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声乐表演教学的课程改革及学生认同心理

孔庆夫++金姚++胡少青摘要:从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原有大学的课程设置和上课模式被打破,面临着扩招后大学生数量的激增,每一个专业都在不断调整上课模式。如果对于历史上本来就是大班课上课的文科或理工科而言,这种冲击还不算大的话,那么,扩招对于以“一对一”上课、讲究因材施教的音乐专业而言,其影响是首当其冲的。
关键词:扩招 音乐课程 声乐教学 认同心理
社会科学具有普适性,而属于社会科学一支的音乐专业,在具有普适性和概括性的同时,更具有专门性和个体针对性,因为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作为个体的人,而声乐教育的对象又是以个体的“人”为对象的极具个体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每个教学对象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因此,音乐教学或声乐教学则更多的是“因材施教”。而面对扩招后激增的音乐专业的学生数量,在具体的“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已经无法满足激增后的要求,因此,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声乐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但这又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个体,他们对这种改革是否欢迎或是否适应?他们会有怎样的认同心理?
一、1998年扩招后的学生数量(全国1998—2012大学生招生数量表)
由上图可见,扩招后的大学生数量由108万激增到了685万。学生们所要面对直接后果是教育资源享受的稀薄化。
二、扩招背景下高师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及改革
由前表可见,从1998年到2012年的15年中,高校招生的学生数量激增了6倍多。而作为小众学科的声乐专业的招生,其实际激增倍数要远远高于6倍。这样就造成了三个客观的现实:1.学生一年多于一年,且成几何的增长;2.教室、琴房和宿舍的增长远不及学生激增的速度;3.师资的增长也远不及学生激增的速度。由于这三个客观存在,就迫使高师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必须改革。
(一)课程设置由“单人课”改为“双人课”或“多人课”
扩招前的一节课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单人课”)。由于扩招,生源逐步增多,逐渐变为一个老师一节课教两个学生(“双人课”)。再由于继续扩招,逐渐变为一个老师一节课教多个学生(“多人课”)。简而言之,也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够享受到的资源呈几何性的下降:由一个人享受45分钟,变成两个人分享45分钟,再变成由“一群人”分享45分钟。从客观上看,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时间在几何性的减少;从主观上,任课教师其实也是分身无术,无暇兼顾;上课学生也是“淹没在众声之中”,很难有或丝毫没有主体性或主动性的学习。
(二)考试由“独唱”改为“二重唱”、“小组唱”、“合唱”
由于前文所提“三个客观存在”的存在,高师声乐教学不仅仅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迫不得已”的改革,而且在考试模式上也进行了相对应的改革:扩招前的每学期都举行期末考试,每位声乐学生要“独唱”来完成考试曲目,演变为每学期都举行期末考试,但由两位学生一起完成“二重唱”考试曲目(这个“二重唱”不是真的两个声部的重唱,而是每人唱一段)。由于扩招学生的激增,“每人唱一段”已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演变为由多人一起唱一首歌,或由全班同学一起唱声部合唱的形式来进行期末考试,由所有声乐任课教师同时为所有学生评分。更有甚者,或直接取消学期的期末考试,而直接进行学年的期末考试。
三、课程调整后的学生认同心理
在扩招的背景下,数量激增的客观现实下,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学校)在客观上进行了渐进性的课程改革。但作为高等教育的办学客体(学生)又该有怎样的认同心理或应该如何调整心理呢?
(一)期望心理与现实存在的差异
每一位能够顺利考入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无论是“童子功”或“半路出家”,都不可避免的在考前进行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集训学习。因此,这些同学在上大学之前的半年或更长时间,是每周上2次或3次的声乐课,而且是声乐单人课(老师一对一的教课)。而这些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后,由集训时的每周2-3次单人声乐课,变成了每周一次的双人课,或每周一次的多人课,这种落差巨大的转变,会由于上课时间的剧烈缩短,而使他们产生不认同的心理:为什么大学是这样上课的?这样上课我能学到什么呢?进而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声乐水平和演唱技术退步了,而实际上,也是真的退步了,因为没有上课时间做保证。
(二)在失望中寻找希望的认同心理
学生进校以后的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内,由于高校课程设置的客观性,他们也确实在声乐上没有得到太大的进步,那么,毫无疑问,他们会失望。然而在痛定思痛之后,他们会慢慢明白,在大学,老师上课只是起引导的作用,更多的还是要考他们自己去努力。他们会在有限的上课时间中,更多的吸取养分;在课后会更加努力的去充满希望的学习,在失望中寻找到希望。
现阶段,就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而言,的确处在了举步维艰的地步,无论是在国家招生的宏观上,还是在高校教育办学主体(高等学校)的中观上,还是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客体(学生)的微观上,大家都对这种迫待改革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充满了期待,唯希望高师音乐教育在不断变“大”的基础上,不断的变“强”!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音乐的心理干预功能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YBB057。
作者简介:
[1]孔庆夫: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2]金姚: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3]胡少青: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教育局。
相关文章!
  • 当代喜剧电影的娱乐诉求与道德

    吴俣回溯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三条清晰的发展线索。其一是以符合新时代文化发展方向为主要内容的电影作品,这类电影多以反映现

  • 刍议现代科学技术对哲学观念的

    葛岩【摘 要】科学技术的提高、使用与流行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回顾我国的文明进步历程,能够看到科技与哲学两者之间是

  • 群众文化中美术活动的有效开展

    樊鸿涛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身精神文化素养的提升。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