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逻辑蕴涵与展望

    胡俊康

    【摘? ?要】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秀美乡村的建设,国家在乡村振兴上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乡村振兴的背后,有这着历史、现实、未来等三个维度的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对乡村振兴的背后逻辑蕴涵进行深入地学理性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现行“三农”政策,更好地把握新时代的乡村建设的方向和脉络。

    【关键词】 乡村振兴;新时代;美好生活;城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这表明了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在新时代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自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三农”就一直是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重点,乡村发展的地位日益显著,各类政策扶持、资源下乡惠农目不暇接,无论是家电下乡、农机补贴、粮食补贴还是新农村建设,国家对于乡村的资源投入力度可谓前所未有。特别是在新时代,更是把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放在了突出的战略位置,无论是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建设秀美乡村要看得见青山绿水、看得见乡愁,都赋予了乡村在新时代不同以往的历史新地位。国家投入大量资源惠及“三农”,乡村发展也面临着历史的新机遇。

    1? 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9年全国GDP总量已接近10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也突破一万美元大关,综合国力也位居世界前列。不过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很多地区出现乡村空心化,很多地区的人们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过去在发展中,乡村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由于资源有限,因此出于效率的考量将资源更多的向城市倾斜,优先发展城市。当前,一方面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时代的要求。

    乡村振兴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出的强烈信号,将乡村的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从顶层设计上为乡村做出了角色的定位。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精准扶贫,将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资金物资等资源精准地释放到相应的位置,从而改变了过去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所带来的资源浪费问题,提升了扶贫的效率。为此,特意选派了优秀的干部扎根基层作驻村干部,将扶贫事业作为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通过逐渐减少城乡人员的流动的壁垒,盘活乡村既有生产要素、实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种方式来破除城乡二元化的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 乡村振兴对经济增长与文化传承的价值

    乡村是一片具有大作为的广阔天空,乡村一方面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生产资料,乡村的繁荣保证了我们最基本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也蕴含着新的经济发展潜能。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加注重创新、绿色、协调,传统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已经逐渐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而乡村秀美的环境则恰恰现代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中国地大物博,农业产出十分多样,这也为农产品加工销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乡村还蕴含着可深入挖掘的资源,如土地、森林等等,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今天,这些在以往可能被忽视的要素会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的宝贵财富。

    乡村自古以来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涵养的土壤,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除了中华文明本身所具有的韧性之外,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植根与厚重的乡村土壤之中。无论是古村落、古建筑这些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民间习俗、手工技艺、乡规民约、乡风家训,这些都是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贵财富。因此,乡村振兴将有助于这些传统文化、技艺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被人所了解熟知,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也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

    3? 乡村振兴助力人民美好生活

    无论是城市化还是逆城市化,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这本质是由于人类存在着对于不同环境的喜好,人们需要通过适度的环境变迁来获得对于生活的真实信号,就如同旅游的通俗定义一样,旅游是人们从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新鲜的环境。而乡村则有着同现代城市文明不一样的生活环境、生活节奏、生活方式,让人们在片刻的休闲放松、与大自然亲近之中感受别样的生活,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首先,乡村振兴过程中,各方面的资金无论是政府的公共性支出还是市場中企业的投资,抑或是乡村自身筹集的资金,这些资源的投入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完善。这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便利了乡村百姓的出行,密切了城乡间人员物资的交流,而另一方面则提升了乡村在旅游上的接待能力和承载力,为吸引城市的资金、人员流入打下了基础。

    其次,乡村振兴过程中在物质资源的投入的基础之上,国家也非常重视培育乡风文明,加强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是对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将历史悠久而且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民俗节目等予以保护和宣传,将其为世人所了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魅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乡村居民而言,通过农村书屋的建设、传统乡规民约的再次塑造、优秀家风的宣传、文化产品下乡等多种方式,村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也受到了文化上洗礼,精神生活也得到了丰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再次,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亦将得到进一步优化,村民在参与治理的提升获得感。一直以来,乡村是一种简约治理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不再是封闭的存在,而是同外界紧密相连的。物资、人员的交往频繁,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加快,这在一方面给乡村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为乡村在新形势下的治理提出了新的议题,即如何在新时期复杂的环境下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无疑为新时代的乡村治理提供了指南。乡村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自治与德治的传统,农村村民基层自治当前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治理制度安排,在新时期也特别强调挖掘乡村既有的家风家训作为当今德治的素材。在传统自治、德治的基础之上融入现代法治的元素可以充分发挥德治的扬善功能和提升自治的规范性。“三治合一”所带来的良好治理绩效以及村民在自治中参与治理无疑会极大提升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 结语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无疑给乡村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2017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也为新时期乡村振兴的目标描绘了蓝图。农业、农村、农民三者是互相承载、相辅相成的关系。农业是农民创收致富的产业基础,也是农村建设发展的驱动器,农村则是农业兴旺、农民安居乐业的承载体,农民则是农业发展的主体,秀美农村建设的主体以及乡村的主人翁。乡村振兴并不是要将乡村变得和城市一样同质化的存在,而是具有鲜明特色的,这种特色就在于“三农”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三者的关注应当是统筹考虑,。农村产业既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又要要深挖农业特色,以农产品、农村手工艺品为基础;农村建设既要做好规划与布局,结合国家土地政策,又要紧紧围绕秀美乡村建设,留住青山绿水;村民既要掌握现代农业技艺与发展理念,又要怀有乡土情结留住乡愁,从而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最终目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这也意味着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此,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

    参考文献:

    [1] 桂 华. 面对社会重组的乡村治理现代化[J]. 政治学研究, 2018(05) .

    (编辑:李丹)

相关文章!
  • 海水池塘刺参与中国对虾轮养技

    蒋丹+马国臣+苏文清针对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sis)养殖池塘冬季闲置、利用率低的现状,我们结合中国对虾适合高温低盐环境,刺参

  • 冬季猪病毒性腹泻的预防与治疗

    陈吉荣摘要:随着现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已成为农村一大支柱产业,对国民経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

  • 河北省青龙职教中心

    王天元3月份猕猴桃园管理主要技术要点1栽植深翻平整土地、划线定点栽植。栽植时挖浅栽植坑,栽植穴土壤混1/3腐熟有机肥及500g过磷酸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