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审美与知觉审美视角解析我国体育纪录片
甄娟
《冰球女孩》是六集体育纪录片《中国冰雪记忆》中的第四集,独立成篇,纪录了两支冰球队的故事。一支是少为人知的中国国家女子冰球队,在2006年冬奥会资格赛最后一场惜败于最后10秒后,她们顶住了巨大的压力终于凭借着顽强的努力获得了2010年冬奥会的入场券。另一支是哈尔滨郊区几乎不为人知的地方球队,女队员们为了进入国家青年队而不懈努力着。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拍摄的这部体育纪录片以平实的讲述和“浓郁到刀斧劈不开的体育精神”获得了被誉为“体育电影界奥斯卡”的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奥林匹克精神与价值”单元的最高奖项——《荣誉花环奖》。
叙事审美和知觉审美是考量体育纪录片是否优秀的两个重要的依据[1],本文从这两个审美角度对《冰球女孩》分析。
一、 叙事审美视角下的《冰球女孩》
《冰球女孩》采用了双故事叙事结构,分别讲述了中国国家女子冰球队力争冬奥会资格的故事和一支地方“非正规”女子冰球队的队员通过选拔努力进入国家青年队的故事。两个故事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却拥有相同的体育精神和叙事方式,最重要的是热爱冰球的运动的心。
为了追求对冰球女孩们训练和生活环境的真实客观展现,《冰球女孩》采用了多元视界的叙述方式,全片几乎不用旁白、不用解说词,避免第一视角的评述。多元视界的叙述不仅带领荧幕前的观众获得如同置身于这群女孩们中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实现了了展现纪录片情感多重性的重要功能作用。在一元视界下,观众很容易随着娓娓道来的解说词跟着编导的思路奔跑,而自己的思考空间很小。而多元视界下,观众会不自觉地审视纪录片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思考人物之间的关系,很快融入到影片中的环境中去并喜影片人物之所喜,痛影片人物之所痛,悲影片人物之所悲,并在观影后回味无穷,久久不能自拔。《冰球女孩》很好地设计了多元视界的环境,达到了体育纪录片应用多元视界叙事审美的一流水平。
《冰球女孩》通过镜头语言体现了叙事的美感。纪录片中所有的人物诉说、采访记录等都是以近镜头完成的,仅有少数冰场环境采用远镜头。近镜头的应用增强了环境的真实感和观众的融入感,使观众在感官上更加贴近被纪录的人,更细致和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冰球女孩》在画面审美上非常注重长镜头的应用,André Bazin(安德烈·巴赞)认为长镜头不仅是表达潜在意识的重要形式,还能够通过完整展现事物而达到揭示动机的目的,是体育纪录片保持“透明”“真实”和“多义”的重要方式。[2]如教练王乃伟得知队员王婉依决定不练习冰球以后到其家中拜访并劝说王婉仪及其家人这段镜头,通过镜头在教练王乃伟、王婉依、王婉依的父母、奶奶之间的长镜头近景切换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王乃伟力图化解王家众人的心理包袱,促使这个好苗子回到冰球队;王婉依内心期盼回到冰球队却又明白家人的苦衷,有时咬牙说不想回去,有时又心存一丝家人准许她训练的期望,因此只能默默不语低下头来偷偷看父亲和教练;王婉依的父亲陈述家庭收入的实际困难,觉得孩子练冰球家里开销过大却没有明确的未来,在交谈中试探王乃伟对王婉依练冰球未来发展的看法,实则没有完全封住孩子练冰球的路;王乃伟的奶奶则坚持孙女练冰球没有发展,身边也缺乏成功的先例,因此从头到尾都坚决不同意。长镜头的近景切换使每个人细微的神情及其微妙的变化,都在屏幕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急于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因此会不由自主地揣测每一个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情绪和思想都紧跟故事发展跌宕起伏。最后王婉依没有归队,但这组长镜头的真实感使每一个观众都透彻地了解了其中的原因并理解王婉依和她的家人,在慨叹和惋惜的同时深刻地明白了另外那些坚持下来的冰球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个人、家庭为国家冰球运动到底付出了什么,明白那些可爱的、执着的姑娘为什么那么值得尊重。近镜头的表现入微和长镜头的透明、真实、多义在这一小段中应用的淋漓尽致,为全片叙事的推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冰球女孩》在声音表达上体现了叙事的美感。在万乃伟解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执拗”地执教女冰的时候,纪录片突出了他沙哑的嗓音,使人不仅联想到赛场上影片采用同期声录制他不依靠扩音器而只靠嗓子向整个赛场队员喊话指导的情景。将赛场下一心一意为队员考虑、动情处一度哽咽的细致东北汉子和赛场上彪悍到用冰球棍拍打女队员的铁血教练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这种对比从不同角度为观众雕刻了一个立体的、丰富的人物形象,使观众了解到推动叙事发展的这个重要人物的内心世界,无形中对其产生好感,而带着情感的观众会更加关注影响这个人物命运的那些事件的发展趋势。在表现2006年国家女队奥运会资格赛失利的激烈情景和队员们的痛苦、沮丧、茫然、难以置信后,最先出现的就是静谧的东北冬季景色,用“万径人踪灭,千山鸟飞绝”来表现队员们失利后的心境。就在近10秒的寂静后逐渐响起球杆摩擦冰面的嚓嚓声、球杆撞击冰球的啪啪声、乡村冰球队员们偶尔发出口号的喝喝声……这种用声音表达叙事的方法如同在谱写死寂后逐渐出现的生命之歌,于苍茫白雪中涌现勃勃生机,而这生机就来自于东北民间的乡村女子冰球队。纪录片在此基础上表现乡村队的训练、队员生活等情况就起到了带领观众从国家队的失利中走出来的作用,给观众们一个新的、更具生命力的故事,使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更波澜曲折和意趣盎然。
二、 知觉审美视角下的《冰球女孩》
作为影像的影视作品本身是情景再现或艺术加工创作的物象,因此是现实的物像,其最初的意义即是让·米特里所指的“被再现物的意义”[3],因此知觉审美是指对再现物的意义的审美。对于纪录片来说知觉审美更多的是指获取观众对影片真实性的认同;而作为体育纪录片来说,在真实性认同的基础上获取观众情感认同,是考量其是否优秀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冰球女孩》之所以能够赢得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奥林匹克精神与价值”单元的“荣誉花环奖”,很大原因是在真实性和观众情感认同方面获得了成功。
纪录片所包含的真实,可分为现实真实和情感真实两个方面。在现实真实方面,《冰球女孩》用客观的镜头捕捉最平常也最能反映现实的影像,以融入感极强的旁观角度表现事件和人物。如国家女队队员回忆2004年痛失奥运会参赛资格的时候,时隔几年过去但每一个队员表现出的悲痛仍溢于言表,很多姑娘甚至痛哭失声。中间插入令中国队痛失出线希望的那临终场的黑色10秒钟,将使女队员们一生不能忘却的事件和她们的感受原原本本的送到观众面前。此外,纪录片在拍摄乡村教练王乃伟在诉说冰球能够改变农村女孩命运的镜头时特意选择了他修理冰球棍的时候,王乃伟一边为冰球棍缠胶带一边动情地表述自己为什么这样严苛要求队员——“我认为打球能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至少能蹦出去,不在农村呆着了……几年以后转业了能找哪个企业……哪像在这儿,一望无边大垄沟子,都是臭牛粪味儿、臭沤粪味儿……不靠努力能跳出去吗?”朴实无华的语言在日常工作镜头中随口道来,乡村队员的生活困境和迷茫的未来在口述中展开,无比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带来的不仅仅是真实,更有冰球基层训练组织严酷现实的震撼感。此外,《冰球女孩》中多次出现的冰面长镜头也诉说着训练的真实。在长镜头下,冰刀单调的划过冰面,或急速一闪而过、或停留一下又立刻离开、或仅仅是一顿一挫的经过镜头、或镜头跟随冰刀的运动前行。镜头无言却表现出很多靠旁白无法说清的内容。这些刀面划过冰面的镜头,无论是节奏变化还是速率变化,都让人感觉到冰球训练的枯燥和体力付出的繁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刷刷的滑冰声不仅肩负着自己的命运,还肩负着中国女子冰球事业的希望和未来。
在情感真实方面,教练王乃伟以一己之力支撑乡村女子冰球队从功利角度来看是很难理解的,女运动员们不计个人得失投入竞赛也在这个社会显得有些“脱离实际”,然而其真实性却通过镜头表现得淋漓尽致。国家队孙锐说道:“加拿大注册冰球运动员50万人,而我国还不到200人。”国家队金凤玲说道:“我一穿上这套衣服(指冰球装备)就感觉自己像上了战场……再累也得坚持到底……为了一个梦吧,奥运梦”。这些话语和运动员们的实际行动、和他们的真实情感相统一,使观众认识到这就是他们真实的想法,而不是假话、空话、大话。当认识到这点时,观众们就会被他们这种朴实的体育精神所感染,就会受到真真切切的情感触动,从心底认可他们、支持他们、赞许他们。
此外,在知觉审美方面,《冰球女孩》力图不干预纪录片中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成为被纪录人物和事件的积极的观察者,这一点非常符合知觉审美的诉求。作为纪体育录片,《冰球女孩》一方面要记录下片中人物的心理、生活、训练,另一方面又不能因为拍摄而影响这些人物的情绪和事件的发生。对于拍摄一部纪录片来说,这两方面几乎是相互对立的,是矛盾的。在2009年采访国家队队员关于2006冬奥会预选赛失利的情况时,女冰队员们诉说着当时的情况,自然而然进入了对那次事件回忆的情绪中,几个人交替发言,相互感染着情绪。这时候,女冰队员所表达出来的是他们对那次比赛失利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他们已经淡化了摄影机的存在,编导更像是国家女子冰球队中的一员,大家一起诉说、回忆和发泄着当年失利时的痛苦。这里,如果没有纪录片编导的积极参与也就不会抓住女冰队员们真实的感情流露。因此,《冰球女孩》做到了积极的干预和积极的观察,但是却尽最大可能减小了对女冰队员们的干扰。
三、 叙事审美与知觉审美视角的融合
体育纪录片的叙事审美,是建立在知觉审美真实性基础之上的,知觉审美也需要依靠叙事审美才能得以展开并提升层次。知觉审美的事件真实和情感真实能够推动叙事情节的发展,吸引观众的情感,使叙事审美的技巧在观众对纪录片真实性认同的基础上得以发挥,使叙事审美的纪录片结构与知觉审美的层次递进相结合;叙事审美的结构性和技巧性能够增强观众知觉审美的感受度,使知觉审美不断提升到新的层次。[4]从纪录片的整体布局角度来看,《冰球女孩》叙事审美的多元视野强化了知觉审美的真实性,知觉审美的真实性形成了不同的两个故事之间的联接纽带。从纪录片的微观设计角度来看,知觉审美与叙事审美相互融合,很多时候难分彼此。因此可以说,《冰球女孩》做到了叙事审美与知觉审美视角的高度融合。
综上所述,《冰球女孩》以娴熟的叙事技巧,将事件真实性与情感真性情与镜头语言和声音表达糅合在一起,以朴实无华的制作风格为观众献上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体育纪录片,折射出当前我国女子冰球运动的现状,给观众以深深的震撼和思索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菁.审美维度下的中国体育电视纪录片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2]高鑫,周文.电视专题[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48-50.
[3]仲呈祥.纪录片人要做真正的文化建设者[J].2007年中国电视纪实节目发展报告,2007.
[4]高鑫.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的演递及其论争[J].现代传播,20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