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错误》的多元解读

    【摘要】郑愁予的《错误》可以多元解读。可以理解成缠绵徘恻的闺怨诗,可以解读为自伤漂泊的羁旅诗,也以解读成关于错误的哲理诗。

    【关键词】多元解读 阅读理解 文本分析 文学鉴赏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蛩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错误》这首小诗,短短九行,寥寥几十字而己,但就是这首小诗,被人们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作者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当军人的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8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研究,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郑愁予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他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他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

    《错误》这首诗,多次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深受学生喜爱,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多元解读的优秀范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七页“课程目标”里提到:学生应“对未知世界始终怀着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错误》这首美丽的诗篇,向来有多种解读,每个人读到这首诗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理解,这可能正是《错误》的魅力所在!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错误》这首诗进行多重解读。

    一、缠绵排恻的闺怨诗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那便是爱的错误。郑愁予用神来之笔,把她的美丽展现在世人眼前。

    通读全诗可以发现,诗人以凄美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暮春三月,东风和煦,柳絮飘舞,在江南一个美丽的小城,一位女子在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她的心宛若孤寂的小城,没有东风,也没有柳絮,她听不到青石街道上有意中人的足音,因而意态慵懒,云鬓不整,心灵也如窗扉紧闭,春帷不揭。浪迹天涯的“我”打这里走过,听到达达的马蹄声,企盼已久的她如莲花般绽开了笑颜,可“我”未入家门,她失意万分,盈盈笑靥又像夏末的莲花迅速地枯萎凋谢了。

    全诗不足百字,而故事情节却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一波三折,先是漫长的期待,然后是听到马蹄声的惊喜,最后是失望,再后来又是无尽的等待。言已尽而意无穷。

    诗人在诗中充分运用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塑造了一位楚楚动人、凄婉可人的思妇形象。

    “不来”、“不飞”与“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间隔两行两两相对,形成一种呼应重复,既使全诗音韵和谐,又使全诗抒情意味变得深婉动人。诗中的“你”有莲花般的容貌、孟姜女的执着。她心如磐石,守身如玉,除了意中人,她的心不向任何人开放。尽管阳春三月,杨柳依依,东风拂面,但在她心中、眼里,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心如窗扉“紧掩”,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被相思所苦,云鬓不整,玉颜渐凋的痴情女子的形象。诗中的比喻句更有妙处:“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第一句不仅写出了“你”的美貌,而且极为省略地刻画出“你”苦盼不得的憔悴。后两句以“城”和“窗扉”喻“心”,新颖又形象;两次用叠词“小小的”加以修饰,使意境显得轻倩柔美;将本属句中的“向晚”“紧掩”这两个动态词语倒装于句末,显得曳多姿,也更婉曲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

    读这首诗,很容易想起温庭筠的《望江南》: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辉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洲。

    千帆过尽,一次又一次地希望,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美丽的爱情充满惆怅与哀伤。郑愁予的《错误》与温庭筠的《望江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无怪乎人们称郑愁予为“中国的中国抒情诗人”。

    二、自伤漂泊的羁旅诗

    诗的第一句引发人们无限遐想——“我”打江南走过,江南,杏花春雨;江南,莺歌燕舞;江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江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江南好,未老莫还乡”,景美,令无数的游子流连忘返:江南,人美,“莲(怜)子清(情)如水”,让无数的游子魂牵梦萦。然而,“我”从江南走过,却不能停留,“马蹄哒哒”,一掠而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江南尚且不能停留,何处才能停驻漂泊的脚步?或许,正如老杜所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如此看来,这首诗中的羁旅愁思,汪洋恣肆。

    所以,我们如果仅仅把这首诗的主题定位在思妇期盼心上人归来的执着的爱情上,未免太肤浅了。其实诗中的“我”可以理解为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游子。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郑愁予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仁侠也好,浪子也罢,总而言之,“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错误》这首诗就是郑愁予“浪子诗人”这一称号的最佳体现,是其诗歌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篇作品。

    再往深处想,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有一种漂泊的心态,他们在台湾岛仅仅是一个“过客”,希望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原因,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重重的失落和惆怅的感情。不过,如果尝试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证。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深守闺中,等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侧面表现了游子有家难归的哀伤。

    时至今日,岛内的台独势力仍费尽心思地阻挠“三通”,妄图将宝岛从祖国分裂出去,如果他们的阴谋得逞,留给中华民族的将是永远的悲哀。这个“错误”决不会再是美丽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错误》中有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是一首期盼大陆与台湾早日统一的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三、关于“错误”的哲理诗

    很喜欢卞之琳先生的《无题》:你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妆饰了你的窗子,你妆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先生艺术化地告诉我们,这世上的事物之间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世上的许多的人和事,本在不同的轨道里遵循自己的规律运行,但是偶然间相触、相遇,于是迸发出许多的美丽和忧伤。

    《错误》这首诗也是如此。我,江南游子,或者是“打江南而过”的游子;“你”,深闺处垂泪涟涟的思妇,满腹心事付飘絮。“我”与“你”本无所牵绊,各自运行在自己的生活里。但“我的马蹄声哒哒”,引发了你的又一幕悲喜剧,让你独自垂泪到天明。你误会了,所以你错了;我没有错,但我也错了,因为我制造了误会——这错误的产生,只不过是偶然的巧合,是对爱情的执着的必然所催生的结果。

    这世上美丽而忧伤的错误何其多。宝黛两情相悦人间奇缘,贾母为宝玉选择金石良缘维系家庭运作理所当然,但这两件事交织在一起,便成了错误;天宝对翠翠情有独钟是天下一等好事,傩送与翠翠卿卿相惜世人堪羡,但这两件事交织在一起,便成了一场令人欲说还休的人间悲剧……

    想起了北岛的那首诗:生活/网

    生活总是如此的错综复杂,令人难以捉摸。错误总是如此的悲喜交加,无所谓是非曲直,让人无所适从,心生千千结。

    ★作者简介:王杰成,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 初中历史对话课堂教学的实践思

    摘 要: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心理需求,将教学内容以多种教学方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初中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

    陶凌【摘 要】留白是一种只可意会却难以言传的智慧和艺术。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积极开展初中语