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王菊芳
兴趣是影响语文学习的变量,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内在动力。如何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很大称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在此情况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激发学习兴趣,抓好课堂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呢?
一、巧设导言,开启思维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导语。富有趣味性、艺术性的新课导语,犹如一篇优秀文章的开头,一部精彩影视剧的序幕,能在课堂初始,就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把学生思维不知不觉地引导到新课内容的学习上来,更能起到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使学生一开始就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基础,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做好心理准备。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自己的特长设计运用不同的导语,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他在教《孔乙己》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过去有人说希腊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普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孔乙己这个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从课文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咀嚼深入体会,我们可以获得解答”这样的导语设计造成学生心理悬念,引起学生阅读需要,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因此,语文老师进入课堂精心设计导入语,对激发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将有十分重要作用。
二、多媒体再现情景,突破知识重难点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如《月亮上的足迹》一课中记叙了美国三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经过及登上月球所见到的景物。这些过程和景物对学生和我来说都是陌生的。因此,我先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对登月过程和月球的景色有了初步印象之后,再给学生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自到月球上去看一看,(齐答:想)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登月,然后漫游一下月宫,(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眼神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就用多媒体播放了美国的两位宇航员登月的经过以及漫游月宫的情景。“看不到一只飞鸟,听不到一点声音,四周漆黑”月球上阳光灿烂,到处是尘土、岩石。这些景色一幕幕跃入同学们的眼帘。看完后,他们都觉得自己真的漫游了一次月宫,仍在回味着这一幕幕景色。
三、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于哪里呢?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有开始于问题,探究“为什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激发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提出问题,精心设疑,把所授内容转变为一系列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寻求知识的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生顺利获得新知识,同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认真备课,对讲授内容要熟烂于心,熟练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要点,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每一篇文章的重点、难点,精心设疑。当然设疑应注意要问题明确,难易适中,并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和科学性,问题的难易应设置在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后,循设疑思路答出为好,这样才使学生处于新旧知识冲突之中,或徘徊在知于不知的矛盾圈内,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如学生预习完《藤野先生》后,就可以这样设置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呢?到仙台后遇到了那么好的老师藤野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呢?”学生研讨后得出答案:因为鲁迅先生东渡扶桑求医,是为了学成归国之后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误伤性命的人,战时可以当个军医,报效祖国。这和那些整天不学无术,游玩吃喝,丑态百出的“清国留学生”格格不入,不屑与他们为伍,因此千里迢迢,来到了生活环境、条件都不如东京但没有“清国留学生”的仙台求医。而“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又使他学医救国的梦破灭了,要根除国人的顽疾,不在肉体,而在于精神和灵魂,所以鲁迅先生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这个问题已解决,就等于把握了文章中心,明白了这篇回忆性散文字里行间倾注作者上下求索、探求救国救民的拳拳爱心。又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可以这样设疑:“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反映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后围绕这个问题就理清了这篇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同时也明白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几种不同的变化,说明他们丝毫不含骨肉情分,是以金钱的有无作为标尺待人,从而归纳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我通过层层设疑,步步分析,启发提问,使问题逐个解决,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了学生思维,并把教学推向高潮。
四、注意情感投入,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富有感情的人,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学记》中有言:“亲其师,信其言”。教师和学生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重要。青少年的心里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说的爱屋及乌吧!反之,他们就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的课。怎样才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在要求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老师更要爱护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尽量少训斥学生,即使是课堂上有不认真听讲,不守纪律的现象出现,一般也要用含蓄的或调侃性的语言教育学生,巧妙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冲突。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愉快、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尤其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能以愉快、轻松的心境主动投入学习。融洽、和谐的师生感情作为重要的一种非智力因素,尤其对中下等学生特别明显,因为它会使学生树立起他们的自信,会使学生看到他们自己的优点,学生会把老师对他们的热情、关心、鼓励促成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并转化成学生从事学习的力量,它是推动学生不断进步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教育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情感的融洽程度。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注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融洽和谐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以愉快、轻松的心境,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一中学)
兴趣是影响语文学习的变量,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内在动力。如何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很大称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在此情况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激发学习兴趣,抓好课堂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呢?
一、巧设导言,开启思维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导语。富有趣味性、艺术性的新课导语,犹如一篇优秀文章的开头,一部精彩影视剧的序幕,能在课堂初始,就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把学生思维不知不觉地引导到新课内容的学习上来,更能起到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使学生一开始就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基础,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做好心理准备。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自己的特长设计运用不同的导语,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他在教《孔乙己》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过去有人说希腊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普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孔乙己这个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从课文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咀嚼深入体会,我们可以获得解答”这样的导语设计造成学生心理悬念,引起学生阅读需要,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因此,语文老师进入课堂精心设计导入语,对激发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将有十分重要作用。
二、多媒体再现情景,突破知识重难点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如《月亮上的足迹》一课中记叙了美国三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经过及登上月球所见到的景物。这些过程和景物对学生和我来说都是陌生的。因此,我先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对登月过程和月球的景色有了初步印象之后,再给学生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自到月球上去看一看,(齐答:想)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登月,然后漫游一下月宫,(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眼神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就用多媒体播放了美国的两位宇航员登月的经过以及漫游月宫的情景。“看不到一只飞鸟,听不到一点声音,四周漆黑”月球上阳光灿烂,到处是尘土、岩石。这些景色一幕幕跃入同学们的眼帘。看完后,他们都觉得自己真的漫游了一次月宫,仍在回味着这一幕幕景色。
三、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于哪里呢?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有开始于问题,探究“为什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激发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提出问题,精心设疑,把所授内容转变为一系列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寻求知识的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生顺利获得新知识,同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认真备课,对讲授内容要熟烂于心,熟练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要点,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每一篇文章的重点、难点,精心设疑。当然设疑应注意要问题明确,难易适中,并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和科学性,问题的难易应设置在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后,循设疑思路答出为好,这样才使学生处于新旧知识冲突之中,或徘徊在知于不知的矛盾圈内,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如学生预习完《藤野先生》后,就可以这样设置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呢?到仙台后遇到了那么好的老师藤野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呢?”学生研讨后得出答案:因为鲁迅先生东渡扶桑求医,是为了学成归国之后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误伤性命的人,战时可以当个军医,报效祖国。这和那些整天不学无术,游玩吃喝,丑态百出的“清国留学生”格格不入,不屑与他们为伍,因此千里迢迢,来到了生活环境、条件都不如东京但没有“清国留学生”的仙台求医。而“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又使他学医救国的梦破灭了,要根除国人的顽疾,不在肉体,而在于精神和灵魂,所以鲁迅先生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这个问题已解决,就等于把握了文章中心,明白了这篇回忆性散文字里行间倾注作者上下求索、探求救国救民的拳拳爱心。又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可以这样设疑:“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反映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后围绕这个问题就理清了这篇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同时也明白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几种不同的变化,说明他们丝毫不含骨肉情分,是以金钱的有无作为标尺待人,从而归纳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我通过层层设疑,步步分析,启发提问,使问题逐个解决,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了学生思维,并把教学推向高潮。
四、注意情感投入,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富有感情的人,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学记》中有言:“亲其师,信其言”。教师和学生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重要。青少年的心里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说的爱屋及乌吧!反之,他们就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的课。怎样才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在要求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老师更要爱护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尽量少训斥学生,即使是课堂上有不认真听讲,不守纪律的现象出现,一般也要用含蓄的或调侃性的语言教育学生,巧妙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冲突。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愉快、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尤其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能以愉快、轻松的心境主动投入学习。融洽、和谐的师生感情作为重要的一种非智力因素,尤其对中下等学生特别明显,因为它会使学生树立起他们的自信,会使学生看到他们自己的优点,学生会把老师对他们的热情、关心、鼓励促成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并转化成学生从事学习的力量,它是推动学生不断进步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教育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情感的融洽程度。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注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融洽和谐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以愉快、轻松的心境,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