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串”在中考物理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叶勇
摘? ?要:“问题驱动”教学是国家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当前可行的一种探究教学模式。本文旨在通过中考物理三轮复习教学中“问题串”的创设,改变复习课堂教学方式,去重构知识体系,分解教学难点。使课堂教学变闷为活,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进行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串;中考物理;专题复习;习题教学
中考前复习是指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构,把一盘散沙式的知识点进行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把相对独立的各模块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在实际复习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会采用罗列式、表格式对知识进行回顾,然后就是让学生做习题,教师评讲,课堂教学相对枯燥无趣。物理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要求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能观察物理现象,提出物理问题,能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模型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能对综合性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 1 ]。在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问题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并且需要注入新的理念,增加新的类型和操作方法[ 2 ]。因此在复习中善用问题驱动,特别是“问题串”的设置和应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问题串”简单说是指围绕某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应紧密相联,具有逻辑性,问题设置应由易到难,阶梯式上升,使学生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不断获得成就感。
1? 用“问题串”重构章节知识体系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必须重视章节知识体系的构建,将学生已学过的零碎分散的物理观念进行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系统。但物理不同于其它学科,不能只是简单地归纳小结,更要重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问题串”的方式重构章节知识体系,不仅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使复习更有趣味性。下面以大气压复习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1.1? 关于大气压的教学要求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
(2)福建省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知道大气压。知道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了解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了解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运用大气压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4 ]。
1.2? 根据图1实验设置问题串
问题1:取一空硬纸杯,上面盖上塑料片,问:硬纸杯里有什么?
问题2:把硬纸杯倒过来,学生看到塑料片落了下来,问:塑料片为什么落下来?
问题3:将硬纸杯盛满水后,用同样的塑料片盖住,慢慢松开按住塑料片的手,学生惊奇的看到塑料片竟托住了水。硬纸杯里盛满水,比刚才杯里的空气重多了,什么力量在支撐着塑料片和水不往下掉?
问题4:在硬纸杯底挖一小孔,纸片又掉下来了,这是为什么?
问题5:用更高的硬纸杯做同样的实验,引导思考大气压到底能支撑多高的水柱?
问题6:如果没有更长的玻璃管,如何利用液体压强的公式对实验进行改进,从而巧妙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
问题7:玻璃管内的水银为什么没有全部流下来?
问题8:如何计算玻璃管内比管外高出来的这部分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问题9:如果将玻璃管倾斜点,管内外水银柱高度差是否产生变化?
问题10:在高山上做这个实验,管内外水银柱高度差是否产生变化?如何变?
大气压这一章节知识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只是一般性的复习,教师讲解累,学生也只停留在记忆层面,师生不易互动,复习效果一般。通过创设实验情境,提出一系列问题后,用问题串来驱动复习教学,使整个教学变得轻松愉快,不仅很好地完成了知识层面上的系统复习,而且激发了复习兴趣,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 用“问题串”驱动专题复习
第一轮章节复习就象西医中的各科目,分得太细,就会使各知识点间彼此独立,形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轮采用专题复习能把学生学过的各种知识点联系起来,例如声学里研究“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和力学里研究“牛顿第一定律实验”,这两个实验看起来没什么关系,但通过物理方法专题复习就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的结论。精心设置“问题串”去驱动专题复习能很好的把各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将各章节的知识进行重组,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下面以力学综合专题复习为例。
2.1? 演示实验,设计“问题串”
如图2,一边做演示实验,一边提出一系列问题。
问题1:一枚鸡蛋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问题2:将鸡蛋放入空玻璃杯中,往杯中加水至鸡蛋浸没,鸡蛋仍沉在杯底,鸡蛋是否受到浮力?鸡蛋对杯底的压力如何变化?桌面受到的压力又是如何变化?
问题3:继续往杯中加水,鸡蛋受到的浮力如何变?受到水的压强如何变?
问题4:在水中逐渐加盐,直至鸡蛋刚好悬浮在水中,此时鸡蛋受几个力?鸡蛋和盐水哪个密度大?
问题5:继续加盐,鸡蛋在水面漂浮,与悬浮时相比较,鸡蛋受到的浮力哪次大?继续加盐,鸡蛋受到的浮力如何变?
拓展问题:船从河里到海里受到的浮力怎么变?排开液体的体积怎么变?
密度和压强是八年级教材的两个难点,密度、压强和浮力的综合更是难上加难。通过上述实验提问讲解,再实验再提问再讲解,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过程,层层深入化难为易。
2.2? ?生活情境,设计“问题串”
请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
问题1:你的质量是多少?你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问题2:让学生踮脚站立,问学生对地面的压力是否增大?为什么这时候感觉不舒服?
问题3:你从一楼走到三楼大概做了多少功?若改为跑上来你做的功又是多少?你走上来和跑上来做功一样多,为什么跑上来更累?
问题4:多媒体展示一张人在死海中躺着看书的图片,问学生如果是你,你排开海水的体积多大?
力学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体育劳动等紧密相联,在紧张的第二轮复习中能多创设与生活情境相关的问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复习效果。
3? 用“问题串”分解习题教学的难点
中考物理第三轮复习主要是综合卷、模拟卷训练。习题教学是学生进一步掌握概念、规律、知识,提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能力迁移的学习,是复习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当前很多教师在习题教学时仍采用从头讲到尾的教学策略,或者就题讲题,对对答案,没有思维深度。考后,有的教师还在抱怨“我都讲了很多遍,怎么学生还不会”。因此在习题教学中也很有必要用“问题”进行驱动,用“问题串”来分解习题教学的难点,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下面通过两道实例探讨“问题串”的设置与应用。
3.1? 2015—2016福州市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试卷第30小题
我们已经知道电功率P =IU,还想证明:“某一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时,该电阻消耗的电功率跟电阻值成反比”,現提供如下器材:电源、定值电阻R0、电阻箱R1、滑动变阻器R2、小灯泡L、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请选择适当器材,设计科学合理的电路进行实验。
问题1:理清题意,归纳问题要点。U一定,P与R是否成反比?
问题2:探究P与R关系,要改变什么?怎么改变?选择什么器材?
问题3:探究P与R关系,要控制什么不变?怎么控制?选择什么器材?
问题4:已经知道P =IU,要选择什么器材计算P的大小?
问题5:还需要什么器材?请画出设计的电路图。
拓展问题6:如何根据实验数据判断P与R是否成反比?
本题是一道难度较大的电学综合设计题,要应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学生很难入手。但分解成一系列学生熟悉的、简单的、清晰的问题后,学生兴趣大增,思维活跃,习题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
3.2? 2018福州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第15小题
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装有体积相等的不同种液体,现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体A和B分别放入两个容器的液体中,静止时A沉底、B悬浮,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A、B受到的浮力FA=FB
B.甲、乙两容器底部所受的液体压强P甲>P乙
C.甲、乙两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力F甲 D.甲、乙两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甲=P'乙 问题1:完全相同的圆柱体A和B,你能想到哪些物理量相同? 问题2:A沉底,A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哪个大?A的密度和甲中液体的密度哪个大? 问题3:B悬浮,B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哪个大?B的密度和乙中液体的密度哪个大? 问题4:A沉底、B悬浮,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相同,两液体深度是否相同? 问题5:如何计算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力? 问题6:甲、乙两容器中液体受到的重力哪个大?如何计算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这是一道力学综合分析题,涉及到密度、压强、受力分析、浮沉条件等,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推理能力。由于涉及到的问题较多,思维度较大,学生往往顾此失彼,考虑不全面。通过创设“问题串”,不仅分解了习题的难度,而且把学生关注的对象由习题的结果转移到过程的学习。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考复习过程中,通过巧设“问题串”来重构知识体系,驱动课堂教学,分解教学难点,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使枯燥的复习教学变得更有趣味。也能充分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物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