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思考 强化责任

方 华
【关键词】逆向思维 新闻敏感责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新闻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这其中倡导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我国的传媒明确了发展道路,也为我们在一线从事新闻采访的人员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我们新闻工作者处于新闻传播的核心环节。我们的思想认识、社会认知、业务素养、道德作风直接关系到新闻宣传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要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融入群众生活的最基层,全面、真切地感知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变化过程,了解与群众生产、生活最息息相关的新闻信息,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主题,选准有代表性的典型,编写成新闻作品,反馈至社会,从而为生产发展、社会和谐作出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脉搏,弘扬主旋律,顺应时代发展和广大受众的需求。
新闻采写过程,是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维活动。记者的职业就是要把自己对客观世界某一事物的认识通过新闻媒介传播于社会。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要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我们的思想活动。在日常报道中,正面思维、正面报道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这对于传播文明,弘扬正气,激励人、鼓舞人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新闻采访中,客观地使用反向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冷静客观地观察热点和焦点,也有利于强化媒体的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大多数被采访事物都有多个侧面,不深入采访只能发现事物正面的、表面的、众人所知的现象,而那些带些棱角、深层次的、人们想知道的就被掩盖了。因此,反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的反差越大,背离越明显,其想法越新颖,越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新华社陕西分社记者张伯达在采访中意外发现一个怪象:几十亩尚未成熟的小麦,在陕西省农机局主办的“小麦机械化东进西征收获活动开机仪式”上,被数台联合收割机“收获”。于是记者继续采访,终于捕捉到了更大的“活鱼”,以《夏收何必搞仪式 小麦未熟遭“剃头”》为题,向公众揭露了冠冕堂皇的仪式背后所隐藏的形式主义歪风。这篇获奖新闻看似得之偶然,却体现了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对采访的求新心理。没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反向思维,没有对群众利益的高度责任心,是难以把握住这种独特视角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不同的视角可以形成不同的景象,带来不同的感受。新闻采写也是这样,不同的责任定位决定了对同一个新闻事件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反向思维可以帮助记者发现并捕捉独特的、富有个性魅力的典型事实与细节。这样的责任定位,也是记者发现独家新闻、提高报道水平的内在要求。以创造性为最重要品质的反向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于新闻记者而言,无疑是一种锐利的思维武器,它能使记者得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报道模式的束缚,开辟出全新的报道领域和报道思路,从而使新闻采写工作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2005年起,当涂县在全省率先开始实施以贯穿乡村道路为主体的“村村通”工程。两年内,全县新建乡村水泥道路732.68千米,187个行政村水泥道路通达率100%。这项民生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该县农村交通运输条件,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村村通”主题,一时成为新闻媒体的热点话题。在深入乡村作相关报道时,笔者发现,“村村通”还存在美中不足——在不同道路之间,“村村通”存在接头不畅的问题。长的,二三百米;短的,区区十几米,甚至是几米。群众认为,“村村通”接头不畅影响了工程形象,也存在安全隐患。部分群众形象地把这种接头不畅的道路称为“断头路”。群众期盼 “村村通”道路能早日全线贯通,让大家出行更加便捷。笔者了解到,造成“断头路”现象,主要是由于资金不足,开、竣工时间不一,不同乡镇之间工作对接不到位等原因。之后,笔者的新闻调查——《“断头路”断在何处?》在当涂电视台、电台相继播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次日,石桥镇率先开始实施“断头路”贯通工作。县交通局主动要求本台记者对“村村通”工程存在的其他不足予以调查,监督。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县312处“断头路”全面修复畅通。这篇作品获马鞍山市首届“好新闻”一等奖,被推荐到省新闻学会参评,再获三等奖。
笔者对反向思维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笔者认为,反向思维将大大强化记者的主体意识,使新闻报道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反向思维使记者能站在把握全局的高度,独立地思考问题,客观地评判事物,正确地反映社会事实,不为外界因素左右,不为传统观念束缚。生活中大家的观念、想法相同或者相近是难免的,有时是必须的。但是,如果一个记者没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自己的见解,经常使用常规的思维方式,必然带来思想的单纯与僵化,进而带来写法上的公式化和语言的程式化,使受众感觉疲劳,也就弱化了新闻的引导、教育和监督的功能。
“断头路”,让笔者感受到反向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作用。之后,我再接再厉,运用反向思维,从热点话题中提炼与众不同的主题,连续写出了《不要让“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孤儿》《大招商切不可乱招商》《新村建设不能冷了旧村改造》等新闻作品,以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性和责任心,客观地指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足和亟待改善的方方面面,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从而促进工作,解决问题。
近几年以来,各类民生新闻大受群众欢迎。随着媒体的多样化,传播的快速化,广大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越来越严,期望越来越高。
作为新闻记者,离不开对社会热点的报道,这是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不过,众多新闻媒介一哄而上地把目光聚集到一个热点的时候,对该热点报道的难度也就加大了,很容易流于炒作。在人云亦云中,新闻报道会逐渐失去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反向思维能够引导人们冲破思维的樊篱,寻找到观察问题的新视角,并获得对目标事物的新认识。《文汇报》知名记者万润龙在总结自己发现新闻的体会时说:“参加新闻工作多年,我已养成了逆向思维的习惯,凡事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可能吗。”正是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冷静的辨别力,让他在几十年的新闻工作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特的见解,写出一篇篇发人深省、影响长远的经典作品。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色相和,前后相随”。较早地阐述了反向思维在万物生灵之间的辩证和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新闻记者站在时代的潮头观察热点的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热点问题进行冷思考。应该以理性思考的高度,把握住问题的关键,扩展热点报道的内涵和外延,从中提炼出厚重、有分量的主题,在忠于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敢于、善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言百姓之所言。这样,新闻作品才能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实际,才能让新闻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作者单位:当涂县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姚少宝
相关文章!
  •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智能电视发

    朱凤玖<br />
    面对来自新媒体的挑战,电视媒体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网络化生存的紧迫现实问题。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化已成为媒介

  • 从IP热看出版业的创新发展

    匡文波+童文杰【摘要】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一场气势恢宏的IP热。IP热能否为出版业带来新的市场生机?本文认为,出版业应正视当前所处困境,

  • IP开发:打通版权价值链条

    【摘要】优质IP的变现过程是文化产业链贯通的过程,当一个IP在一个领域崛起后,可以衍生到其他领域提升商业价值,这样经过多次创作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