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行助学贷款问题与应对
刘祥荣 赖巧玲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自2007年8月在全国试点以来,在教育、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通力合作下,帮助众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前些年,在广大县域内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多为农村信用社承办,而自2016年以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开办该项业务,这使农村信用社助学贷款市场份额全面萎缩。仅以四川珙县为例,珙县农商银行于2009年开始与珙县教育局开展合作发放助学贷款,至2017年末,该行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4418笔,金额2847万元,到2018年6月末,全行尚有余额的生源地助学贷款2556笔,余额1513.8万元,该项业务市场在同行的强势冲击下已呈逐年下降之势。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主观认识不够,面对竞争准备不足。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一直肩负着服务“三农”,践行普惠金融的历史使命,办理农村补贴结算、助学贷款、下岗失业贷款等民生金融业务是农村信用社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加之其他商业银行由于战略规划、市场定位的差异及人力、物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民生金融服务领域,农村信用社从未面临过真正意义的竞争,大多数农村信用社的民生金融业务市场份额常年保持在100%。然而,当竞争真正到来时,才赫然发现曾经看似牢不可破的堡垒却如此不堪一击。即便这样,农村信用社部分干部员工仍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仍不主动营销,仍不改进服务,更有甚者还在暗自庆幸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业务终于有人接盘了。此消彼长下,业务出现大面积滑坡也就不难理解了。
——申贷手续繁琐,科技创新落后同业。与农村信用社的其他业务不同,农村信用社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从贷款申请提交后,要经历初审、调查、复核、审查、审批、签订借款合同、高校确认、放款、备案登记等若干程序,可以说办理一笔助学贷款的资料和程序算是相当复杂了。即使在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系统升级上线后,学生申请助学贷款仍需线上填写资料,线下提供纸质资料。反观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办理,借款人只需在系统输入姓名和录取通知书编号,相关信息便可自动生成,学生核对信息并将相关资料拍照上传后提交即完成业务办理,虽然国家开发银行并未在县域内设立实体网点,却仍以简单快捷的业务流程吸引了大量学生办理助学贷款。
——消费需求升级,服务水平亟待提升。国家开发银行在办理助学贷款时,以灵活的贷款条件、快捷的办理流程为卖点,其专题研发的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系统大大简化了各级学生资助中心的工作内容,加之紧紧抓住大学生这一群体的金融消费习惯,通过与支付宝的合作,使得放款和还款方式更加便捷高效。反观农村信用社,由于缺乏对客户金融需求的精准研判,仍沿用传统的服务渠道和服务方式已显然不能满足持续升级的客户需求。应对策略
——及时转变思想,高度重视“三农”金融服务。践行普惠金融是农村信用社的天然使命,农村市场也是农村信用社安身立命之本。农村信用社一定要紧扣国家大政方针,将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坚决摒弃民生金融业务是包袱,是累赘的错误思想。通过广泛宣传,大力拓展民生金融业务,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勤奋务实的举措让国家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以实际行动赢得民心和民意,筑牢农村信用社持续发展的根基。
——树立危机意识,未雨绸缪抢占有利地位。当前,银行业机构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激烈竞争已成为常态。特别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实施,县域和“三农”领域金融资源的开放和再分配已成为大势所趋。农村信用社必须要充分利用点多面广的优势,向地方党委政府争取更多的如社保、医保、涉农补贴等民生业务的代收代付工作。不仅仅将存款资源更是将广大客户资源紧緊抓住。同时,坚决支持地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工作中当仁不让地成为主力军,让地方党政部门和老百姓深切感受到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诚意和决心,让他们可以放心地把各类资源交给农村信用社。要认识到客户才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核心资源,先多找客户,才能找好客户。
——把握客户需求,加快创新优化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要及时了解梳理各类客户群体最真实、最紧迫的金融需求,与时俱进的创新和优化产品,才能将客户牢牢抓住。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各类客户群体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以真实的用户体验反思现有金融产品的不足,梳理业务流程中存在的缺陷,及时加以改进。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持续优化各类业务系统。农村信用社在改进用户体验,高效办理业务的同时,还要加强与第三方机构业务系统的匹配,提升具体经办人员的使用体验。要持续加快大数据库的建设和对数据的应用分析,让业务和系统的优化提升更加精准。三是强化综合金融服务。要充分意识到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不仅仅是高端客户独有的,更要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特点,尽可能地匹配符合需要的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增强用户黏度。
(作者单位:四川珙县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