩单中也没有这门课程的成绩。即便部分学校的教师自己制定了一些标准,然而学生家长不重视该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管理工作没有落实? 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内容表现出很强的操作性,教学活动通常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由于并未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进行严格管控,尚未构建完善的考核机制,学生的积极性较低。同时,很多学生对枯燥的知识理论不感兴趣,将上机课当作“放松课”,上课不带课本,上机偷偷玩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率与质量。
4 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
加大設备投入力度? 硬件设备投入是信息技术教育顺利开展的第一步,也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保障[3]。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结合部门的实际情况,加大本地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设备的投入,让所有的学校都能够实现多媒体现代化教学,切实提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效,让广大中小学生能够平等地享受教学改革带来的红利。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在中小学中难以落实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造成的。因此,中小学应大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鼓励教师通过函授、脱产等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和教学专业水平。从正规师范学校招聘专业素质过硬的毕业生加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带动基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高效开展。
创新教学模式?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专业性和操作性较强,因此应在教学手段上体现出与其他课程的差异。例如,可以在教学中借鉴目标驱动教学法,明确教学目标,加强目标驱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可以按照学年教学目标,将教学任务细分为若干个子任务,并向学生发放对应的任务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进行基础知识讲解,然后引导学生接受任务—完成任务,再接受任务—完成任务,形成一个目标教学的循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调动了主动性,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核查和指导。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與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知识点入手,借助信息技术课程解决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提高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在中小学教学体系中,很多学科都能够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以语文学科为例,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等进行详细了解,还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除了语文学科,其他学科也能基于这一整合思想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4]。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与多学科的整合?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趋向于多元化和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中小学阶段教学中,教师应思考信息技术如何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一种有效的做法就是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与多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将各学科的知识整合成一个系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在生活中能够对这些知识进行灵活运用[5]。比如对于某个社会问题,既可能是人口问题,也可能是环境问题或资源问题等,不同的角度让学校教育融合成为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多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能够让学生解决好综合问题,提升综合素养。与其他整合模式相似,这一整合模式的步骤也包含选定学科、制定课题目标、制定学习步骤、制定评价标准等,但对教师的素养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结合点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为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得到普及,但是教学现状不容可观。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从而有效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兴冶,马颖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35(3):140-148.
[2]李文,杜娟,王以宁.信息化建设薄弱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8(3):115-122.
[3]谢忠新,曹杨璐.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116-120.
[4]刘蕾,黄斌.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以微型教学视频的应用为例[J].教育观察,2018,7(22):17-21.
[5]蒙郁.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学科课程的方式与作用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