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命题与特征研究
郭人豪
摘要:美术与社会背景、历史经济、政治人文、自然环境等因素关系紧密,在我国进入新时代后美术亦发生变革,呈现不同的艺术命题,在信息、科技、文明与美术文化碰撞、交融、冲突、转化过程中诞生,同时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社会视为新时代美术文化传播发展重要载体。美术进入新时代的社会中需要文化变革,使现代美术更具情感共鸣,在借鉴国际社会现代美术发展经验前提下确保我国美术理论性与审美性兼顾,专业性与启蒙性并存,实现现代美术发展目标。本文通过探析新中国美术现代性命题与特征,以期助推我国美术与时俱进。
关键词:新中国;美术;现代性;特征
针对新中国美术现代性命题与特征进行研究具有如下价值:第一,将现代性美术理论并入固有的美术理论体系中,在继承、创新、借鉴的基础上充实美术理论,为我国美术的不断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指明美术发展方向,划分美术发展时间节点,立足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美术文化,使我国美术得以在改革开放浪潮下成为全球美术构成要素,使美术得以成为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条件;第三,为新时代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给予支持,赋予美术教育现代性,同时为美术人才与现代社会及审美体系的对接奠定基础。基于此,为助推我国美术文化稳健发展,探析新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命题与特征显得尤为重要。一、大众化命题与审美启蒙特征
大众化美术是社会描述理想过程中形成的命题并具有审美启蒙特征。通过对我国美术历史进行分析可知,传统绘画侧重展现宫廷贵族生活,亦是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的载体,其中文人画、院体画、版画、壁画、年画等受众面较广,属于工匠绘画范畴。新中国美术现代性命题打破了传统美术形态,针对固有美术体系加以改造,一方面赋予绘画文明理念、公共理想,另一方面将人民群众视为美术文化及作品传播受众,主张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美术佳作,使美术得以从文人圈走人生活圈。从19世纪末开始新闻刊物等印刷品中开始绘制连环画、插画、海报、漫画,丰富了大众传播的载体。由毛泽东倡导及魯迅扶植的“为工农兵服务”美术创作主题促进了新中国美术走进普罗大众的视野,凸显了美术审美启蒙特征。据统计,1950-1954年连环画、宣传画、年画销量超1.8亿份,在报刊上发表及出版的漫画、年画、宣传画超6800份。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是本土大众化启蒙性美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该时期涌现出了优秀的连环画家,如刘旦宅、程十发、徐燕孙等连环画家还成为我国杰出的油画家、中国画家。漫画、年画、宣传画、连环画在新中国的风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美术影响力,具有引发大众审美思想解放、思想启蒙、建构理想的积极意义。二、现实主义命题与追求个性特征
现实主义是新中国美术变革的基本命题,人们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美术作品中,赋予美术作品鲜明个性。在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家开始探寻“理性主义”与美术文化融合发展的新途径,走上“科学写真”的艺术创造道路。新中国美术现代性命题发展从笔墨与造型、表现与描绘、写意与写实等角度出发,深入推进,使现代主义命题成为引进造型语言、艺术创作方法、美术新观念的载体,借鉴西方启蒙主义相关思想实现我国美术人文关怀目标。上世纪40年代蒋兆和、徐悲鸿开始用水墨写实手法创作人物画,为新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命题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二位写实人物画创作特征为基础高等美术学府建立了徐蒋体系,同时将名师大家个人造诣引入美术育人体系中,成为新中国美术现代性发展个性追求探索必由之路。现实主义对上世纪70年代美术创作影响较大,用秀丽壮美的现实情境的描绘取代以往孤高冷峻的山水画创作风格,工业化场景、城市景观的增多,使美术创作视野得以扩展,更加关注生活本真,将写生性取景融入到抽象与图式构成画作中,使新中国美术创作更具个性化。张仃、李可染等开启了我国写生山水先河,为长安画派、新金陵画派、岭南画派的崛起与振兴铺平道路。郭味蕖、李苦禅、潘天寿等画家专注花鸟,在写生画中注入清新元素,多角度描绘生活诗意,展现了新中国画家个性化探索的成果结果。借助花鸟画人们得以表达对生命及自然的敬意。上世纪90年代末及21世纪是工笔画复兴黄金阶段,体现消费群体对艺术的精神需求,工笔画对后现代社会精神心理的探究使之更具代表性及个性化,将隐喻与象征融合在一起,深刻体现画作意蕴,体现中国画深层次个性精神追求。三、科学精神命题与艺术理念特征
根据原发现代美术加以再造及征引,使艺术理念更为科学,在此基础上将西方美术“科学精神”注入中国美术体系,立足“引西入中”“洋为中用”出现跨文化发展现象,其中欧洲科学求真艺术精神是上世纪我国美术刻画现实社会的现代性发展思想基石,为此“科学精神”成为中国美术现代性发展命题。中西方美术文化在碰撞中交相辉映,我国秉持“洋为中用”理念看到欧洲美术的引入价值,让欧洲美术文化的种子在我国艺术热土上扎根,引入多元艺术色彩探寻新中国美术发展方向。现代继发性美术对本土美术再造及征引不受本土美术推进、演变等因素限制,同时根据现代继发性美术演变、推进需求提供更多资源,让本土化的发展更有深度,凸显美术科学精神加持下的发展价值。在中西方美术文化碰撞过程中新中国美术理念得以重塑,体现艺术理念本土化特征,并非一味追求、模仿西方美术,使我国美术犹如洛阳龙门石窟卢舍大佛一般,用水彩、版画、油画、雕塑等美术表现形式再现盛唐气象,通过西方美术理念的引入及再造成为本国美术文化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为中国美术塑造民众形象、描绘现实、刻画历史给予支持。在艺术创作理念上,引入及再造的西方美术文化主要是19世纪50年代及20世纪初期西方艺术思想及技巧,主要源于这些美术资源的运用符合我国审美鉴赏要求,与民族价值观念相符,能助推我国美术文化与时俱进且与国际社会接轨。纯粹的西方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艺术理念引入我国,成为新中国美术现代性理念的一部分,是对本国美术理念的拓展及升华,同时赋予中国美术现代性发展生机活力。四、全球并行命题与传承创造特征
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美术作为交流互动领域之一,亦需在全球并行命题下与时俱进,发挥文明互鉴作用,深入对外开放,针对国际社会先进美术文化加强研究,从专业角度出发解构文化内涵,在我国学习、引入、再造西方美术文化过程中体现新中国美术现代性发展特征,即传承与创新,使我国美术文化既不故步自封,又不盲目推崇国外美术文化,在征引中借鉴与参考,丰富艺术演变类型,展现出我国美术文化与全球艺术的关联性,在互动中谋求发展。21世纪我国综合实力增强,新中国的美术与世界美术交织在一起,共同创建全球性美术文化,在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理念指引下研习、传承、创新,并非盲目抛弃、颠覆本国文化。“内修”是“外拓”前提,否则中国的版画、水彩、国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将消失在世界美术的浪潮中,这就需要我国美术留住文化火种,照亮有中国特色美术文化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以弥补本国美术缺陷为导向学习借鉴,使我国美术更具国际性、现代性、发展性。五、思想教育命题与以人为本特征
新中国美术现代性突出表现是启蒙特征,多渠道输出美术文化,让更多人得以了解、学习、接纳美术艺术表现形式及其文化理念,专业艺术思想教育成为我国美术发展重要命题。基于此,我国将美术视为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及大学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将美育渗透在人才培养各个领域,成为人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力之一。新中国美术现代性还体现在大众美术推广及提倡层面,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美术“去中心化”传播效率得以提高,越来越多的美术思想充斥在网络平台内,客观上为人们接纳、传承、转变美术思想提供了有力条件。这就需要我国美术思想教育做到以人为本,根据当今社会审美环境、民众审美能力等因素做好美术思想宣传推广工作,使人们的美术价值观念得以优化,能够对美术文化及艺术作品给出基本价值判断,使美术文化思想教育可以成为本国美术文化体系延续千年的重要条件之一。基于此,新中国美术现代性将民众审美价值体系与国际社会审美特征化结合在一起,增强民众对美的感受,将美术视为连通国际的桥梁。为提高美术思想教育质量,我国加大艺术环境渲染力度,将中国现代性美术与建筑、绿化、城市规划、景区开发、文创等领域关联在一起,使人们可以在美术环境下了解更多全球性的美术文化,同时将这些文化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成為助推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思想教育中需强调“西学为用”“中学为体”,为中西方美术文化成为复合体并在民众思想及行为上带来积极影响奠定基础,使个体可以在美术艺术创作中放开手脚、大胆实践,让世界美术并行交叉,凸显美术文化人文特征,继而增强我国美术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在国民自主探索中开辟独特鲜明的美术现代性中国化发展道路。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美术在传统民族文化给养下自成一派,同时受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等因素影响,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融力度加大,客观上为西方美术文化与本土美术的交融碰撞提供有利条件,通过中西融合、借古开今等形式逐渐助推我国美术形成现代性发展局面,兼具大众化命题与审美启蒙特征、现实主义命题与追求个性特征、科学精神命题与艺术理念特征、全球并行命题与传承创造特征、思想教育命题与以人为本特征,在传承、创新中与时俱进,继而助推新时代中国美术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