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等职业学校择英才而教
马艳
摘? 要 提出中职学校要“择英才而教”的理念以及“择英才”的构想,认为中职须在入口环节确立“择英才而教”的新质量观,以此为起点来提升质量,重塑品牌价值,真正促进我国中职学校健康发展,努力为国家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教育选择;技能型人才;招生选择力;英才
中图分类号:G712?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3-0041-03
1 前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然而,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位于我国国民教育体系末端,生源质量低下。孟子尝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师人生至乐源于此,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不尝此乐久矣。
2 教育选择
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包括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中专。本文涉及的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指职前中等职业学校,即除成人中专以外的三类职校。
教育选择? 在社会学领域,选择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而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韦伯关于选择的界定对当今的研究依然有所启发。韦伯指出:“个人或者某几类人为了生活或者生存机会而进行的、在意向上没有斗争企图的相互对抗的(不稳定的)生存斗争,应该称之为‘选择:只要涉及生活中生活者的机会,就叫‘社会选择;只要涉及遗传特征的生存机会,就叫‘生物选择。”根据韦伯的观点,教育领域的争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选择。有研究者指出,所谓教育选择,就是通过教育领域中各种社会争斗来使优胜者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并通过教育利益的转换过程进而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的过程。
从社会学视角对教育选择问题进行的研究,通常将教育选择看作人才选择。有学者对人才选择标准进行了区分,即技术选择和社会选择。技术选择主要是指根据人们的智力、抱负、努力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能力、成就方面的差异而进行的选择,它通过诸如考试、测评之类的技术方式来实现;所谓社会选择,即是根据身份、家庭出身、种族等因素进行的选择。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考试进行选择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现代教育的主流。
进入新世纪,中等职业学校逐渐失去了教育选择的话语权,这直接体现在招生上。中等职业学校由20世纪80年代的“皇帝女儿不愁嫁”,沦落到“上山下乡走村串户求生源”,选择优质生源入学成了不可企及的梦想。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选择力? 关于选择力的定义,一种是主位型的,认为选择力是依靠自身的某种性质、特点、需求等对其他物体或别人进行挑选的能力;一种是客位型的,认为选择力是个体、群体对某件事物偏爱的程度和相关行为。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选择力是主位型選择力,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或机构作为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在提供教育机会时对教育需求者进行一系列选择的过程。它是学校品牌特色、能力水准在招生方面的体现。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选择力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判断与选择,是中职学校内部质量因素、外部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在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中职学校的最终价值,决定其招生选择力的强弱。提升中职学校的招生选择力,无疑要从提升办学质量着手,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塑造富有特色的学校品牌。如何塑造学校特色品牌?首先要从入口环节改革创新。
3 择英才而教
在目前中职招生困难的大环境下,能不能强调生源质量?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要办出质量,树立品牌,必须从源头抓起,把好入口关,形成良性循环,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复兴。近年来,中职学校为了生存,招生零门槛甚至“无底线”招生,已经把中职教育拖入低质量的泥潭,背负末流教育的骂名。招生工作是职业教育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基础性工作,就像企业生产优质产品必须挑选质量优良的原材料一样,职业教育要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首先必须招收素质优良的新生。换言之,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择“英才”而教。
何谓“英才”? 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何谓“英才”?“英才”就是中职学校对生源质量的要求。从管理学的角度理解,质量是一种适用性,是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在此,不妨将学校视为顾客,当生源质量能够满足学校的要求时是为适用。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应该是一种适用性,适用即为“英才”。这里的择“英才”并不单单以成绩来论英雄,而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发现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学生,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与职业性向等来选择优质生源。
株洲南方航空高级技工学校的骨干专业是航空机械制造专业,根据霍兰德六角形模型,这是一种现实型的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现实型的人格特质: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不善社交,喜欢用手或是工具制造修理东西,喜欢从事室外工作或操作机器。
20世纪90年代末,本专业曾经招收过一名男生,他热爱绘画、剪纸,表现出明显的艺术型人格。在校期间,他在专业学习上很吃力,把大部分心思都花在自己的爱好特长上,开画展、办社团,在社区小有名气。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有军工企业上班,结果不到半年就被单位开除,原因是他在军工产品上“雕龙画凤”,写了几个艺术字“我爱你”。其后,他在社会上打零工谋生,最终通过一定积累开了个艺术品小店,总算跟自己的喜好沾了边稳定下来。50周年校庆时,他回校参观,回顾过往,感叹自己当初选错了专业,走错了道路,被单位开除并不后悔:“因为那样枯燥乏味的工作太痛苦了。三年的时光浪费了,如果用来学习自己热爱的东西,也许……”
从这个真实的案例可以看出专业选择时的盲目对个体带来的终身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时对学生理性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不设门槛招生、乱招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
如何择“英才”? 对于走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实际也在进行人生第一次职业选择,这种选择往往因信息不对称、认识能力所限而带有较强的盲目性。此时,中等职业学校如果运用自身理论与实践上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生,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这样的实践在现实中还非常缺乏。
1)理论模型。该观点的理论基础是职业选择理论。1971年,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提出从整个人格角度考察职业的选择问题。他假设人的职业选择是其人格的反映,在同等条件下,人和环境的适配性或一致性将增加个体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其理论基础有四个基本假设:
①大多数人的人格特质可以归纳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等六种类型;
②工作环境也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等六种;
③尽量寻找那些能运用自己的技术、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在其中扮演令自己愉快角色的职业;
④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是职业环境类型和人格类型相互作用的结果。
霍兰德认为,当从业者的人格特质与职业环境匹配,他才能达到工作的最佳状态,才能和积极性才会高水平发挥,容易获得职业上的成功以及心理上的愉悦感。霍兰德提出的职业选择理论对于指导青年人择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有针对性地招收适合的学生具有借鉴意义。
2)现实模型。日本的秋山木工学校,因声誉卓著,每年报名的人很多,但秋山木工选择学员的标准极其严格,包括在入学考试前,对报名者先进行十天的训练,从打电话、打招呼、沏茶等細小的地方观察学生是否是能够考虑别人的人,是否能成为感动别人的人,对于“傻”一点儿的学生则更为青睐;而且,创办人秋山利辉会亲自到学员家里面试学生家长,确定家长对孩子求学的支持度。秋山利辉认为,只有这样经过精心挑选的学生,才有培养的价值,才能够实现秋山木工造就充满活力的“通人”的价值观,在成就学员的同时成就秋山木工。
诚然,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霍兰德之前及之后,职业选择理论成果及论述也很丰富,也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在此,笔者只是提供一种选择的理论模型,同时提供国外一则招生选择的实例供参考。
3)择英才模型。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理想的招生模式是根据本专业的胜任力模型研究提供适应本专业生源的生理、心理特征,在招生时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身体素质,而且通过人格测试了解学生的人格特质,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其心性品行,如调阅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家访、与学生初中班主任交流等,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招收适合本校本专业的新生。学生入学后,给予其一段与本专业熟悉磨合的时间,如果学生在熟悉磨合中发现不适应选择的专业,可以帮助学生调整选择其他合适专业,甚至是无条件转学、退学。这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之道。
择英才而教:新的职业教育价值观? 在中职学校招生相对困难的环境中提出“择英才”而教,尚须回答一个诘问,即生源短缺,再挑三拣四,学校如何生存?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及其从业人员须改变过去工具化的价值倾向,构建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价值观。中职办学的终极目的是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其衍生目标,学校唯有立足于人的全面终身发展方有生存的理由及空间,才能促进学校长远发展。在入口提升生源质量;在操作层面,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学校的部分专业中试行选拔入学制度。
4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选择力提升策略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选择力的提升策略,本文形成如下几点结论。
择“英才”而教? 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选择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学生,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与职业性向等来选择适用性强的优质生源,逐步实现生源的优化,形成良性循环。
构建积极的职业教育价值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立足于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将工匠精神作为培养目标,立德树人,在人的现代性中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性。
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要在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在宽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构建活模块,建立宽基础、活模块的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兼顾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和教育要求,这是我国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注重职教政策的改革与创新? 着力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提升、质量提升,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内生力量。
参考文献
[1]周正.谁念职校:个体选择中等职业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黄日强.中德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1993(6):37-39.
[4]裴芳芳,李东花.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述评[J].职业技术,201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