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叶星星+姜昱+黄俊
[提 要]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2015年总体规划获批,成为全省首个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本文深入分析了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以加强组织领导为要务统筹新农村建设,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理念引领新农村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先导谋划新农村建设,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开展新农村建设,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支撑新农村建设,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助推新农村建设,以特色鲜明为导向凸显新农村建设,以经费筹措及高效利用为突破口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对策
[作者简介]叶星星(1987—),女,宜春广播电视大学讲师,软件工程(金融方向)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姜 昱(1986—),男,宜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黄 俊(1985—),男,宜春市农商行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管理。(江西宜春 336000)
宜春市打造的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得到了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总体规划获批,成为全省首个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这是全面落实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战略方针[1]、策应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赣江新区、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的具体行动。经济带包括靖安、奉新、宜丰、铜鼓四县,国土总面积约65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0万,位于长沙、武汉和南昌三个省会城市的中心地带,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交叉辐射的腹地,与赣江新区接壤,其中,靖安、奉新已经纳入南昌大都市圈的规划范围。[2]经济带地处九岭山脉深处,降雨充沛,水系发达,森林覆盖率高。其中,奉新森林覆盖率69%,宜丰森林覆盖率71.9%,靖安、铜鼓森林覆盖率分别高达84.1%和87.4%,是江西生态最优良,但经济活动效率和土地集约利用率较低的地区。2015年,该区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2亿元,三产比例为17.4:52.4:30.2,服务业比重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47.57亿元,占宜春市的17.4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648元和9850元,均低于宜春市和江西省平均水平。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民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弱势群体。[3]我们要巧借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东风,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既要坚持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又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经济带所辖4县、54个乡镇、544个行政村、5252个自然村(昌铜高速1公里可视范围内337个,占6.4%);2006年以来列新农村建设点1498个,占经济带内自然村的28.5%,与新农村建设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其中,昌铜高速1公里可视范围内列新农村建设点138个,占1公里可视范围内自然村的40.9%,高速公路两侧布点相对集中。经济带内农户改水率51.3%、改厕率49.1%,尚有半壁江山未进行改造,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年来,新农村建设成效较为显著,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等。但是,对照新农村建设目标,按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目前,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新农村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新农村建设实行选点审批制,立项后有相应经费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等靠要思想;山区县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低,村庄规模小,分布较零散,全省统一按县域人口基数布点及对建设点户数、人数的最低门槛设置不尽合理;②重视“物的新农村建设”而忽视“人的新农村培育”;重视新农村建设而轻视新农村管理,缺乏长效机制,致使部分村点建后几年又反弹到原有脏乱差状态;有的地方盲目追求建设速度,出现了工程质量问题,建设周期过后保持效果不尽如人意。③农村的传统风格、特色不鲜明,有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地形地貌等要素考虑不足,忽视乡村特色,千村一面现象比较严重。④产业规划、产业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地方缺乏产业带动,产业后续乏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⑤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费筹措办法不多,经费规范使用与农民义务投劳衔接不顺畅。各级财政投入远不能满足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如省中心村建点每个村点(50户)每年各级财政投入30万元,连续投入两年,总计60万元(一般省级村点每个每年省市县三级投入30万元,投入1年)。在当前物价水平下,这种强度的投入只能进行简单的路面硬化、房屋外立面整饰等表面工作,难以进行诸如产业发展扶持、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排水体系改造等工作,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高标准要求,影响新农村建设实际效果。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的重要原因,新农村建设选点存在“嫌贫爱富”现象,基础条件好,经济配套能力强的村庄往往会优先定为建设点,而更需要建设的一些村庄却被排除在外。⑥生态环境保护与生存发展的矛盾没有妥善处理,部分昌铜高速沿线山区村庄,过去以林业为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封山育林政策实施,补偿标准偏低,林业收入锐减,致使农民为保护环境而造成经济损失。
三、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新农村建设应对策略
1.以加强组织领导为要务统筹新农村建设
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所属四县要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制度,不能仅靠高速公路作为联系纽带,要打破行政界限,组建区域议事领导机构,制定、落实发展规划,协调发展进程,争取发展政策,抱团发展、跨越发展。
2.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理念引领新农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要有生态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的前瞻性、长远性理念,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为后代发展留下应有的自然资本。优美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宝贵财富,而且集自然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于一身。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礎。只有走“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生态循环发展之路,社会发展才能生生不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我们要保护、改善赖以生存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决不能使社会发展超过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系统自我更新能力,实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新农村建设,在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特定区域进行新农村建设,要提高农村广大干群的生态意识,保护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妥善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存发展问题,以生态理念主导产业发展,以生态产业推动新农村建设,强化生态农业的基础地位。这是一个生态性的社会建设实践过程,它既是农业发展问题,也是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全面发展的问题,更是农村社会和谐发展问题,对实现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以科学规划为先导谋划新农村建设
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新农村建设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科学布点,高速沿线1公里可视范围内新农村建设点应该单列,不占所属县原计划指标,考虑高速沿线生态林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点数量、建设经费应适当增加,既要满足沿线景观生态格局需要,又要切实保障农民和林业经营者的经济利益。
村庄规划既要考虑乡村景观格局,又要兼顾农民的生产、生活,坚持规划先行,一次规划,逐步实施,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实施时需按照先公共设施,后个人宅居;先地下后地上,对村庄地下管网进行优先整治改造,确保今后不再重复地下管网投资,使有限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用;对乡村道路和环境优先进行整治,方便农民生活、改善居住条件,后进行实体开发。
4.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开展新农村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和内在力量,他们对家乡有着与生俱来的深厚感情,有建设好家乡的强烈愿望。新农村建设其核心是“人”的建设,要努力提高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还要延长义务教育时间,加强职业教育,提升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和文化程度,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增进农民福祉。用系统观念理顺农村所承载的农业与农民问题,农村既是农业生产场所,又是农民的生活空间,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重大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加大创新、创业力度,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实施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战略、良性互动,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农村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制定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尽快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成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依托江西农业大学、宜春学院等涉农高等教育资源,以及经济带各县的农业职业中学等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农民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针对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棘手问题邀请涉农专家进行现场培训与指导,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有序推动“田园创业计划”,引导、扶持有志投身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大中专毕业生等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5.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支撑新农村建设
农业是基础产业,是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根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要以效益为核心,注重比较效益;以质量为根本,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技术创新推广体系、经营服务体系;积极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和农产品互联网建设,培育涉农电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强化农业保险,规避农业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引导和支持保险公司开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和支柱农产品保险试点;统筹粮经饲协调发展、提倡农林牧渔结合、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深度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逐步完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农民利益链耦合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4],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形成集群效应,增强竞争力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脱颖而出,优化业态环境,促进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深度融合。[5]
改善农民生活与农业生产环境,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确保化肥农药零增长,坚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改变施肥、喷药技术,提高使用效率;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尽量使有限资源多级利用,净化农村环境,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出率,加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力度,培育一批全国叫得响的绿色、有机品牌。
6.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助推新农村建设
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做好显山露水文章,构建“路在林中展、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生态景观格局,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与禅韵体验等旅游产品,将乡村旅游发展为城乡互动、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助推新农村建设。
强化乡村旅游规划,加强前瞻引导,做到有序开发、良性竞争,采取以奖代补、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與乡村旅游业发展,着力改善休闲旅游重点村进村道路、宽带、停车场、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合作社,旅游利润合理分配,适当提留,以保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和谐共赢格局。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建设旅游风情小镇。深化农村土地、林权、水权制度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利合法、依规、有序开发,将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打造成“江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胜地”。
全面整合靖安、奉新、宜丰、铜鼓四县的乡村旅游产品,抱团发展,形成合力,大力推出多元融合、特色鲜明、功能齐全,极具旅游市场感召力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真正做到资源互补、品牌共建和客源共享。
现有靖安毗炉村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靖安中源乡、靖安泥埚新村、靖安西头农宿文化乡村旅游、靖安蓝孔雀生态园、宜丰天宝古村等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宜丰天宝、潭山与江西省旅游集团拟联手打造古村群旅游,其目标是:美丽中国、江西样版、宜丰示范。经济带乡村旅游基础较好,起点较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开发深度禅韵体验游与精品乡村游,整合区域内宗教、医疗、营养、农业等方面的资源,让人深度体验、感悟,促进身心健康。起点要高,根据景区环境承载力适当控制旅游人数,旅游时间可以稍长、收费可以稍高,重点发展VIP客户,既增加收入,又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健康旅游线路,将负氧离子含量高的景区串联起来,做宣传及绘制景区线路图时将各景区的负氧离子含量标示出来,打造高端健康旅游路线,这在全国可能是个先例。
7.以特色鲜明为导向凸显新农村建设
农村失去其特色,将变成城市的微缩版,很难吸引到适合的投资与寻求差异化的城市游客。新农村建设要以特色鲜明为导向,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要尽量保留原有风格、原有房屋、原有绿化等,特别要加强古建筑与古树的保护,这样才能彰显农村特色,保留村庄特质,留住乡愁,是建设差异化新农村的更高要求。奉新县一级保护古树(五百年以上)86株,二级保护古树(300-499年)394株;靖安县一级保护古树166株,二级保护古树627株;铜鼓县一级保护古树58株,二级保护古树183株;宜丰县古树聚集的乡镇,潭山一级保护古树116株,二级保护古树81株;天宝一级保护古树10株,二级保护古树29株。这些古树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了许多乡愁。靖安古楠村的古楠木林;宜丰花桥村的鲁班坊;宜丰潭山古树生态走廊;宜丰天宝古村现存20余座古祠,其规模宏大,建筑工艺精湛。这些古村落、古树群都是镶嵌在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上的璀璨明珠。靖安有“白云深处、靖安人家”的形象定位,有农宿文化广场;奉新可打造天工文化广场、宜丰可建设桃园文化广场、铜鼓可培育福地文化广场,尽显各地特色。打造一大批生态文明主导的具有赣西风貌、展现田园风光、传承耕读文明、融入现代生活、人居环境可心的“绿富美”新农村。
8.以经费筹措及高效利用为突破口保障新农村建设
面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的现实,这就要求新农村建设要有创新、开放理念,建立政府、企业、农村集体组织、银行、保险共同体,政府拨点、农民筹点、银行贷点、相关企业垫点、利用农村现有资源或潜在资源融点,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规范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了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政府要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想方设法让农民多增加收入,提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能力。
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掌控融资风险,全面激活、完善农村金融服务链网。[6]农村信用社是农民家门口的银行,要大力抓好业务创新,在继续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业务的同时,用新思路、新机制搞活新农村建设融资;加大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和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提高持续保障履行公共服务的能力,特别对带有政策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加大投入。商业银行要拥抱农村,大力增加对具有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地理标识农产品产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努力尝试土地资源融资,稳步开展农民土地经营权、农民住宅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发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继续抓好“财政惠农信贷通”。探索特许经营方式的市场化融资,要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权利,在政企之间搭建合作平台,使政府、企业各展其長,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以少量财政投入撬动大量民间资本参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运作过程中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确保资金及时到位,明确责权利,建立工程正常使用期内安全倒查机制。
[参考文献]
[1]强卫.中共江西省委员会第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报告[R].2013.
[2]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R].2015.
[3]韩长赋.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N].世纪经济,2014-12-24.
[4]201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R].
[5]汪洋.多元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多路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N].人民日报,2016-11-18.
6.赵阳,张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N].人民日报,2016-02-01.
[责任编辑:周银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